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江文集 全7册 2008 高清
《丁文江文集》收入丁文江先生生前发表或经人整理的中外文著作、报告、文章、公文、诗歌、书信,凡7卷。
丁文江,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质机构—— 中国地质调查所,领导了中国早期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工作;又在该调查所推动了中国新生代、地震、土壤、燃料等研究室的建立。丁文江还是一位有代表性的公共知识分子,他倡议创办《努力》周报,积极参与《独立评论》的编辑工作,是著名的“玄学与科学”论战的发起者……尽管丁文江的生命只有四十九年,但他在学术、社会等留下的烙印却是极为深刻的。
欧阳哲生, 男,1962年生,湖南长沙市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史学专家,是我国培养的第一位历史学博士后。
丁文江先生生前出版的著作,如《动物学》、《民国军事近纪》(上编)、《中国官办矿业史料》、《外资矿业史资料》、《徐霞客先生年谱》、《爨文丛刻》等,均一仍其旧收入本集;凡先生去世后经人整理或编辑的已出版著作,如《丁文江先生地质调查报告》、《梁启超年谱长编初稿》,《漫游散记》、《苏俄旅行记》等,亦保持原貌收入本集;凡原已发表的文章,尚未成集者,则根据其内容或体裁新编成集。各卷次第为:
丁文江文集第一卷:科学评论、序跋、时评政论、英文作品。
丁文江文集第二卷:《丁文江先生地质调查报告》。
丁文江文集第三卷:丁文江先生地质调查报告续编。
丁文江文集第四卷:《动物学》、《民国军事近纪》、《徐霞客先生年谱》。
丁文江文集第五卷:《爨文丛刻》。
丁文江文集第六卷:《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
丁文江文集第七卷:游记、书信、诗歌、附编(《丁文江先生年谱》、《丁文江研究资料目录》)。
《丁文江文集》部分序言:在近代中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地质事业)的发展进程中,丁文江是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他一生的研究和活动范围甚广,涉及地质学、动物学、人类学、地理学、政治、军事、少数民族语言、历史学等,在他涉足的每一个领域,他或做出开拓性的贡献,或有其骄人的成就,或有着重大的影响。今天我们评价丁文江,困难的不在于把握他的某一项具体的科技成就,实际上在他工作的领域都巳有后来者超越了他。在科技史上,丁文江已成为一个历史的存在。他政治生活中的某些局限,如在军阀孙传芳治下担任淞沪商埠督署总办,亦不需我们作更多的辩解,他同时代的人巳有足够的历史解释。我们之所以有兴趣继续探讨这样一位科学人物,是基于对他在中国近代科技史上所树立的科学典范的纪念,是对他所树立的一种科学精神一丁文江精神的怀念。他有关发展中国科学的理念,他前瞻性的科学眼光,他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他与国际学术界密切交往的宽广胸怀,他热情扶持青年学子的诸般善举,都是值得我们回味和珍惜的历史遗产。作为一个历史标本,丁文江具有不朽的价值。
丁文江的一生(1887—1936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他的求学时期0887—11911年〉,从他幼年在私塾阅读中国传统经籍开始,到1902年赴日本留学,再到1904年赴英国留学,先后在司堡尔丁中学、剑桥大学、葛拉斯哥大学求学,在求学过程中,他逐渐确定了自己的治学志趣和专业选择一动物学、地质学。第二阶段是他的事业拓展时期(1912—1926年〉,他先后担任南洋公学教师〖1912年〕、民国北京政府工商部地质科科长、地质研究所所长0913年〉、地质调查所所长〈1916—1921年〕、热河北票煤矿公司总经理〔1921—1925年〉、淞沪商埠督署总办(1926年5月一12月)等职。在地质研究和调查、煤矿经营、社会政治活动领域,他一显身手。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在担任地质研究所所长、地质调查所所长期间所做的大量开创性的工作,为中国近代地质事业奠定了基础。最受人非议的是他担任淞沪商埠督署总办一职,给他的政治前途蒙上了沉重的阴影。第三阶段是他的事业平稳发展时期(1927—1936年〉,从他避居北京、大连,研究、整理《徐霞客游记》,到他重返地质调查所赴西南进行大规模的地质调查,再到接受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研究教授
