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全21册 伤寒论 中药学 温病论 中医基础学 诊断学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全21册 伤寒论 中药学 温病论 中医基础学 诊断学

¥12.00Price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全21册 伤寒论 中药学 温病论 中医基础学 诊断学

Quantity
  •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全21册 伤寒论 中药学 温病论 中医基础学 诊断学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书目: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方剂学.pdf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骨伤科学.pdf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金匮要略.pdf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内经.pdf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伤寒论.pdf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温病学.pdf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医古文.pdf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针灸学.pdf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针灸治疗学.pdf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药炮制学.pdf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药学(上下册).pdf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药药理学.pdf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儿科学.pdf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妇产科学.pdf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pdf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内科学.pdf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外科学.pdf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眼科学.pdf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pdf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pdf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pdf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详细目录: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目录
    第1篇 绪论
    第1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第2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基本特点
    2.1 中医理论体系的内容
    2.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第3章 中医基础理论的学科性质和内容
    3.1 中医基础理论的学科性质
    3.2 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
    第4章 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4.1 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现状
    4.2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第2篇 哲学基础
    第1章 精气学说
    1.1 精气的基本概念
    1.2 精气学说的形成
    1.3 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1.4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2章 阴阳学说
    ……
    第3章 五行学说
    第3篇 藏象经络
    第1章 脏腑
    第2章 经络
    第3章 精气血津液
    第4章 形体官窍
    第5章 体质
    第4篇 病因病机
    第1章 病因
    第2章 发病
    第3章 病机
    第5篇 防治康复
    第1章 养生
    第2章 治则
    第3章 康复
    中医诊断学——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望诊
    第一节 全身望诊
    第二节 局部望诊
    第三节 望排出物
    第二章 舌诊
    第一节 舌诊概要
    第二节 望舌体
    第三节 望舌苔
    第四节 舌象分析与舌诊意义
    第三章 闻诊
    第四章 问诊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方法和内容
    第二节 问现在症状
    第五章 脉诊
    第一节 脉诊概说
    第二节 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第三节 脉象类比、相兼和真脏脉
    第四节 诊妇人脉与小儿脉
    第五节 脉诊的意义
    第六章 按诊
    第七章 八纲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
    第二节 八纲基本证侯
    第三节 八纲证侯间的关系
    第八章 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
    第一节 病因辨证
    第二节 气血辨证
    第三节 津液辨证
    第九章 脏腑辨证
    第十章 其他辨证概要
    第十一章 诊法与辨证运用
    第十二章 疾病诊断概要
    第十三章 病案书写
    中药药理学——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目录
    总论
    第1章 绪论
    第2章 中药药效学
    第3章 中药毒理学
    第4章 中药药动学
    第5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第6章 中药药理研究方法
    第7章 中药新药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各论
    第8章 解表药
    第9章 清热药
    第10章 泻下药
    第11章 祛风湿药
    第12章 化湿药
    第13章 利水渗湿药
    第14章 温里药
    第15章 理气药
    第16章 消食药
    第17章 止血药
    第18章 活血化瘀药
    第19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20章 安神药
    第21章 平肝息风药
    第22章 开窍药
    第23章 补虚药
    第24章 收涩药
    第25章 其他药
    附录
    中药与方剂索引
    方剂学(上下册)——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目录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方剂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第五章 剂型
    第六章 煎药法与服药法
    下篇 各论
    第一章 解表剂
    第二章 泻下剂
    第三章 和解剂
    第四章 清热剂
    第五章 袪暑剂
    第六章 温里剂
    第七章 表里双解剂
    第八章 补益剂
    第九章 固涩剂
    第十章 安神剂
    第十一章 开窍剂
    第十二章 理气剂
    第十三章 理血剂
    第十四章 治风剂
    第十五章 治燥剂
    第十六章 袪湿剂
    第十七章 袪痰剂
    第十八章 消食剂
    第十九章 驱虫剂
    第二十章 涌吐剂
    附篇
    中医内科学——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目录
    上篇 总论
    第1章 中医内科学术发展史略
    第1节 先秦时期的中医学术
    第2节 两汉-唐宋时期的中医内科学术发展
    第3节 金元时期的中医内科
