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浙輶轩录 全12册/浙江文丛 2012 高清
《两浙輶轩录》PDF电子书共12册,由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出版,为浙江文丛之一。
《浙江文丛两浙輶轩录》为清代地方诗总集。清人阮元、杨秉初编选。40卷。共收录两浙作者3133人,录诗9241首。前38卷按作者生活时代先后排列;卷39为“方外”;卷40为“闺秀”。书中所录始于顺治,终于乾隆、嘉庆之际,“皆取其人已经可以沦定者录之”。“前明遗老凡已列《明诗综》者,不复录入。其有入本朝至二三十年之久者,间为甄录”。“是选因人存诗,因诗存人。因诗存人。则涛在所详;因人存诗,则逝在所略”。入选作者皆附小传,注明字号爵里,并说明小传材料之所在,入选作品则详于小家而略于大家。釆录之作品,或从汇选,或从单刻,或从传钞,或从手稿,其间字句差异,编者择善而从。有一篇中警句之可传,而首尾不称,编者亦稍加改动,以期完善。至于试帖、应制等馆阁之作,慨不收录。此编有嘉庆间仁和朱氏碧溪草堂、钱唐陈氏种榆仙馆合刊本。光绪间重刊本又增补遗10卷。
《两浙輶轩录》凡40卷,由阮元于嘉庆初年任浙江学政期间组织编纂,收录清顺治至嘉庆间3133位浙人之诗作9241首;随后又由杨秉初等为作辑补,成《补遗》十卷,收录1120位浙人之诗作1981首。清代地方诗总集。清人阮元编选。40卷。"两浙"指浙西、浙东,即今浙江省全境。"輶轩",为古代使者之车,此集为阮元出任浙江学使时所编,故以之为名。阮氏自序言此编之缘起:"余督学于浙,乘輶轩采风,非力之所不能为也。爰访遗编,求总集,遍于十-郡。自国初至今得三千余家,甄而序之,名曰《两浙輶轩录》。嘉庆三年(1798)书成,藏之学官,未及刊版。嘉庆六年巡抚浙江,仁和朱朗斋、钱唐陈曼生请出其稿,愿共刊之,乃畀之重加编定,序而行之。"
《两浙輶轩录》共收录两浙作者3133人,录诗924l首。前38卷按作者生活时代先后排列;卷39为"方外";卷40为"闺秀"。书中所录始于顺治,终于乾隆、嘉庆之际,"皆取其人已经可以沦定者录之"。"前明遗老凡已列《明诗综》者,不复录入。其有入本朝至二三十年之久者,间为甄录"。"是选因人存诗,因诗存人。因诗存人。则涛在所详;因人存诗,则逝在所略"(皆见凡例)。入选作者皆附小传,注明字号爵里,并说明小传材料之所在,入选作品则详于小家而略于大家。两浙輶轩续录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又号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扬州仪征人,生于高宗乾隆二十九年甲申(一七六四年),卒于宣宗道光二十九年己酉(一八四九年),得年八十六岁。少年即笃志坟典,廿五岁(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成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1790年授翰林院编修。一年后因学识渊博,受高宗赏识升任少詹事,入值南书房,1793年至1795年,提督山东学政,曾数游济南名泉,留下不少赞泉诗,写有<小沧浪笔谈>,杂记济南掌故风物等;广交山东及寓鲁金石学家,遍访山东金石文物,在毕沅主持下,撰成<山左金石志>24卷,对山东乾嘉之际金石学的兴盛贡献颇巨。