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家珍稀典籍校注 全16册 2015高清
《中医名家珍稀典籍校注》全16册,由河南科技出版社2015年出版,为《中原历代中医药名家文库》之一。《中医名家珍稀典籍校注》书目:中医名家珍稀典籍校注 《褚氏遗书》校注中医名家珍稀典籍校注 《读素问钞》校注中医名家珍稀典籍校注 《难经本义》校注中医名家珍稀典籍校注 《全生指迷方》校注中医名家珍稀典籍校注 《儒门事亲》校注中医名家珍稀典籍校注 《伤寒补亡论》校注中医名家珍稀典籍校注 《伤寒瘟疫条辨》校注中医名家珍稀典籍校注 《十四经发挥》校注中医名家珍稀典籍校注 《食疗本草》校注中医名家珍稀典籍校注 《嵩崖尊生书》校注中医名家珍稀典籍校注 《王氏医存》校注中医名家珍稀典籍校注 《新刊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校注中医名家珍稀典籍校注 《眼科百问》校注中医名家珍稀典籍校注 《医门八法》校注中医名家珍稀典籍校注 《针灸易学》校注中医名家珍稀典籍校注 《植物名实图考》校注《中医名家珍稀典籍校注》出版说明:中原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光辉灿烂的中原古代文明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中州自古多名医。在这块土地上,除了伟大的医圣张仲景之外,还产生了许多杰出的医学家。早在商代初期,就有商汤的宰相伊尹著《汤液》发明了汤剂。伊尹是有莘国(今河南开封县,一说是嵩县、伊川一带)人。早期的医方大家、晋朝的范汪是颖阳(今河南许昌)人,一说南阳顺阳(今河南内乡)人,他著有《范汪方》。较早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褚氏遗书》的作者、南朝的褚澄是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唐代的针灸和中药名家甄权是许州扶沟(今河南扶沟)人,寿103岁。唐代名医张文仲为高宗时御医,是治疗风病专家,曾著《疗风气诸方》,为洛州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对痨病(结核病)提出独到见解,著有《骨蒸病灸方》一卷的崔知悌是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中国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食疗本草》的作者,唐代的孟诜是汝州(今河南汝州)人。北宋著名的医方类书《太平圣惠方》的作者王怀隐是宋州睢阳(今河南商丘)人。宋代著名的儿科专家阎孝忠是许昌(今河南许昌)人,他为恩师编写《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使儿科大师钱乙的学说得以传世。北宋仁宗时,“校正医书局”中整理古医书的高手有好几位河南人。如撰《嘉祐本草》的掌禹锡为许州郾城(今河南漯河市郾城区)人,完成《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的孙兆、孙奇,均为卫州(今河南卫辉)人。北宋医家王贶是考城(今河南兰考)人,著有《全生指迷方》,《四库全书提要》评价说:“此书于每证之前,非惟详其病状,且一一详其病源,无不辨其疑似,剖析微茫,亦可为诊家之枢要。”北宋末期的著名医家、《鸡峰备急方》(又称《鸡峰普济方》)的作者张锐是郑州(今河南郑州)人。南宋的伤寒大家,《伤寒补亡论》的作者郭雍是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南宋法医学家郑克是开封(今河南开封)人,他著的《折狱龟鉴》是与宋慈的《洗冤集录》齐名的一部法医著作。金元四大家之一,攻下派的代表金代张子和是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一说民权县)人。元代名医滑寿祖籍是襄城(今河南襄城县)人,他著有《读素问钞》《难经本义》,对《黄帝内经》和《难经》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著的《诊家枢要》和《十四经发挥》分别是诊断学专著和针灸专著,均在中医发展史上占有光辉的页。明太祖朱元璋的五皇子朱橚,就藩在开封,为周定王,他著的《救荒本草》,以河南的灾荒为背景写成,开创了对野生可食植物的研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著名的医史专家、明代的李濂是祥符(今河南开封)人,他的《医史》十卷,是我国首次以“医史”命名的医学史专著,书中为张仲景、王叔和、王冰等人补写了传记。清代名医,《嵩崖尊生全书》的作者景日昑,是登封(今河南登封)人。清代温病学家的北方代表人物、《寒温条辨》的作者杨栗山是中州夏邑(今河南夏邑)人。清代著名的植物学家吴其濬,是河南固始县人,他撰写的《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不仅是植物学的名著,也是继《本草纲日》后最重要的本草类著作,对世界医学曾产生过重要影响。还有很多很多,不再一一列举。据不完全统计,史传和地方志中有籍可考的河南古代医家多达1000余人。《周易·系辞上》曰:“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些著名的医家,犹如璀璨的群星,照亮了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道路。粵稽往古,从火祖燧人氏点燃华夏文明之火,改变了先民的食性,到酒圣杜康发明酿酒,促进了医药的发展;从殷墟甲骨文到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为中医药文化载体的汉字,其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阶段得以确立和规范;从伏羲制九针、岐黄论医道,创立岐黄之学,到伊尹著《汤液》,创中医汤剂;从道圣老子尚修身养性、庄子倡导引养生,到医圣仲景论六经辨证而创经方,确立辨证论治法则,成为中医学术的核心思想和诊疗模式,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纷纷问世;从佛教于汉代传人中国直到禅宗祖庭少林寺融禅、武、医于一体而形成的禅医文化,这切均发生在中原大地。寻根溯源,我们深深感到是光辉灿烂的中原文明,孕育了中华瑰宝——中医药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医药文化在中原文明的沃土中生根开花、发展壮大,并从儒、道、释及华夏文明的多个领域中汲取精华和营养,逐渐在九州大地兴旺发达,一直传到五洲四海,为华夏文明增添了绚丽的色彩,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作为后人,作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者,不能忘记,这是我们的历史,这是我们的根脉。中原古代医药名家留下的宝贵著作,积淀了数以千年的中医精华,养育了难以计数的杏林英才。实践证明,中医的成才之路,除了师承和临证以外,读书是最基本的路径。为了保护和传承这笔宝贵的文化财富,让广大读者顺利阅读这些古籍,并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原医学,我们组织了一批中医专家和从事中医文献研究的专家,整理编写了这套《中原历代中医药名家文库·典籍部分》。计划出版40余部,首批校注出版19部,随后陆续整理出版。此套丛书,均采用校注的形式,用简化字和现代标点编排,每本书前都有对该书基本内容和学术思想的介绍及校注说明,在正文中随文出校语,做注释,注文力求简明扼要,以便读者阅读。对中医古籍的整理研究,既是对中医学术的继承,又是对中医学术的发展;既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又是对后人运用的启示;既可丰富基础理论,又可指导临床实践。其意义深远,不可等闲视之。为了“振兴中医”和实现“中原崛起”这伟大的历史使命,我们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原中医学子,愿意尽一点绵薄之力。当然,由于水平所限,难免会出现一些缺点和错误,恳请学界同道和广大读者批评,以便我们及时修正。《中医名家珍稀典籍校注》得以付梓,要诚挚感谢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汪林中社长、李喜婷总编、马艳茹副总编等领导和医药卫生分社的同志们,是他们的远见卓识和辛勤劳作玉成了此事。承蒙著名中医文献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钱超尘教授在百忙中为本套丛书作序,深表谢意。时值辞旧迎新之际,祝愿我们的中医事业永远兴旺发达。
top of page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