    第4节 明清时期的中医内科学术发展
    第5节 近代中医内科学术的发展
    第6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内科学的发展
    第2章 中医内科疾病病因病机学
    第1节 病因学
    第2节 发病学
    第3节 病机学
    第3章 中医内科疾病的证候与辨证
    第1节 内科疾病证侯学要点
    第2节 中医内科常用辨证方法
    第4章 中医内科治则、治法与护理
    第1节 中医内科治疗原则
    第2节 中医内科常用治法
    第3节 中医内科护理
    第5章 中医内科临证思路与病案书写
    第1节 临证思路
    第2节 病案书写
    第6章 中医内科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1节 病因和病机方面
    第2节 诊断和辨证方面
    第3节 临床研究方面
    第4节 预防和治疗方面
    第5节 今后研究的方向及展望
    第7章 中医内科学的学习要求与方法
    下篇 各论
    第1章 肺病证
    第2章 心脑病证
    第3章 脾胃病证
    第4章 肝胆病证
    第5章 肾膀胱病证
    第6章 气血津液病证
    附篇
    第1章 方剂汇编
    第2章 全国中医医院急诊必备中成药
    第3章 本书主要参考书目
    第4章 本书主要参考期刊
    第5章 常用人体医学检验正常参考值
    内经——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目录
    上篇 绪论篇
    第1章 《黄帝内经》的成书与流传
    第1节 《内经》的成书年代
    一 《内经》的成书年代
    二 《内经》书中的时代标志
    三 与《内经》相关的史志、著作、文物
    四 《内经》的成篇与成编
    五 《内经》书名考证
    第2节 《内经》的版本与流传
    一 《素问》传本系统
    二 《灵枢》传本系统
    第2章 《黄帝内经》学术发展概要
    第1节 藏象学说
    一 《内经》解剖学的发展
    二 《内经》脏腑理论的发展
    三 《内经》精气神理论的发展
    第2节 经络与针灸理论
    一 《内经》经络学说的发展
    二 《内经》腧穴理论的发展
    三 《内经》针灸理论的发展
    第3节 病因病机学说
    一 《内经》病因说的发展
    二 《内经》发病学说的发展
    三 《内经》病机学说的发展
    四 《内经》病传学说的发展
    中篇 理论篇
    第1章 《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
    第2章 《黄帝内经》的医学原理
    第3章 《黄帝内经》的哲学思想
    第4章 《黄帝内经》理论专题发挥
    下篇 原文导读
    《素问》部分
    《灵枢》部分
    附篇 导研篇
    第1章 《黄帝内经》音韵校勘研究
    第2章 《黄帝内经》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温病学——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目录
    第1篇 基础理论
    第1章 温病学发展史
    第2章 温病的概念与特点
    第3章 病因与发病
    第4章 温病的辩证
    第5章 温病的诊法
    第6章 温病的治疗与预防
    第2篇 四时温病
    第1章 风温
    第2章 春温
    第3章 暑温
    第4章 暑湿
    第5章 湿温
    第6章 伏暑
    第7章 秋燥
    第8章 烂喉痧
    第9章 疫黄
    第10章 疫疹
    第11章 疫痢
    第12章 疟疾
    第13章 大头瘟
    第14章 霍乱
    第15章 中暑
    第3篇 现代疾病证治
    第1章 流行性感冒
    第2章 流行性腮腺炎
    第3章 麻疹
    第4章 风疹
    第5章 幼儿急疹
    第6章 水痘与带状疱疹
    第7章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第8章 流行性出血热
    第9章 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
    第10章 病毒性脑膜脑炎
    ……
    第4篇 名家名著选介
    第5篇 学术研究与展望
    附录
    一、方剂汇编
    二、试题精选答疑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四、预防接种(计划免疫)
    金匮要略——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目录
    第1篇 绪论
    第1章 《金匮要略》的沿革
    第2章 《金匮要略》的版本
    第3章 《金匮要略》与《伤寒论》的关系
    第4章 《金匮要略》对中医学发展的地位和影响
    第5章 《金匮要略》的主要内容和学术特色
    第6章 《金匮要略》的辩证思想
    第7章 《金匮要略》教医研的现状与展望
    第2篇 《金匮要略》诠解
    第1章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第2章 痉湿喝病脉证治
    枯萎桂枝汤
    葛根汤
    大承气汤
    麻黄加术汤
    麻黄杏仁意发甘草汤
    防已黄茂汤
    枝枝附子汤
    白术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
    白虎加人参汤
    一物瓜蒂汤
    第3章 百合孤惑阴阳毒病脉证治
    百合知母汤
    滑石代赭汤
    百合鸡子黄汤
    百合地黄汤
    百合洗方
    枯萎牡蛎散
    百合滑石散
    甘草泻心汤
    苦参汤
    雄黄熏方
    赤小豆当归散
    升麻鳖甲汤
    第4章 疟病脉证并治
    鳖甲煎丸
    白虎加桂枝汤
    蜀漆散
    附方
    牡蛎汤
    柴胡去半夏加栝萎根汤
    柴胡桂姜汤
    第5章 中民历节 病脉证并治
    侯氏黑散
    风引汤
    防己地黄汤
    头风摩散
    桂枝芍药知母汤
    乌头汤
    矾石汤
    附方
    《古今录验》续命汤
    《千金》三黄汤
    《近效方》术附汤
    崔氏八味丸
    《千金》越婢加术汤
    第6章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黄芪桂枝五物汤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天雄散
    小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
    肾气丸
    薯蓣丸
    酸枣仁汤
    大黄*虫丸
    附方
    《千金翼》炙甘草汤
    《肘后》獭肝散
    第7章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
    甘草干姜汤
    射干麻黄汤
    皂荚丸
    厚朴麻黄汤
    泽漆汤
    麦门冬汤
    葶苈大枣泻肺汤
    桔梗汤
    越婢加半夏汤
    小青龙加石膏汤
    附方
    《外台》炙甘草汤
    《千金》甘草汤
    《千金》生姜甘草汤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外台》桔梗白散
    《千金》苇茎汤
    第8章 奔豚气病脉证并治
    奔豚汤
    桂枝加桂汤
    茯苓枝枝甘草大枣汤
    第9章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
    栝蒌薤白白酒汤
    栝蒌薤白半夏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
    人参汤
    茯苓杏仁甘草汤
    橘枳姜汤
    薏苡附子散
    桂枝生姜枳实汤
    乌头赤石脂丸
    附方
    九痛丸
    第10章 腹满寒店宿食病脉证治
    厚朴七物汤
    附子粳米汤
    厚朴三物汤
    大柴胡汤
    大承气汤
    大建中汤
    大黄附子汤
    赤丸
    乌头前
    当归生姜羊肉汤
    乌头桂枝汤
    附万
    《外台》乌头汤
    《外台》柴胡桂枝汤
    第11章 五胜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
    第12章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第13章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
    第14章 水气病脉证并治
    第15章 黄疸病脉证并治
    第16章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阏血病脉证治
    第17章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
    第3篇 《金匮要略》诠释二
    第1章 疮痈肠痈浸浮选病脉证并治
    第2章 趺蹶手脂臂肿转筋阴狐疝 虫脉证治
    第4篇 《金匮要略》诠释三
    第1章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
    第2章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
