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总集 全1巨册 2009清晰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总集》PDF电子书全1巨册,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出版。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临床医学的飞速发展时期,隋、唐两朝的医药学实是这三百多年医学成就的延续。可是,对于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的医学研究,几乎仍是一个历史性的空白。本书旨在将存世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内容拾遗辑佚,汇为一集,进行校勘整理,每书前有前言,概括本书学术价值,然后是原文辑佚,有部分校勘。通过这次辑集校勘,这些书籍无不展现了崭新的面貌,尤其在各书的学术内容方面,均有许多新的补充,可予读者以前所未有的收获。本书的出版是全面研究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的必要基础也填补了中医古籍整理的空白,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对临床文献研究也有益处。《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总集》目录:华佗医学集(华佗)《华佗观形察色三部脉经》《内照法》《华佗针灸经》《华佗药方》《中藏经》《五禽诀》华佗医书文献资料《药录》(李当之)《吴普本草》(吴普)《颅囟经》附《论食疗》(卫沉)《黄帝众难经》附《玉匮针经》(吕广)《赵泉方》(赵泉)《养生论》(嵇康)皇甫谧医学集(皇甫谧)《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论寒食散方》《解寒食散方》(曹歙)《廪丘公疗下痢方》(曹歙)《曹氏灸经》(佚文)(曹歙)《寒食散方》(曹歙)王叔和医学集(王叔和)《伤寒论》《脉经》《王叔和医论医方》葛洪医药学集(葛洪)《补阙肘后百一方》《抱朴子内篇》医药内容选辑《千金方》中葛洪医药学内容辑佚《医心方》中葛洪医药学内容辑佚《外台秘要》中葛洪医药学内容辑佚《证类本草》中葛洪医药学内容辑佚《南方草木状》(嵇含)《范汪方》(范汪)《养生要集》(张湛)《寒食散解杂论》(释慧义)《服石发动解救法》(范曲)《胡洽方》(胡洽)《秦承祖明堂》、《秦承祖药方》(秦承祖)《张苗方》(张苗)《陈廪丘医论》(陈廪丘)《靳邵方》(靳邵)《史脱方》(史脱)《宫泰方》(宫泰)《陶潜方》(陶潜)《小品方》(陈延之)刘涓子鬼遗方(刘涓子)《刘涓子鬼遗方》(五卷)《刘涓子治痈疽神仙遗论》(一卷)《刘涓子鬼遗方》辑佚《雷公炮炙论》(雷■)《徐伯方》(徐文伯)《风眩方》(徐嗣伯)《深师方》(僧深)《褚氏遗书》(褚澄)陶弘景医学集(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真诰》养生文献集录《陶隐居效验方》《养性延命录》《药总诀》《大清经》《灵奇方》《素问注》(全元起)《如意方》(萧纲)徐之才医药著作(徐之才)《药对》《徐之才方》《集验方》(姚僧垣)《删繁方》(谢士泰)《产经》、《德贞常方》(德贞常)《新录单要方》(魏孝澄)《王叔和脉诀》(高阳生)《龙衔素针经》(龙衔素)《金腾灸经》(无名氏)《僧匡针灸经》(僧匡)《七卷食经》(佚名)《崔禹锡食经》(崔禹锡)《马琬食经》(马琬)《朱思简食经》(朱思简)《食经》(佚名)《寒食散对疗》(解散对治方)(道弘)(龙门医方》《龙门石刻药方》《龙门方》《龙华方》(佚名)《耆婆方》(佚名)(集略方》(无名氏)《令李方》(无名氏)(煎药方》(无名氏)(杂酒方》(无名氏)《金匮录》(无名氏)《养身经》(佚名)《黄帝养身经》(无名氏)敦煌古医籍九种《明堂五脏论》《张仲景五脏论》《平脉略例》《五脏脉候阴阳相乘法》《占五脏声色源候》《亡名氏脉经》《玄感脉经》《七表八里三部脉》《青乌子脉诀》其他亡佚书籍《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总集》出版说明:自东汉之末,以迄隋初,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发生重大历史变化的时期。在这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的南北方基本处于战乱频仍、分裂割据、四野荒芜、疫疾流行、死亡枕藉的局面中。此时,自西汉以来笼罩海内、经过汉武帝和董仲舒等惨淡经营构筑的儒学大厦,已经风雨飘摇。