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方 全12册 2015 高清
《中华医方》PDF电子书全12册,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年出版。
《中华医方》分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五官科、眼科、伤寒温病等篇为纲,以病症为目,共收载有方名的方剂88489首,清以前的方剂几近收罗殆尽,清以后,特别对现代书刊所载方剂则有所选择。
《中华医方》以中医病症为目,兼及部分现代西医疾病。
《中华医方》每病症首先简介其病因病机、治疗大法等基本内容,继之以原载方剂文献时间、文献卷次篇章、方剂首字笔画为序收列相关方剂。由于文献名称、版本、印行时间过于复杂,对于一书引用文献或多次修订增补内容的时间多从原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孙世发教授主编的《中华医方》正式出版,收载方剂八万多首,是迄今为止内容最新、信息最全、收方最多、分类最详以及临床实用性最强的中医方剂类书。75斤书里收录了8万多药方
《中华医方》全书共12册,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全书分列伤寒、温病、内科、妇科、儿科、外科、骨伤科、五官科、眼科等类别,以病症为篇目,收载方剂88489首,篇幅2800余万字。该书填补了明代《普济方》问世至今620余年以病症列方之大型方书的历史空白。
记者昨天看到,这套《中华医方》厚厚一摞,分量沉甸甸。“称了一下,有37.5公斤。”孙世发介绍,书的原稿更重,单面打印,字号也大一些,加起来恐怕要接近100公斤。
为了这部全书,孙世发他们从最早的《黄帝内经》开始,遍寻散落在不同时代的古代方书,前后共翻阅了2000本文献,投入90多个专家,耗费10年时间,终于完成这部鸿篇巨作。除古方外,此书还收载了1986年到2008年的新方,比如专治脂肪肝的药方等,大约5000多首。
《中华医方》没有经费10年编撰而成
南京中医药大学此前已编撰出版了《中医方剂大辞典》,该书是我国历史上最完整的中医方剂学著作,但因为以方剂为单位,难以根据病症搜索药方,使用起来不太方便。
能否编撰一部以临床病症为纲的方书,既有工具书的性质,又有实用性呢?孙世发2002年就着手开始准备, 2005年正式启动了编写工作。与其他几部大型医学工具书编撰不一样的是,《中华医方》启动时没有立项,没有经费,没有固定的编写团队,这对孙世发以及他的“临时团队”是一个严峻考验。
在编书期间,孙世发除了完成自己的分内工作外,不参加任何会议,不申请任何项目,不带研究生,全身心进行编写工作。团队里的小伙子、小姑娘们,都把十年的青春奉献给了这部书。直到2015年,《中华医方》正式结集出版。
糖尿病类似古代“消渴症”
“古代和现代的很多病名不同,这给编写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编撰团队的李崇超老师说,现代有些病症的名称,在古书里找不到,比如糖尿病,和古代的“消渴症”类似,但又不完全等同。又如古代的“肝实证”,可以对应现代的高血压、中风、黄疸、肝炎、脑血管病变等多种病症。有一些病症,不同时代叫法也不相同。
“还有中西医病名也不一样。比如中医里的哮喘、气胀,和西医的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有交叉。”李崇超说,这些病都需要区分、归类,对编写人的文献功底和临床功底是很大的考验。
治感冒不同时代方法不一样
孙世发团队发现,对于一些病症的治疗,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方法。如感冒,汉唐之前的方剂大多以辛温解表为主,即以去寒为主,后世的方剂则出现了大量辛凉解表的方剂,即以清热为主,表明对感冒的治疗方法在进步,开始区分感冒的起因是风寒还是风热了。再如黄疸,汉唐与明清治疗的方药既有联系,又有很大差别。
这部书还收集了一些食疗方、养生方,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比如双耳汤(黑木耳加白木耳)可以降血压降血脂,当归生姜羊肉汤可以驱寒。
《中华医方》书目:
中华医方 内科篇 肝系病肺系病
中华医方 内科篇 脾系病中华医方 内科篇 气血津液病
中华医方 内科篇 肾系病中华医方 内科篇 经络肢体病
中华医方 内科篇 心系病
中华医方 外科篇上
中华医方 外科篇下及骨伤科篇
中华医方 五官篇及眼科篇
中华医方 儿科篇
中华医方 妇科篇
中华医方 伤寒温病卷
《中华医方》序言:人类的发展历史,伴随着文化进步的脚印。中医药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并继续担负着促进人类发展与繁衍的一份责任,故而古人有“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之言。良相治国,良医治人,良相良医,孺子以求。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良相之治国;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离不开良医之治病。神农尝百草,以明萆木之药用,伊尹制汤液,论广药用而成方。《周礼“天官》篇记载,周代有医师、食医、疾医和疡医等。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主管治疗平民百姓的疾病,治疗时既用“毒药”之剂,也用食疗之方;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注药、剮杀之剂。