后历任浙江学政,仁宗嘉庆三年(1798)返京,任户部左侍郎,会试同考官,未几又赴浙江任巡抚,抚浙约十年。在任期间,除吏治军政之外,又纠合浙江文人,编书撰述不辍。嘉庆六年(1801)在杭州建立“诂经精舍”,聘王昶授词章,孙星衍授经义,作育英才。以嘉庆十年丧父,服除,任职兵部,又先后出为湖南、浙江巡抚。此后,又曾先后任江西巡抚、两广总督。在粤期间,建议禁鸦片,对英商采用较严厉的政策。嘉庆廿五年(1820)在粤创立“学海堂书院”。道光六年,迁云贵总督,旋又晋升体仁阁大学士,在道光十八年(1838)致仕,返扬州定居,先后加太子太保、太傅。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去世,谥“文达”。
他毕生仕宦特达,但撰述编纂工作未尝稍辍。他学问渊博,在经学、方志、金石学及诗词方面都有很高造诣,尤以音韵训诂之学为长。著书180余种,编著有<皇清经解>、<揅经室集>等。值乾嘉文化鼎盛之时,阮元标领文坛数十年,海内尊之为学界泰斗。早岁编集金石书画目录,为<石渠随笔>、<山左金石志>、<两浙金石志>。任浙江学政时邀臧庸兄弟、何元锡、陈鳣等学者编<经籍纂诂>一百一十六卷,于嘉庆五年(1800)刊行,翌年刊刻清初以降浙江诗人作品为<两浙輶轩录>四十卷。又翌年立诂经精舍,刊<诂经精舍文集>十四卷。丧父守制期间,刊<十三经校勘记>,又搜罗<四库全书>未收书,编为<四库未收书目提要>目录进呈御览。数年后,撰成<畴人传>五十九卷,为中国历代天文历算家之专门史。道光二十一年(1816)刊刻宋本《十三经注疏》;创立学海堂期间,刊<学海堂丛刻>。阮氏亦重视修志,所修志书著名者有<浙江通志>、<广东通志>、<云南通志>、<扬州图经>等。其中《扬州图经》以图为经,可称创例。阮元的文集,为《揅经室集》五十七卷所作<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均是书学史上的重要著述。阮元认为“圣贤之道存于经,经非训诂不明”,“古今义理之学,必自训诂始”,这是很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阮元八十六岁时死去,他在提倡学术的影响上,既深且久。在浙江立诂经精舍,有教室五十间之多;在广东立学海堂,也是有名的学术重镇。《四库全书》在开馆编书抄书的时候,曾由清朝乾隆皇帝下令,叫各省于半年内搜罗书籍集中中央,当时光浙江一省,就送上四千五百二十三部书。阮元比纪昀小四十岁。在纪昀死后,他在浙江,又陆续搜集《四库全书》没收的书一百七十五部,写成了《揅经室经进书隶》(也叫《四库未收书提要》、也叫《四库未收书目提要》)五卷,以补《四库全书》的不足。他这部未收书提要,原未分类,后经傅以礼于一八八二年加以重编、补正,成为四库提要后第一名著。
阮元提倡朴学,曾在杭州创“诂经精舍”,在广州创“学海堂”,培植、罗致学者编书。他精研<文选>之学,曾作<文言说>,提出“以用韵比偶之法,错综其言”,方可以称“文”;散体文的“单行之语”,乃是“直言之言,论难之语”,不得名为“文”。实际上是鼓吹骈文。其同里后学刘师培宣扬其说,章炳麟则斥为“反覆自陷,可谓大惑不解者”(<国故论衡·文学总略>)。阮元所作碑铭记传、论说考据等散体文,以及骈文如《学海堂集序》等都写得渊懿闲雅,有深纯自得之概。诗多纪游题咏之作,写得工整清丽,但缺少现实意义。他的诗文都表现一种学者兼达官的华贵气派。