    第3章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第5篇 《金匮要略》诠释四
    第1章 杂疗方
    第2章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
    第3章 果实菜谷禁忌并治
    第6篇 《金匮要略》的现代研究
    第1章 概述
    第2章 《金匮要略》的病证研究
    第3章 《金匮要略》的治则治法研究
    第4章 《金匮要略》的方药研究
    第5章 实验研究方法
    第7篇 《金匮要略》的名注本选评介
    中医儿科学——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目录
    上篇 总论
    1 中医儿科学概论
    1.1 中医儿科学的范围与任务
    1.2 中医儿科学学说述要
    2 生理病理与喂养保健
    2.1 小儿年龄分期
    2.2 生长发育与生理特点
    2.3 发病原因与病理特点
    2.4 乳食喂养与儿童保健
    3 儿科辨证论治概要
    3.1 儿科诊法概要
    3.2 儿科辨证概要
    3.3 儿科治法概要
    3.4 儿科护理概要
    4 中医儿科学科学研究
    4.1 中医儿科的科研方法学
    4.2 中知儿科的科研内容
    下篇 各论
    5 初生儿病证
    5.1 胎怯
    5.2 胎黄
    5.3 脐风
    5.4 新生儿肺炎
    5.5 新生儿败血症
    5.6 新生儿硬肿症
    5.7 赤游丹
    5.8 脐湿、脐疮
    5.9 脐血
    5.10 脐突
    5.11 斜颈
    6 时行疾病
    6.1 麻疹
    6.2 奶麻
    6.3 风痧
    6.4 水痘
    6.5 痄腮
    6.6 流行性乙型脑炎
    6.7 病毒性脑炎
    6.8 脊髓灰质炎
    6.9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
    6.10 流行性出血热
    6.11 病毒性肝炎
    6.1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6.13 丹痧
    6.14 顿咳
    6.15 白喉
    6.16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6.17 细菌性痢疾
    6.18 钩端螺旋体病
    7 常见虫病
    8 肺系病证
    9 脾系病证
    10 心系病证
    11 肝系病证
    12 肾系病证
    13 其它病证
    附篇
    医古文——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目录
    上编
    一 扁鹊传
    二 仓公传
    三 郭玉传
    四 华佗传
    五 皇甫谧传
    六 葛洪传
    七 陶弘景传
    八 孙思邈传
    九 宋清传
    十 钱仲阳伟
    十一 庞安时传
    十二 东垣老人传
    十三 丹溪翁传
    十四 滑寿传
    十五 戴思恭传
    十六 明处士江民莹墓志铬
    十七 张景丘传
    十八 傅山传
    十九 《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
    二十 《神农本草经》序録
    二十一 《伤寒论》序
    二十二 《备急千金要方》自序
    二十三 《释疾文》序
    二十四 《新修本草》序
    二十五 《外臺秘要》序
    二十六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二十七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序
    二十八 《良方》自序
    二十九《诸病源候论》序
    三十 《伤寒终病论》序
    ……
    下编
    第一章 工具书
    第二章 汉字
    第三章 音韵
    第四章 词义
    第五章 今译
    第六章 句读
    附编
    中药炮制学——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目录
    上篇 总论
    第1章 中药炮制的历史演变
    第2章 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第3章 中药炮制的意义
    第4章 中药炮制的分类及辅料
    第5章 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及其特点
    第6章 饮片的质量要求与贮藏特点
    第7章 中药饮片厂的设计与环境保护
    第8章 中药炮制研究
    下篇 各论
    第9章 矿物药
    第10章 根与根茎类药
    第11章 茎木类药
    第12章 皮类药
    第13章 叶类药
    第14章 花类药
    第15章 全草类药
    第16章 果实种子类药
    第17章 树脂类药
    第18章 动物类药
    第19章 菌藻类药
    第20章 其他类药
    附录
    本书引用古医籍缩写
    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目录
    基础篇
    第1章 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发展史
    1.1 萌芽、奠基时期(原始社会-秦汉)
    1.2 临床发展时期(晋-唐)
    1.3 整理发展时期(宋代-元代)
    1.4 鼎盛时期(时代-清代)
    1.5 学科建立时期(新中国时期)
    第2章 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的基本特点
    2.1 整体观念
    2.2 辨证论治
    第3章 耳鼻咽喉口腔与阴阳五行学说
    3.1 耳鼻咽喉口腔与阴阳学说
    3.2 耳鼻咽喉口腔与五行学说
    第4章 耳鼻咽喉口腔解剖与生理概述
    4.1 耳的解剖与生理
    4.2 鼻的解剖与生理
    4.3 咽喉的解剖与生理
    4.4 口腔的解剖及生理
    第5章 耳鼻咽喉口与脏腑经络相关学说
    5.1 耳鼻咽喉口与脏腑相关学说
    5.2 耳鼻咽喉口与经络的关系
    5.3 耳鼻咽喉口的生理功能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第6章 耳鼻咽喉口腔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6.1 耳鼻咽喉口腔科疾病的病因
    6.2 耳鼻咽喉口腔科疾病的病机
    第7章 耳鼻咽喉口腔科诊法
    第8章 耳鼻咽喉口腔科疾病的辩证
    第9章 耳鼻咽喉口腔科疾病的治法
    疾病篇
    第1章 耳科疾病
    第2章 鼻科疾病
    第3章 咽科疾病
    第4章 喉科疾病
    第5章 口腔科疾病
    药物篇
    第1章 耳科类药物
    第2章 鼻科类药物
    第3章 咽喉科类药物
    第4章 口腔科类药物
    附篇
    针灸学——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目录
    第1章 经络
    1.1 经络概论
    1.2 经络系统
    1.3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1.4 十二经脉
    1.5 奇经八脉
    1.6 经络的分布关系及其运用
    1.7 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
    第2章 腧穴
    2.1 腧穴概论
    2.2 腧穴各论
    2.3 有磁腧穴的现代研究
    第3章 刺法炙法
    3.1 刺法概论
    3.2 毫针刺法
    3.3 灸法
    3.4 拔罐法
    3.5 特殊部位针刺法
    3.6 其他疗法
    3.7 有关针法灸法的现代研究
    第4章 耳针、头针
    4.1 耳针
    4.2 头针
    第5章 针炙治疗
    5.1 治疗总论
    5.2 治疗各论
    5.3 针灸临床作用的现代研究概况
    第6章 实验针炙
    6.1 实验针灸概述
    6.2 针灸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
    6.3 针灸研究中的动物实验方法
    第7章 针刺镇痛与针刺麻醉
    7.1 概述
    7.2 痛觉与痛觉测定
    7.3 针刺镇痛
    7.4 针刺麻醉
    7.5 针刺镇痛机理研究
    第8章 针炙文献
    8.1 古代针灸文献概述
    8.2 古代医家针灸学术思想和贡献
    8.3 针灸歌赋选
    8.4 针灸文献现代研究概况
    附篇 针灸器材
    中药学(上下册)——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目录
    总论
    第1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2章 中药的命名和分类
    第3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第4章 中药的炮制
    第5章 中药的性能
    第6章 中药的配伍
    第7章 中药的用禁忌