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分工治疗外伤科疾病,亦兼用毒药方与食疗方。这些文献应该可以表明,早在周代便已有了不同的药物配合应用以治疗疾病的医疗活动。《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古有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结,反之于平。”经方十一家,包括《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藏六府瘅十二病方》四十卷、《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泰始黄帝扁鹊俞跗方》二十三卷、《五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藏狂颠病方》十七卷、《金疮痠瘛方》三十卷、《妇女婴儿方》十九卷、《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神农黄帝食禁》七卷。但原书俱失传,今只见其名而无法知其内容了。现存《五十二病方》收载方剂280首,乃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整理而成,据研究者推测,其内容当为春秋时期所成,这是今天可见的最早方书。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所载方剂十数首,也必为汉以前所制。《五十二病方》和《黄帝内经》所载方剂,古朴而简单,代表了单药向多药配伍成方用于临床的历史发展过程。至东汉末年,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成《伤寒杂病论》一十六卷,载269方,为后人尊为方书之祖。以此为标志,中医方剂学之框架已经形成。以此为起点,中医治病之药方时时涌现,载方之书蔚然大观。
两晋南北朝时期,方书甚多。诸如李当之的《药方》,皇甫谧的《曹歙论寒食散方》与《依诸方撰》,葛洪的《肘后备急爸》与《玉函方》,支法存的《申苏方》,范汪的《范东阳方》,胡洽的《胡氏百病方》,姚僧垣的《集验方》,甄权的《古今录猃方》,徐之才的《徐王方》与《徐王八世家传效验方》,陶弘景的《陶氏方》与《效验方》,陈延之的《小品方》,谢士泰的《删繁方》……惜乎!这些方书除了《肘后备急方》后经陶弘景与杨用道的整理得以传世,《小品方》现存辑佚本外,余皆因年湮代远而散佚。葛洪与陈延之为该时期方剂学的代表人物。葛洪是亦医亦遒者,所著《玉函方》(一名《金6药方》〉多达丨00卷,是“周流华夏九州之中,收拾奇异,捃拾遗逸,选而集之,使神类殊分,缓急易简”而成。后因卷帙浩大,传世不便而遗佚了。葛氏的《肘后备急方》则是将《玉函方》撷要而成,书仅3卷,所载诸方,‘‘单行径易,篱陌之闾,顾眄皆药,众急之病,无不毕备”,后人称其验、便、廉,允为切实。南北朝时期医家陈延之,著《小品方》12卷,但原书至北宋初年即巳亡佚,其佚文多保留在《外台秘要》《医心方》等书中。在唐代,《小品方》与《伤寒论》齐名,曾作为医学教科书,故对唐代的方剂学发展有较大影响。该书比较重视伤寒、天行温疫等病的论治,所载芍药地黄汤、茅根汤、葛根桔皮汤等方,孕育了后世温病学的养阴生津、凉血散瘀、清热解毒等治法,足可弥补《伤寒论》之未备。盛唐以降,医方兴盛。大型方书如《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普济方》等。更有致力于方剂研究者编著了如《博济方》《普济本事方》《杨氏家藏方》《传信适用方》《仙授理伤续断方》《是斋百一选方》《魏氏家藏方》《仁斋直指方》《朱氏集验方》《御药院方》《瑞竹堂经验方》《永类钤方》《世医得效方》《袖珍方》《奇效良方》《扶寿精方》《摄生众妙方》《种福堂公选良方》《饲鹤亭集方》等方剂专著。方剂是临床实践的产物,现在被广泛运用的一些古代名方,多散见于临床医书,诸如《小儿药证直诀》《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宣明论方》《丹溪心法》《儒门事
亲》《医林改错》《医学衷中参西录》等,均记载了一些著名医方。以上方书文献,展示了各历史时期方剂研究的重要成果,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历代方剂提供了大量宝责文献。特别是具有官编性质的《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普济方》三苌著,集一个时代的医方之大成,保存了诸多巳佚方书医著的医方资料,不仅为我们今天的临床医泞传承了优良药方,也为我们研究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文献依据。
汉以前中医学主要分两大领域,即医经和经方。经方十一家中之多数,均为某类或某些疾病的治疗药方。汉唐以后医书,虽言称某某方者.但依然是论病列方。然而,《普济方》问世至今620余年,以病症列方之大成者则一直阙如。《中华医方》秉承历代医方巨著之体例,以病症为门类,以历史为序,收录诸方,填补《普济方》问世至今620余年以病症列方大型方书之历史空白。古今中医病名繁杂,医方叙述多有简略。欲将近2000年之古今病症及药方有序汇集一书,实非易举。虽继《中医方剂大辞典》完成后又经10数年之努力,终于能成《中华医方》,然错讹遗漏,也实难免,希冀未来,或可正之。
top of page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