《两浙輶轩录》序言:浙江,物華天寳,人文薈萃。浙江詩歌,源遠流長,群星璀璨。自西晋孫拯以後,浙江詩埴名家輋出,佳作如林。而在清代這個古典文學、文化的總結期與集大成期,浙江詩歌更是空前繁盛,出現了浙派、秀水派等風貌獨特、地位非凡的詩歌流派,以及黄宗羲、朱彝尊、杳慎行、厲鶚、胡天游、錢載、王曇、龔自珍、譚獻、沈曾植等一大批享譽全國、成就突出的詩埴大家、名家,在浙江詩史乃至整個中國詩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两浙輶轩录》是繁榮的清代浙江詩歌孕育下的産物,是浙詩之繁榮與成就的表徵。同時,其自身也在浙詩總集乃至全國苒他同類型著作中佔有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下面從《两浙輶轩录》的編刻過程、内容特徵、歷史地位等方面出發,對該書的基本情况與價值作一初步論列。
《两浙輶轩录》的編刻過程
《两浙輶轩录》由清中葉著名學者阮元主持編纂。乾隆六十年〈一七九五〕八月,阮元從山柬學政任上奉調浙江學政,十一月到任,翌年即組織力量採選浙人詩歌。嘉慶一.年〖|七九八〕『書成,存之學官,未及刊板」(《两浙輶轩录》阮元序〕,即因該年九月,阮元從浙江學政任上調離回京,遂使編纂工作暫告段落。法式善《陶癒雜録》卷1.載:「阮芸臺中丞督學兩浙時,有《两浙輶轩录》。己,未年(嘉慶四年,一七九九〗夏,芸臺官侍郎,退直,邀余至琅環仙館讀畫品詩,遂以此書委勘。尚未分卷數,束爲十六捆。余約十日閲兩捆,歷三月始畢,間有爲增入者。』可知此時全書初稿已成,但尚未分卷數。嘉慶四年〖一七九九〕十月,阮元奉旨署理浙江巡撫事務,十一月到任。翌年正月,實授浙江巡撫。可能由於浙江巡撫貴任重大,公務繁難,再度執掌浙江文化事業的阮元並未立刻啟動
《两浙輶轩录》書稿的整理刊刻工作。至嘉慶六年〔一八〇一「參與了該書编纂工作的仁和人朱文藻、錢塘人陳鴻壽『請出其稿,願共刊之』(《两浙輶轩录》阮元序,阮元『乃畀之,重加編定,序而行之』(《两浙輶轩录》阮元序〕,凡成書四十卷,得人三千|百三十三家、詩九千一一百四十一首,蔚
爲大觀。雖然《两浙輶轩录》在收人之衆、輯詩之多兩方面均達到了相當可觀的程度,但阮元對此仍不滿足。他説:『兩浙人文淵藪,百數十年來,名人輩出……其有山陬僻壤、搜採未及者,遺漏尚多,勢難賅備;又有詩名甚盛,全稿已亡,僅得一二首者,皆待後人續補^-^〗《两浙輶轩录》凡例第岡款)表逮了使之不斷臻於完善的意願。由此,乃有嘉慶八年〈一八〇三)《两浙輶轩录補遺》的編刻。關於其編刻過程,阮元《两浙輶轩录補遺序》有清晰的陳述:『予督學時所輯《两浙輶轩录》,既梓行矣,其間應録而未録者頗有之。惟以爲疆吏之政,不復能從事於此。楊孝廉秉初等,
各以所輯補者將刊板行之,就正於元。元翻閲之,誠能補前録之所闕佚。』(《两浙輶轩录補逍》阮元序)遂成書十卷,得人一千一百I一十家、詩一千九百八十一首。與正編合計,共得人四千I一百五
十三家、詩一萬一千二百二±I首。
《两浙輶轩录》埴一地域總集中的鴻編巨秩,之所以能在短短三年左右時間裏大致编纂完