    第8章 中药的剂量型与用法
    第9章 中药的化学成分与疗效的关系
    第10章 中药新药的研制与开发
    各论
    第1章 解表药
    第2章 清热药
    第3章 泻下药
    第4章 袪风湿药
    第5章 芳香化湿药
    第6章 利水渗湿药
    第7章 温里药
    第8章 理气药
    第9章 消食药
    第10章 驱虫药
    第11章 止血药
    第12章 活血化瘀药
    第13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14章 安神药
    第15章 平肝息风药
    第16章 开窍药
    第17章 补益药
    第18章 收涩药
    第19章 涌吐药
    第20章 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
    第21章 拔毒化腐生肌药
    附一 临床常见病证用药简介
    附二 中药药名笔画索引
    附三 中药药名汉语拼音索引
    骨伤科学(上下)——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目录
    第一篇 总论
    第1章 中医骨伤科发展史
    第2章 病因病机
    第3章 辨证诊断
    第4章 骨伤科检查法
    第5章 骨伤科手法
    第6章 固定
    第7章 药物疗法
    第8章 练功疗法
    第9章 针刺及其他疗法
    第10章 创伤急救
    第二篇 骨折
    第1章 骨折概论
    第2章 上肢骨折
    第3章 下肢骨折
    第4章 躯干骨折
    第三篇 关节脱位
    第1章 概论
    第2章 颈部及颞颌关节脱位
    第3章 上肢关节脱位
    第4章 下肢关节脱位
    第四篇 筋伤
    第1章 筋伤概论
    第2章 上肢筋伤
    第3章 下肢筋伤
    第4章 躯干部筋伤
    第5章 周围血管、神经损伤
    第五篇 内伤与内证
    第六篇 骨关节疾病
    第七篇 骨伤生物力学
    第八篇 骨伤实验学
    附方索引
    中医妇产科学——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目录
    绪论
    第一篇 总论篇
    第一章 中医妇产科解剖生理学概论
    第二章 中医妇产科疾病病因病机学概论
    第三章 中医妇产科诊断学概论
    第四章 中医妇产科辨证概要
    第五章 中医妇产科治法学概要
    第六章 妇女保健与康复概要
    第二篇 疾病篇
    第一章 月经病
    第二章 带下疾病
    第三章 妊娠疾病
    第四章 妊娠合并症
    第五章 产时病
    第六章 产后疾病
    第七章 不孕症
    第八章 妇科杂病
    第九章 外阴、阴道、盆腔疾病
    第十章 乳房疾病
    第十一章 老年妇科病
    第十二章 女性生殖器官肿瘤
    第十三章 性传播疾病
    第十四章 计划生育及其并发症
    第三篇 当代中医妇科名家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集粹
    第四篇 现代妇产科基本知识与技术借鉴录
    第一章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学基础
    第二章 女性生殖生理学基础
    第三章 妊娠及产褥生理基础知识
    第四章 妇产科检查与辅助检查
    第五篇 中医妇产科学古医籍参考文献
    附篇
    附一 女性解剖、生理、检查及辅助检查图示
    附二 妇产科常用中成药
    附三 方剂汇编
    附四 本书主要参考书目
    中医眼科学——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目录
    第1篇 眼科基础
    第1章 中医眼科发展史
    第2章 眼与其他组织的关系
    第3章 五轮八廓学说
    第4章 病因病机
    第5章 眼科诊断
    第6章 眼病的护理与预防
    第2篇 眼科治疗
    第1章 眼科常用治法
    第2章 眼科常用药物
    第3章 眼科常用方剂
    第4章 眼科针灸疗法
    第3篇 眼科病症
    第1章 眼睑病
    第2章 两眦病
    第3章 结膜病
    第4章 巩膜病
    第5章 角膜病
    第6章 葡萄膜病
    第7章 青状体病
    第8章 晶状体病
    第9章 玻璃体病
    第10章 眼底病
    第11章 眼外伤
    第12章 其他眼病
    第4篇 眼的解剖生理与检查
    第1章 眼的解剖生理
    第2章 眼的检查
    附篇 眼部肿瘤与先天异常
    第1章 眼部肿瘤
    第2章 眼部先天异常
    附1 中药名首字笔画索引
    附2 方剂名首字笔画索引
    中医外科学——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目录
    第1篇 总论
    第1章 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第2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命名和分类释义
    第3章 病因病机
    第4章 辩证与门辨病
    第5章 治法
    第2篇 外科疾病
    第1章 疮疡病
    第2章 乳房疾病
    第3章 瘿
    第4章 瘤
    第5章 岩
    第6章 外伤疾病
    第7章 周围血管疾病
    第8章 疝
    第9章 男性前阴病
    第3篇 肛肠疾病
    第1章 概论
    第2章 痔
    第3章 肛隐窝炎与肛乳头炎
    第4章 肛裂
    第5章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第6章 肛瘘
    第7章 脱肛
    第8章 肛门直肠狭窄与肛门失禁
    第9章 肛门直肠部肿瘤
    第4篇 皮肤病与性传播疾病
    第1章 概论
    第2章 病毒性皮肤病
    第3章 细菌性皮肤病
    第4章 真菌性皮肝病
    第5章 虫类致皮肝病
    第6章 皮炎湿疹类皮肤病
    第7章 瘙痒性皮肤病
    ……
    附方
    伤寒论——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目录
    上篇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一节 太阳病概论
    第二节 桂枝汤证
    第三节 桂枝汤证的兼证、变证及禁忌证
    第四节 桂枝汤证疑似证
    第二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一节 葛根汤证及其辨证
    第二节 麻黄汤证
    第三节 麻黄汤证兼证
    第四节 解表发汗方的辨证选用
    第五节 太阳病汗吐下后的变证
    第六节 峻汗禁例
    第七节 表里先后辨
    第八节 小柴胡汤证
    第九节 小柴胡证的兼变证与疑似证
    第十节 太阳病火逆变证
    第十一节 太阳病吐后变证
    第十二节 太阳蓄血证
    第三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一节 结胸与脏结的比较
    第二节 结胸证治
    第三节 结胸疑似证
    第四节 痞证证治
    第五节 痞证的辨证与兼变证
    第六节 太阳病其他变证
    第七节 风湿证
    第八节 灸甘草汤证
    第四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五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第六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七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第八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九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第十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下篇
    第十一章 类证辨析
    第十二章 类方辨析
    第十三章 用药辨析
    第十四章 专题研究
    针灸治疗学——药学高级丛书 目录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针灸治疗作用
    第二章 针灸治疗原则
    第三章 针灸辨证施治原则
    第四章 针灸配穴处方
    中篇 中医病证治疗
    第五章 外感、肺系病证
    第六章 脾胃病证
    第七章 肾系病证
    第八章 心系病证
    第九章 肝胆病证
    第十章 气血津液病证
    第十一章 经络肢体病证
    第十二章 皮肤病
    第十三章 外科病证
    第十四章 月经病证
    第十五章 带下、妊娠、产后病
    第十六章 妇科杂病
    第十七章 儿科常见病证
    第十八章 五官科病证
    下篇 西医疾病治疗
    第十九章 急症
    第二十章 呼吸系统
    第二十一章 循环系统
    第二十二章 消化系统
    第二十三章 泌尿系统
    第二十四章 神经系统
    第二十五章 免疫和结缔组织系统
    第二十六章 其他系统
    第二十七章 外科
    第二十八章 妇科
    第二十九章 儿科
    第三十章 五官科