的聘任(1931—1934年〉,最终倒在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的岗位(1934年5月一1936年1月〉。他在经过短暂的人生低谷后,重新回到自己的学术岗位,受聘北大研究教授、中研院总干事,当选中研院评议会评议员,标志他的学术地位获得了最高承认。就丁文江一生的发展轨迹来看,地质学研究、调査、经营与教学是其主要的职业性工作,正是因为他在这一领域所
做的巨大努力和发挥的正确引导作用,中国地质学很快在国际学术界获得一席之地。政治则是丁文江不肯舍弃的追求,他常对朋友说的一句口头禅是:“最可怕的是一种有知识有道德的人,不肯向政治上努力。”①1927年6月9日丁文江致信胡适、徐新六,提到自己欲做一部分《科学与政治》,“发挥我等政见的根本”②。“科学与政治”可以说是丁文江一生的两大主题,科学是他的职业,政治是他的关爱,一主一辅,成为贯穿他生平事业的两条线索。
丁文江诞生在一个富绅家庭,故其童年有机会接受良好的传统教育,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史基础。据其兄丁文涛回忆:“亡弟于襁褓中,即由先慈教之识字,五岁就傅,寓目成诵,阅四年,毕《五经》、四子书矣。尤喜读古今诗,朗朗上口。”“于塾中课业外,常浏览古今小说,尤好读《三国演义》。”“六七岁后,即阅《纲鉴易知录》,续读四史、《资治通鉴》诸书,旁及宋明诸儒语录学案,每毕一篇,辄系以短评。于古人,最推崇陆宣公、史督师。又得顾亭林《曰知录》,黄梨洲《明夷待访录》,王船山《读通鉴论》,爱好之,早夜讽诵不辍,重其有种族观念也。"①这段文字反映丁文江童年接受了常规的私塾教育,倾慕陆贽、史可法、顾炎武、黄宗羲、王船山诸贤,受他们的思想影响甚大。显示丁文江早年的才学和志趣,是他的两篇作文。一篇是在十一岁所作《汉髙祖明太祖优劣论》,“首尾数千言,汪洋纵恣,师为敛手,莫能易一字也”。一篇是在十五岁时赴泰兴县城应知县龙璋面试所作《汉武帝通西南夷论》,龙璋阅卷后,“大叹异,许为国器,即日纳为弟子,并力劝游学异国以成其志”②。对自己所受的传统私塾教育,丁文江本人似不太满意,1935年他发表的《现在中国的中年与青年》一文,站在新文化的立场对传统教育忽视体育运动和私塾教师的写作能力批评道:“三十年前受教育的青年都是在旧式私塾里读书的。不特一切的新式运动完全没有梦见,而且受了‘规行矩步’的影响,终年不肯劳力,因此‘书生’变这全国最‘文弱’的阶级。”“我十六岁以前没有步行到三里以上,学地质的时候才努力学了走路。”“教我书的先生是一位名贡生,但是他写封普通信札,还不如现在的高中毕业生写得流畅。”③传统私塾教育忽视体育运动,这是人所皆知的通病。教书先生写不通信札,应属个别案例,可能与泰兴县当时教育的不甚发达有关。
《丁文江文集》部分目录:丁文江文集(一)
科学评论
哲嗣学与谱牒
历史人物与地理的关系
玄学与科学——评张君劢的《人生观》
玄学与科学——答张君劢
玄学与科学的讨论的余兴
赫胥黎的伟大
广西猹语之研究
附录Notes on the language of the Chuang in North Kuangs
中央研究院的使命
附录一 国立中央研究院组织法
附录二 国立中央研究院评议会条例
附录三 国立中央研究院基金暂行条例
促进学术之研究与互助案
我国的科学研究事业
二十四年我爱读的书
序跋
重印《天工开物》始末记
奉新宋长庚先生传
重印《天工开物》卷跋
再版《中国分省新图》序
附录一 《中国分省新图》序
附录二 《中国分省新图》第三版序
附录三 《中国分省新图》编辑例言
附录四 《中华民国新地图》序
《汤晋文集》序
时评政论
我们的政治主张
答关于《我们的政治主张》的讨论
奉直战争的真相
忠告旧国会议员
裁兵计划的讨论
附录 裁兵计划的讨论——答宗淹
这一周
一个外国朋友对于一个留学生的忠告
莱因河畔的悲剧
少数人的责任——燕京大学讲演稿
在上海各界欢迎会上的讲话
附录一 孙传芳在上海总商会招待会上的讲话
附录二 丁文江等与英、美、日、荷、挪五国总领事就收回上海会审公廨的谈判记录
附录三 收回上海会审公廨暂行章程
犬养被刺与日本政局的前途
日本的新内阁
日本的财政
所谓北平各大学合理化的计划
所谓“剿匪”问题
中国政治的出路
假如我是张学良
抗日剿匪与中央的政局
……
时评政论
英文作品
丁文江文集(二)
丁文江文集(三)
丁文江文集(四)
丁文江文集(五)
丁文江文集(六)
丁文江文集(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