成,與阮元以一方大員的身份,組織、邀請了一批浙江及其他地區文人學者共同參與密不可分。
該書凡例第四款所謂『自嘉慶丙辰(元年,一七九六〉至戊午〔三年,一七九八二1一年中,按試所
到,或訪諸耆宿,或詢之多士,各出所藏,随收隨録』,即描述了這種情形。至於具體參與人員,
凡例第十五款提到:
分任採訪諸人,如仁和邵志純、海寧俞寳華、蕭山顧I麒、蕭山孫度、平湖錢仁榮、鄞縣
袁鈞、東陽樓上層,各有所採。薈萃成帙、參校袖採諸人,則浦江戴劍溪殿海,仁和朱朗齋文
趙、湯點山禮祥,嘉興吴澹川文博、李香子富孫,吴江郭頻伽鹿,錢塘陳曼生鴻奪、陳雲伯文述、朱
閑泉壬,仁和蔣蔣村烟,海寧陳晴岩傅經,烏程張秋水澳,石門方鐵珊廷瑚,會稽顧鄭鄉廷气平
湖朱椒堂爲弼也。又戴太僕璐、法祭酒式善,亦于京邸校閲一過,多所訂正。
綜觀上述一一十四人,絶大多數是浙江人。除邵志純、俞寳華等已提及籍貫者外,還有湖州
府烏程縣人戴璐,該書詩人小傳下附載的《吴興詩話》與『戴璐曰』等文字,即出自此人之手。
另外,郭鏖雖然隸籍江蘇吴江,但長期寓居浙江。由這些熟悉浙詩源流與現狀的浙地文人學者
各自採選浙人詩作,並爲之參校訂補,自然再合適不過。唯法式善屬旗人,與浙江無甚關聯,不過此人『多蓄古今人集』〖法式善《陶战雜録》翁方綱序),『上自内府圖書,下至草茅編輯,罔不詳其卷
帙,考厥由來』(法式善《陶爐雜錄》陳預序),可謂當時一大文獻家,阮元邀請他爲《两浙輶轩录》作校
閲訂正,堪稱所託得人。再與前及《陶廬雜録》卷三的記載相印證,可知法式善與戴璐均是阮元
自浙江學政任上調離回京後,受其邀請,從而參與該書的校訂工作的。
關於阮元組織、邀請相關人士參與编纂《两浙輶轩录》,零星記載還有不少。如阮元《定香
亭筆談》卷一.云:『仁和朱朗齋文藻能詩,留心文獻,好金石,老而貧,居艮山門外清溪前。丁巳
(嘉慶11年,一七九七〕、戊午〖嘉慶三年,一七九八〕間,助余編録兩浙詩數千家。』陳文述《吴澹
川傳》云:『及在阮中丞幕府,同覆勘《两浙輶轩录》。』《陳文述《頤道堂文鈔》卷一-一)陳文述《梅花屋詩
存序》亦云:『師〈按,即阮元)之在浙也,延檇李吴澹川校《两浙輶轩录》。』《雨浙蝤軒録》卷三
十八吴文溥小傳引陳鴻壽曰:「《輞軒録》稿,丈(按,即吴文溥)所校訂。』《两浙輶轩录補遺》卷
五余大觀小傳引湯禮祥曰:『余嘗助中丞師編兩浙詩。』袁鈞《書國朝四明詩後呈阮閣學芸臺先
生》更是提及丨
舊有《四明詩萃》之録,起漢大里黄公,訖於有明之季,得作者一千五百有奇……既人
本朝,悉爲採人,順治至乾隆百五十年問,凡得作者四百九十人……會閣學儀徵阮公視學
至,有國朝兩浙詩之選,以四明詩屬鈞纂輯,謹就向所録本重加裁訂以獻。本意網羅散失,
存人存詩,爲鄉邦文獻之助。今使者有此舉,則鈞《詩萃》之録,可盡明而止也。(袁約《瞻衰像《两浙輶轩录》這樣,由官員領銜,成於衆手的典籍,在我國圖書史上極其普遍、具體就
《两浙輶轩录》編纂工作的發起人、主事者阮元來説,則並非只是一個組織者,更不是所謂掛名
主編,而是確實投人到了實際編纂工作中。首先,部分詩人的傳記、評論資料由阮元親自撰寫。
如卷一一十七謝墉小傳附載《墓誌銘》、卷三十九清|小傳附載《遊西谿記》,及《两浙輶轩录補
遺》卷八朱彭小傳附載《傳略》,均出自阮元之手。至於全書小傳引録多達1一十次左右的《定香
亭筆談》,更是阮元在浙江學政任上,與《两浙輶轩录》同時編撰的筆記,其中包含大量表彰浙