     

    最近发现很多人都开始关注“中医入门”这个话题了;喜欢中医的人越来越多了,这是件好事,却也是件坏事;好是因为只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中医,中医才能健康发展;坏也是这个原因,哈哈
    所以哦,我嘴痒的厉害,就跟大家聊一聊我的自学历程,给大家一个参考;
    我在自学中医的整个过程中应该算是比较坑爹的了,走过很多弯路,至今2年半,也算是基本有点效果,虽然不能和学院出身的相比,不过小病小问题的也能解决一些了;可惜就是至今没有老中医肯收我,不过我也断了拿执照走行医这条路了。

    我先说背景,我本身是学生物的,纯理科生,典型的有知识没文化的文盲一类,现在的工作是医疗器械,搞抗体的科技青年,在这个行业时间长了,医院的事情多少都明白点,对于西医也多少都懂一些;好了这个是背景(有点西医的背景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这个后面再说);
    至于为什么会学中医,简单的说就是生病住院被西医坑了,几乎归天;不过也没有如传说中的那样,被一神秘老中医所救,事实上呢是西医坑了我后又被中医坑了~~(直到我自学中医一年以后才深刻明白为神马我会每年处暑前后定期上呼吸道感染一次,每次都搞的很痛苦,直到我自学中医2年后才基本解决了这个持续10年的诅咒)
    我于是开始了自学中医的道路。

