top of page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 全7册 2006黄霖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 全7册 2006黄霖

¥22.00Price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 全7册 2006黄霖
Quantity
  •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 全7册 2006黄霖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PDF电子书全7册,由东方出版社2006年出版。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分成七卷:诗歌卷、散文卷、词学卷、小说卷、戏曲卷、文论卷,再加一本总论卷,共成七册。每一卷,以时为序,虛实并观,不作划一的分期。但就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总体而言,约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世纪初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兼收并蓄,中西融合,研究路数多元化的时期。第二个阶段,从1949年到“文革”结束。这时期,学术研究明确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并逐步庸俗化、教条化、专制化,直到将学术完全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第三个阶段是“文革”之后,拨乱反正,在马克思主义主导下,全方位地参照和吸取古今中外学术思想的合理内核,使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态势。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书目: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   诗歌卷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   散文卷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   词学卷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   小说卷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   戏曲卷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   文论卷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   总论卷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出版说明:

    约在十年前,我们开始酝酿着编写这样一套《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后来就将这一课题申报了“九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当获得批准之后,就正式启动。

    我们之所以选择这一课题,实为世纪之交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形势向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学人的一次难得的机会,同时又是我们复旦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进一步拓展的需要。

    20世纪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承上启下,对传统来说是一种新变,对以后来说是一种过渡。当20世纪之初,文学研究步入现代化的进程之时,古代文学的研究虽然并没有被当作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但与文学领域中其他方向研究相比,显然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更何况古代文学的确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精神营养,故仍然受到人们的看重。从50年代至70年代,政治的介入,一方面使古代文学研究的有关课题异常红火,如一部《红楼梦》,就从50年代一直非同一般地红到了70年代;另一方面,为了避免研究现实课题的过于敏感,也有一批研究者往往将古代文学的研究当作相对安全的避风港,乐意在这里安身立命。可以说,一直到80年代,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还算得上是一种显学。但到了20世纪末,政治似乎已与文学研究脱钩,市场经济却左右着上层建筑,实用主义思想泛滥,重物质,尚功利,人文学科本身就逐渐受到冷落。而在人文科学中,主流社会特别关注的又是当代生成的文化,对古代文学越来越显得冷漠,以致连中文系的大学生也越来越趋今远古,古代文学的研究开始尝到了被挤向边缘的苦涩。古代文学研究的路究竟该怎样走下去?现实需要我们作出回答。而反思历史,从走过的路中总结其成败得失,也可以为以后提供借鉴。

    20世纪这一百年,是中国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的一百年。在中国的学术发展史上,也是具有转折意义的关键性的一百年。我们处于世纪之交,就有责任及时地予以总结。或许,我们离研究的时代太近,甚至是由于置身其中,对有些问题未必能看得分明,对有些问题很难下结论,但我们希望我们的成果既能传之久远,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也同时希望能服务于当世,为眼下的古代文学研究的健康发展或多或少地提供一些有益的意见。只要如刘勰所说的“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努力以“乎理若衡”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话,还是可以较为接近事实和真理的。更何况我们与时代离得近,也有离得近的好处,在多数情况下,比之后人能看得更细致,有些切身的感受,就非后来者所清楚,能体会,故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其不可取代性。与此同时,我们复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同仁,也处在承前启后的阶段。前辈学者从郭绍虞、朱东润、刘大杰,到王运熙、顾易生诸先生,从创建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到完成三卷本《中国文学批评史》与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在有关资料的整理及史的纵向的梳理方面,已经取得了众所公认的成绩。下一步怎样走?我们在摸索横向的“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研究的同时,觉得将批评史向学术史方向靠拢,也不失为拓展原来研究路数的一种尝试,于是就顺理成章地选择了《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这一课题。

    所谓“文学研究史”,与“文学批评史”有联系而并不相同。所谓“研究”,本指工夫去推求、穷尽事理的意思。因此,文学研究从方法来讲,当包括考订、训诂、批评、欣赏等诸多方面;从目的而言,有探索思想的真谛、艺术的奥秘,乃至字句的原义、故事的来源、作者的面目、版本的真伪等不同的追求。因而所谓“文学研究史”就不仅仅关心研究者的文学性批评与理论上的概括,而且也关注文献学方面的成果和实证性研究。它比文学批评史当有更广泛的内容和更高度的概括,以探讨和总结各种形式和不同目的的“研究”实绩、经验教训和演变轨迹。在这样的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将在20世纪中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学术成果加以通盘的梳理,并联系其整个社会文化背景、学术思潮、文学思想的起伏变迁来评价其成败得失,描述其演变大势,有时还提出若于个问题,以有利于读者的思考。

    定了总的目标,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编写。一百年的时间,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其间文学研究的成果也如汗牛充栋,时间涉及到上古至清末,文体则关系到诗词文曲稗等各类,可以按时代为序一一写来,也可以按文体为别分而论列。我们则以文体为纲,分成七卷:诗歌卷、散文卷、词学卷、小说卷、戏曲卷、文论卷,再加一本总论卷,共成七册。每一卷,以时为序,虛实并观,不作划一的分期。但就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总体而言,约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世纪初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兼收并蓄,中西融合,研究路数多元化的时期。第二个阶段,从1949年到“文革”结束。这时期,学术研究明确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并逐步庸俗化、教条化、专制化,直到将学术完全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第三个阶段是“文革”之后,拨乱反正,在马克思主义主导下,全方位地参照和吸取古今中外学术思想的合理内核,使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态势。在这里,必须充分地看到不同文体研究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进展有快有慢,成果有多有少,涉及的范围有广有狭,探索的问题有深有浅;而我们研究的主体也并不出于一人,执笔诸君,才性不一,各扬其长而力避其短,以充分展示其学术个性,故全书不想用一种统一不变的模式来加以框定。总的原则是:从实际出发,博观在先,征实为基,有发展的观点,有问题的意识;既重史料,也重史论;既有选择地解剖作家作品的研究,更致力于梳理研究大勢的轨迹;不作资料长编,以期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研究史。

    与纂史的体例相比,重要的还是要有正确的史观和良好的心态。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还是我们运用的基本的观点与方法,也不排斥借鉴其他科学的理论武器。当我们立足于百年学术兴替流变的基本事实之上,进行具体细致的条分缕贯梳理爬抉时,将尽力避免任何情绪化的浮躁和局限于一隅的褊狭,这样才能认清这段自已也居于其间的历史,对它作出深刻的认识和恰当的定位,总结出百年学术史的经验教训,为新世纪的学术研究填石铺路。

Copyright © 2019-2020 魅影书斋 PDF电子书下载平台

客服微信:mypdf001  QQ:253995907  邮箱:253995907@qq.com

免责声明:
(1)本站不生产任何资料,不拥有此类资源的版权!
(2)本站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对非法转载,盗版再版等行为的发生不具备充分监控能力.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但若某资影响到您的版权,请版权拥有者出示充分版权证明材料时,本站负有移除该资源的义务!
(3)本站在满足前款条件下采取移除等相应措施后不承担任何相关责任!如果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 我们将尽快处理!

(4)本站服务资源不定时更新,展示极为有限,如果需要更多资源的代找服务,请联系客服!本站暂未提供交易接口,如需更多资源代找及交易服务,请咨询客服!

(5)关于所收取的费用与其对应资源价值不发生任何关系,仅为站点运行消耗及各项服务的综合费用!

(6)本站展示资源及代找资源的内容与本人无关,尤其其中堪舆地理易学中医等相关资源,所有资源内容仅供参考,本站不负有任何责任!

(7)仅供学习和交流优质文化服务,便利大众,以上,请知晓!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