江詩界才俊、保存浙江詩壇掌故的内容。其次,部分詩人詩作經阮元親自採選。如卷三十七吴
應奎小傳附載《定香亭筆談》云:『孝豐吴蘅皋應奎,余雨試其文,均置高等,不知其能詩。試
畢,自呈其《讀書樓初稿》,苦吟綺思,絶似畏吉,樂府歌行尤佳。始知錦囊佳句,不受風簷迫促也。設非吴生自呈^^稿,則吾失此人矣。然則吾所未見之才亦多矣,爲之憮然。』吴應奎與阮元
結下師生關係後,將詩稿上呈阮元,其詩才得到阮元髙度評價,遂獲得了人選《两浙輶轩录》的
機緣。又如卷四十金順小傳附載《定香亭筆談》云:「佘採《傳書樓詩》人《賴軒録》,並題一絶
云:「苕上蝤軒兩度過,柏舟詩句未銷磨。孤兒手抱殘編哭,爲是行間淚字多。」』《两浙輶轩录
補遺》卷十汪尚仁小傳附載汪嘉穀曰:『家静圃主政,少孤,太夫人金氏教以成立。金有《傳書
樓詩稾》,已人前《録》,芸臺中丞師極賞之,題句卷端。』可見正是在阮元的親自過問下,金順這
位名不見經傳的女詩人乃得以人圍《两浙輶轩录》,在群星璀璨的浙江詩壇上擁有了一席之地。
再次,部分詩人詩作的人選,得到了阮元的首肯。如《两浙輶轩录補遺》卷八張鎮小傳附載張鑑
曰:『從弟於丙辰(嘉慶元年,I七九六〉歲郡試受知於芸臺夫子,補弟子員,乃益發憤,閉户攻
書,遂得上嗽之疾,庚申(嘉慶五年,一八口^^^)卒於家。鑑因詮次其詩,上中丞師,俾得著於
《録》。」張鑑乃阮元弟子,參與了《两浙輶轩录》及《補遺》的編纂工作,其間曾詮次其弟張鎮之
詩,上呈阮元,得到阮元認可後,乃如願人選。
綜上可知,《两浙輶轩录》開編於嘉慶元年〔I七九六「全書初稿完成於嘉慶三年〔一七九
八),由時任浙江學政的阮元組織、邀請數十位浙江及其他地區文人學者共同編纂。鑒於編纂
工作面廣量大,他們乃採取化整爲零的策略,大抵各自採選家郷所在府縣詩人詩作,隨後再彙
總整合。
《两浙輶轩录》相关:姊妹花开种绣房,徐娘空复字秦郎。愧从四女祠前过,膝下而今少一行。
虽然身为孝廉的父亲在五十岁时始得朱又贞,“父半百年,始生又贞。”但朱父也是一位开明之人,“弱女非男,训护慰情。”从诗句中可见慈父对幼女虽然百般呵护,但在教育上并非一味的溺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生长于翰墨之家的朱又贞年龄稍长,便跟随兄弟姊妹们饱读诗书,“稍读经史,志古闺英。”朱又贞不仅学习文化,还以古代闺阁中的才媛为自己的楷模,可见其虽为女子,也是很有志向的。朱又贞得益于家庭的这种文化氛围,善于吟哦,与之同时期的仁和文人丁澎在为她的诗集《<幽恨集>序》中也写道:“幼兼道蕴之才,金闺咏絮。继上缇萦之疏,碧血成丝。”对朱又贞的才情亦极口称赞之。以下二诗可能即朱又贞待字闺中所作:
梅花
蝶梦三春泪落花,风飘馀粉谢铅华。天生玉色菩提片,疏影幽窗独自夸。
茉莉花
冰姿玉骨净尘烟,南国携来种自妍。花史高名空第一,只今谁识藐姑仙。
十五岁时,正处于豆蔻年华的朱又贞嫁同邑张我朴为妻,“十五而笄,清河于归。”
张我朴(?~1657),字伯还,一作伯迁,号会魁。张介子。清顺治五年(1648)举人,九年(1652)成进士,历官大理寺左评事。后因顺治丁酉(1657)科场案而被斩。
张介,原名所见,字晓生,号吉先。明崇祯元年(1628)会副,覃恩例授司理,辞不就。……
top of page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