    第一阶段:入门和术语关

    我的入门实在很幸运,偶然看电驴下游戏的时候发现徐文兵和梁冬的国学堂,没错哦,就是《黄帝内经》,主讲人是厚朴中医学堂的掌柜:徐文兵,外加文艺范二男青年梁冬一枚;徐文兵所讲的内容正好适合中医初学者,基本都是很浅显却又极有厚度的中医基础知识;我所幸运的是听了这套MP3,更幸运的没有和很多初学者一样自此痴迷《黄帝内经》;
    在自己兴趣正浓的时候,毅然咬牙切齿的买了一套教材,就是一套《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的《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方剂学》和《中药学》,实际上还有《温病学》《伤寒论》和《中医针灸学》等等,以我当时的水平,这些实在无力。
    在这插一下嘴,发现很多人都很鄙视这套《中医药学高级丛书》,实际上排除出版社和版本、作者群的问题,这套《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才是真正适合无基础的中医自学者使用的!!因为这书就是编排出来给医学院的学生用的,难道大一的医学员学生和学生物的理科生之间有很大差别么?个人觉得明显木有。~~~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里面的内容几乎涵盖了中医的方方面面,好的版本会把很多医案和医论列进去,甚至是历朝历代的解释和对立观点,虽然说东西多不见得是好事,但是我觉得这是个人读书的能力高低了;
    同样《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也会把一些西医的概念列出来做个对比,正好这个也是最被初学者诟病的;对于西医与中医之争我暂且不讨论,但是我想聪明人是不会在这个问题上纠结太久的。
    实际上还有一点很重要,《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是白话文的!!是用普通话给你用书面语讲解哦,而不是用山东腔的文言文给你解释六经辩证!这点对于只有高中文言文水平的理科生来说,简直就是救星啊!!话说几乎到一定水平的中医爱好者都会吊古文,非常坑爹兼讨厌啊,虽然后面理解了这种无奈的做法,但是仍旧很讨厌啊~~~~~~

    好了,回头接着说,有了这套《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以后,中医的理论基础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在不到第三阶段,不要考虑临床水平这种问题~),这种提高的标志是你看懂论坛上那些神人说的是什么了!!
    对于阴阳虚实寒热表里脏腑经络等等能吧啦吧啦说上几个小时的时候,那么真心恭喜你!!你已经通过了中医最难的一关:术语关。
    如果你还依然对中医保持旺盛的热情和求知欲,那么你就可以进入第二阶段了;如果你厌倦了,那么你可以保留这些知识,足够你炫耀到你想再次加入中医初学者行列。


    第二阶段:提高阶段

    从这里开始,你就要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了,难度开始几何级增加,真正的中医面纱会逐步揭开,也许你会失望,也许你会更加充满信心,一切看你自己了。
    我大概也许半年后大概也许过了术语关,于是开始了惊心动魄的学习过程,首先自然就是鼎鼎大名的《伤寒论》(《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之一),这本书一直会贯穿你以后整个学习过程,更加值得你终生学习!!这个绝对没有一点点夸张,但是为什么不建议在入门阶段就读《伤寒论》呢,因为你压根就看不懂,也许能看懂一点点吧,但是还不如完全看不懂呢,知道X教怎么来的么,就是这么来的~~
    在看书的问题上,很多初学者又开始纠结了,到底看原版呢还是看注解版,毋庸置疑,看注解版的,道理很简单,原版你看得懂么?你以为那些能够通篇背诵伤寒论和黄帝内经的货会看病吗,不过能够辩证准确能看病的中医对于伤寒论和黄帝内经几乎都会背~~~好吧这话说出来很矛盾,但是矛盾吗?真的矛盾吗?好好想想吧,骚年们~~
    这里推荐几个视频和录音,其实我很多学习资料都是视频和MP3,这个东西好处在于可以强迫你学习,比如上班途中,开会途中~~~不过不建议上课途中听~~;我首先推荐的是JT叔叔的《伤寒论慢慢讲》,自然他的中医基础也可以听,然后是倪海厦的《人纪》课程,最后就是郝万山的《伤寒论课程》,如果还有能力,黄成义的《伤寒论》也可以听;以上4人有3人是台湾人,看看台湾人对中医的理解和讲解和中医药大学教授有何不同,这个就是我对伤寒论这本书的学习过程,也几乎不用你刻意去选择什么教材,不用管桂林本和成注本有什么不同,你只需要去网上下载一本《伤寒论大全》就可以了,当然,学有余力的时候,刘渡舟,胡希恕讲解的伤寒论也可以看看。