因之,哲学获得解放,文学逐渐独立,思想颇为活跃,无论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乃至整个意识形态领域,都经历着继先秦以来的第二大转折。从这一意义而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特时期,表现为政治、经济与文化艺术的发展出现了严重失衡。在这政治黑暗、社会动乱、经济凋敝、人民颠沛流离的年代,反而孕育出了灿烂辉煌的文化艺术和各种学术,从而造就了一个富有生机的文化腾飞时期。这一时期的医学也不例外,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当时的医学书籍有医经、针经、脉经二十多种,脉色、病源、藏象十多种,本草二十多种,医方一百六七十种,针灸十余种胎产数种,养生、饮食、服食等近百种,约共三百数十种。这些医著,绝大多数属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家之作。仅此数字,就足以想象当时的医学内容是多么的丰富多彩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医家,大都是儒、道、释名流,以及门阀世家,乃至将相帝王。在当时,唯有他们才有条件进行医学著述。这些著作,反映了医家对《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经典的继承和发挥;记载了该时代发生的多种疾病及其论治经验;证明了医学分科的日益细致和当时学术的深人发展,并体现了儒、道、释思想在医学各方面的渗透影响。总的来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临床医学的飞速发展时期,隋、唐两朝的医药学实是这三百多年医学成就的延续。许多年来,无论在历史、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领域,学者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探索研究是颇为全面和深人的。尤其在历史、哲学和文学艺术方面,几乎已将所有传存的史料文献,包括诗文歌赋、书画雕刻等作品网罗无遗,仔细研究。可是,唯独在医学领域,未免相形见绌,人们对这一时期的了解还是十分肤浅的,即有研究,也往往浅尝辄止,而对于一般而言,则连这一时期有哪些重要医家和著作也不甚了了。因之,可以说,对于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的医学研究,几乎仍是一个历史性的空白。有感于此,我们遂萌生了将存世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内容拾遗辑佚,汇为一集的想法。可惜沧桑屡变,纸素难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众多医籍多已风流云散,其存世者寥若晨星,现所传存者仅《甲乙经》、《脉经》及《褚氏遗书》等而已。诸如《肘后方》、《小品方》、《本草经集注》等书,也仅属辑佚之本,而非原书面貌。至于其他更多的医书,均已不存于世。即使尚有部分医书的零章断句,曾为唐、宋医家所引录,但这些佚文散载于诸书,大都未经辑佚成帙。这一现象,致使中医学的整理研究工作至今存在了一个空白,也实为中华文化遗产继承发扬的一大憾事。存亡继绝,责无旁贷索隐钩沉,几经寒暑。勉为其难,终于完成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总集》(以下简称《总集》)的辑集之作。在《总集》中,虽然如《伤寒论》、《脉经》、《甲乙经》、《肘后方》等均已几经刊印,而为人们所熟稔;另若《本草经集注》、《鬼遗方》、《小品方》等亦有学者的辑佚本,但经过我们的这次辑集校勘,这些书籍无不展现了崭新的面貌,尤其在各书的学术内容方面,均有许多新的补充,可予读者以前所未有的收获。除此之外,更有众多医家著作的佚文散在各方,如沧海遗珠,荆山璞玉,千百年来未经掇集,更缺乏系统研究。通过《总集》的编辑,我们裒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医家近白.种医著及其佚文,将其汇成《总集》,蔚为大观,空前未有。在《总集》的编撰过程中,朱伟常、周崇仁两位主审以数十年各家学说研究之经历,呕心沥血,指导后学,数度寒暑,浸淫于斯,谨致以衷心的感谢!《总集》的出版,是全面研究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的必要基础。但由于才疏学浅,缺乏经验,加以时间紧迫,任务繁多,编辑撰著工作存在诸多疵瑕,尚祈方家不吝赐教,以资完备。
top of page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