    在这个阶段,毫不夸张的讲,伤寒论占用了我一半的精力,此外一半的精力开始的时候我放在了中医历史的研究上,这也许是理科生学中医的特点,但是我很明确的告诉所有初学者:中医历史必须熟悉,任应秋的《中医各家学说讲稿》请一定要看上10遍以上,这个对你日后会不会陷入某些中医大坑有很大帮助。
    等你对中医脉络心中清楚以后,可以开始临床中医的准备活动了,就是系统的去学针灸理论了,虽然说针灸和方剂不是一条道上的,但是学好针灸对你整个中医的学习非常有帮助,并且针灸学好了,你就会明白扎针,艾灸,刮痧,按摩,拔罐等等一系列的东西,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开始尝试解决临床问题了;
    当然,我不建议真的去扎针哦,扎针这事是需要天赋啊,必须心狠手辣啊,而且此事需要极高的心理素质和能力,学针灸越深入就越考验个人能力;我暂时木有这个素质,所以我也就是只是揉揉穴位什么的,但是学了绝对不吃亏,也必须要学~~
    针灸的学习资料非常多,倪海厦和黄成义都有视频,中里巴人也有书,了不得自己买本经络穴位的图谱就成了,常年拿自己做实验,多听多练多想也就能有个小成了。

    在这个阶段,实际上是开阔眼界长学问的阶段,基本还是延续第一阶段那几本教材,不过不应该满足于教材了,这个时候真正的可以看古文了,如果你一直在提高古文的水平的话,基本汉朝的文言文能看懂一些了,明清的只要写的比较通俗的,也都能看懂了,我会在下面列举我看过的古书,有些看了不止一次,有些几乎就是随便看看,对于有收藏癖的初学者,我也会建议你们收藏几套丛书,没事看看也不错。
    中医基础类:《步入中医之门.道少斋中医讲稿》《中医药学高级丛书》《程士德中医基础学讲稿》、秦伯未《中医入门》《医学入门》《医学三字经》《医学心悟》《印会河中医学基础讲稿》
    中医诊断类:《秘授古脉法抄本》《濒湖脉学一学就通》《伤寒论》脉法研究、辨舌指南(曹炳章)、《脉经》《脉学名着十二种》《脉学心悟》《文魁脉学》《周楣声脉学》
    中医辨证类:《中医证候规范》,这个要熟读《中医内科学》,不过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数年如一日的学习,很是头大啊。
    中医方剂:《方剂心得十讲》《中医十大类方》《中医药学高级丛书》《医方集解》《王绵之方剂学讲稿》
    中药类:这个基本也就都在看教材看视频了,本想看看《本草纲目》的,但是被某台湾人蛊惑,一直对这书有点抗拒,现在顺从的看《神农本草经》呢。
    下面介绍几套丛书:《明清名医大全》《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从书》《中国历代中医大全》《中医药学高级丛书》《古今名医临证金鉴》;
    对于想系统了解中医的发展历史的同学,可以看看一些阶段性的中医著作,《小品方》《肘后备急方》《千金方》等等,说那么多,好累啊~~~~

    不知道有人发现没有,中医的号称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我唯独没有看《黄帝内经》、《难经》;实际上几乎所有的中医书都要提这2本书的内容,所以我就一直偷懒呢,话说混到现在,这2本书的内容我也几乎算是过了一次了。


    第三阶段:临床阶段

    这个阶段目前我也木有达到呢,并且不想去拿执照了,拜师的心思也淡很多了,所以就准备晃荡着这么学习下去了,目前我主攻的方向是感冒,以六经辩证为主,温病为辅,现在看起来也卓有成效了。
    对于能耐心看到这里的同学,你绝对可以学中医并且有所成就了!哈哈,坚持吧,骚年!!总之学中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定要努力啊,名师神马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心要清明。


    写得好累,还有很多东西没有表述出来,慢慢来吧,我觉得我在中医的道路上走得很孤独,前面的人,我追不上,后面的人又老不上来;有时候前路漫漫,后退则更迷茫;文艺范二的男青年有一句话一直激励着我:为人子女者,不知医是为不孝;为人父母者,不知医是为不慈。


    想了想,还是补充一些初学中医的陷阱吧,也许会说得很偏很欠扁,请各位前辈一定坚决斧正!!

    坑一:中医与西医之争
    实际这个话题够凶险的,我极有可能被粉和黑们联手围攻,至死方休;
    从历史上讲,民国时期的中西医汇通学派的出现就意味着抢地盘已经开始了,那个时候的中医受各种学派内斗的影响导致已经积怨已久的各种弊病集体爆发,加上外部环境的恶化,于是整个民族从阴虚直接脾肾阳虚掉了;
    而那个时候正大踏步起步的西医直接就冲到面前了,中医完败;那个时候的局面和现在类似,只不过吊了个个;我在想,我要是生在那个时代,铁定也是纯黑中医的热血青年~~~唉~~~
    西医一路凯旋至今,没有任何悬念;
    那么斗胆说下最近这几年的中医与西医之争,实际上应该是从国学堂被中央台停掉开始的,一直是粉们对抗黑们,极少有理智性的争论,现在基本发展成为谩骂和打群架,极度无聊;
    之前不是提过我自己有那么一小点点的西医常识么,这个东西帮了我很多,至少我能够对照2种医学来判断好坏,不是说过么,我们理科生就只认结果。。。
    所以这第一个坑,初学者千万不要踩!

    坑二:中医科学不科学?
    这个事情扯不清楚,尤其跟坚决黑的技术宅,医学本身只有一个目的:治病;基于这个目的,任何医学只要有相同的结果,地位都是一样的,这个是理科生的思维,不知道文科生的思维是什么,谁来讲下这个饶舌的问题,呵呵
    而中医到底能不能治病,这个问题自己试试就知道了,前提是要懂,要是不懂的话,拿小柴胡冲剂都能坑死人。我可不想见到那种因为被中医坑了就易帜当黑的,那真是杯具啊,想我被外面的中医坑了多少次啊,现在还奋不顾身呢~

    坑三:伤寒和温病之争
    这问题我建议初学者搁置,坚决不要参合,否则会死得很难看,然后被黑们当典型;我可以负责的说,伤寒和温病都是中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坚决不要再内耗了,拜托~~
    所以,我的建议是:不管某些人骂温病如何凶,《温病条辨》你必须看,有时候银翘散比桂枝汤更能治病~~~

    坑四:中医和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的神秘关系
    这个说不好铁定被黑掉!
    接触中医时间长了,你就发现中医有很多好玩的东西,山、医、命、相、卜,易经八卦,祝由,五运六气等等;这些东西研究多了,就会变成JT叔叔所说的“教主”,“信中医吧,信中医能得永生啊~~~”实际上呢,信中医被坑钱的大有人在,被坑掉小命的更多,鲁迅说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我相当赞成;同样这句话也适合西医,为什么这么说就不在这讨论了;医学就这样,我想这个很好理解吧。
    所以这个坑也不要踩,至少短期内不要去接触,虽然思想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话说你自己都不能理解《道德经》这东西,你凭什么叫你读《道德经》呢?黄成义说过一个有点刺耳的故事:有人生病治不好,屡次服药未果,中医大夫拿出一本《心经》和一本《金刚经》,告诉病人说:你这病是前世造孽太多,今世看来你只有多读经书来消除罪孽了~~~对于这个我不做评价了,无论你是赞成还是反对,先为病人设身处地想一想吧。我不否认有些东西的效果是非凡的,谁不是竭尽所有力气去帮助别人?但是我还是觉得中医的某些东西在自己没有消化完全之前还是不要散布的好,学JT叔叔说的,你就把这种东西当成小众医学吧,让这些东西“不足为外人道也”吧~~

    坑五:中医就一定比西医有效吗?
    诚实的说,未必!
    西医就一定是丧心病狂吗?诚实的说:未必!
    我见过真正能担上“大医精诚”这四个字的恰巧是个西医大夫;不知道是不是我运气的问题(希望是)我在生活中没有见过任何一个中医能够够的上上面这四个字;眼红西医乱来,中医就一定要学着乱来么?
    常年混论坛,里面各种各样的骗子层出不穷,防不胜防啊,所以也是因为这些原因,我绝了拿执照行医这个想法~~(实际上民间中医想拿执照是几乎不可能的~~~)


    坑六:理论和现实是一致的吗?
    好吧,我范二了,这个就不解释了,学几年中医你就明白我想说什么了,哈哈

    其实坑多得数不清啊,在医学这个道路上,只有看谁走得更远看得更高了;为何学医之人不为良医则为良相,这是有道理的;好吧,我学中医以后真的聪明很多了,哈哈

Copyright © 2019-2020 魅影书斋 PDF电子书下载平台

客服微信:mypdf001  QQ:253995907  邮箱:253995907@qq.com

免责声明:
(1)本站不生产任何资料,不拥有此类资源的版权!
(2)本站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对非法转载,盗版再版等行为的发生不具备充分监控能力.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但若某资影响到您的版权,请版权拥有者出示充分版权证明材料时,本站负有移除该资源的义务!
(3)本站在满足前款条件下采取移除等相应措施后不承担任何相关责任!如果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 我们将尽快处理!

(4)本站服务资源不定时更新,展示极为有限,如果需要更多资源的代找服务,请联系客服!本站暂未提供交易接口,如需更多资源代找及交易服务,请咨询客服!

(5)关于所收取的费用与其对应资源价值不发生任何关系,仅为站点运行消耗及各项服务的综合费用!

(6)本站展示资源及代找资源的内容与本人无关,尤其其中堪舆地理易学中医等相关资源,所有资源内容仅供参考,本站不负有任何责任!

(7)仅供学习和交流优质文化服务,便利大众,以上,请知晓!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