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华历代名医医案全库 全3册,2015

中华历代名医医案全库 全3册,2015

¥9.00Price

中华历代名医医案全库 全3册,2015

Quantity
  • 中华历代名医医案全库 全3册,2015

    《中华历代名医医案全库》PDF电子书全3册,由北京科技出版社2015年出版。

    《中华历代名医医案全库》系统收集并整理了清晚期、民国以及新中国建立初期已故名医等历代名医医案,涉及历代医案专著200余部,并筛选出理法方药完备的医案15000余则。医案的排列,按内、外、骨伤、妇、儿、眼、耳鼻喉、口腔各科为序;各科下按病分类,各病之医案均按成书年代先后编排,系后人整理的医案则按医家卒年排入,以期对历代医家进行对照研究。

    中医医案,是医家灵活运用中医传统的理法方药救治病人的真实记录。国学大师章太炎云:“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迄今有文字记载的中医医案在十万则以上,保存了大量的、宝贵的第一手临床资料。中医医案学学科的开拓者鲁兆麟教授带领其团队,在明代医案类书《名医类案》和清代医案类书《续名医类案》的基础上,系统收集并整理了清晚期、民国以及新中国建立初期已故名医等历代名医医案,涉及历代医案专著200余部,并筛选出理法方药完备的医案15000余则。医案的排列,按内、外、骨伤、妇、儿、眼、耳鼻喉、口腔各科为序;各科下按病分类,各病之医案均按成书年代先后编排,系后人整理的医案则按医家卒年排入,以期对历代医家进行对照研究。

    《中华历代名医医案全库》宏大的编撰规模和历代医案的全面整理,直接、真切地展现出中医学对各个疾病病因病机逐步认知的发展规律、治则治法不断演变的历史脉络、遣方用药的时代特点以及药性功用的拓展等各方面内容。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对历代名医医案的系统、全面收集和整理,对于促进中医药学术经验的传承、提升中医临床诊疗水平有巨大的文献价值和实用价值。

    作者简介

      鲁兆麟,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指导老师。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首都中医药养生首席指导专家。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药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各家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临床药物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医高等教育学会中医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会理事长等。主编高等中医药院校协编教材《中医各家学说》,主编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各家学说专论》,担任《黄帝内经研究大成》副主编,与王永炎院士共同主编《中医内科学》高级参考书,个人专著有《近代名老中医临床思维方法》《中医医案学》等。是我国中医医案学学科的开创者。


    《中华历代名医医案全库》前言:

      章太炎先生曾说:“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清代名医方耕霞亦云:“医之有方案,犹名法家之例案,文章家之有试读。”研习历代中医名家医案,不仅是学习先贤诸家临证法要之门径,更是医林后学切实提升诊疗水平之阶石。

    中医医案的整理最早始于明代,江瓘父子用数年时间,整理明以前中医名家存世医案,集腋成裘,而成《名医类案》一书,开创了医案整理研究之先河。清代魏之琇又在江氏基础上,进一步整理成《续名医类案》一书。两部医案著作收集自战国至清代近8000则医案。有清一代中医名家医案佳作辈出,中医医案数量迅速增加,从而使再次系统整理中医医案工作的数量和难度大大增加,导致这一工作长期无人继续传承。

    时至20世纪90年代,笔者与严季澜教授等人经十余年的工作,收集整理了《续名医类案》成书之后(即清代中叶)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1966年之前)的名医医案,也收录了部分《续名医类案》成书之前未收之医案。共收集医案专著200余部,选录医案约15000余则,以《二续名医类案》为名,完成了出版工作。该书成为中医医案学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著作。
    2003年开始,笔者组织相关专家在《二续名医类案》的基础上,继续开展了中医医案的整理研究工作,进一步对中医医案进行遴选、甄别,使该书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


    医案是中医学发展的基石,是医家诊治疾病的客观记录,是总结和传授临床经验的重要方法。因此,具有十分鲜明的记实性、真实性和可靠性。由于中医学源于家传师承,世代沿袭,形成了众流百家在学术上见仁见智,各有所长,具有很强的个体性,故中医医案学不仅使历代医家的宝贵临床经验得以保存和传世,同时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源泉。一向受到历代医家的高度重视。

    近来,由北京中医药大学鲁兆麟教授专家团队编写的《中华历代名医医案全库》一书,已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付梓出版。全书共收集近300位名医医案15000余例,800余万言,旨在全面收集整理历代名家医案,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医案体系,为广大中医工作者提供历史上名医临证的经验。兆麟教授与我相识多年,他在工作中体现出的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为同仁所称道。年逾古稀的兆麟教授此次组织专家对历代医案进行研究整理,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他对中医学传承发展的热忱和启发后学的不倦之心。

    江瓘曾说:医案可起到“宣明往范,昭示来学,既不诡于圣经,复易通乎时俗”的作用。章太炎亦说:“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学者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因此,学习、整理和研究古今名医医案,是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的重要任务,对加深中医药学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临床诊治水平,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华历代名医医案全库》目录:

    伤寒温病卷
     
    第一章伤寒^
    第一单 温病 ^
    第三章风温^
    第四章春温^
    第五章暑温^
    第六章 湿温 ^
    第七章伏暑^
    第八章秋燥^
    第九章冬温^
    第十章大头瘟^
    第十一章中暑^
    第十二章痧证^
    第十三章霍乱^
    第十四章疟疾^
     
    肺病卷
    第十五章感冒^
    第十六章咳嗽^
    第十七章哮喘^
    第十八章结胸^
    第十九章肺胀^
    第二+章肺痿^
    第二十一章肺痨

    脾胃病卷

    第二十二章呕吐^
    第二十三章反胃^
    第二十四章吐酸^^
    第二十五章纳呆^
    第二十六章痞满^
    第二十七章宿食^
    第二十八章胃痛^
    第二十九章腹痛^
    第三十章腹胀^
    第三十一章呢逆^”
    附:嗳气^
    第三十二章噎膈^
    第三十三章痢疾^
    第三十四章泄泻^
    第三十五章便秘^
    第二十二章呕吐^
    第二十三章反胃^
    第二十四章吐酸^^
    第二十五章纳呆^
    第二十六章痞满^
    第二十七章宿食^
    第二十八章胃痛^
    第二十九章腹痛^
    第三十章腹胀^
    第三十一章呢逆^”
    附:嗳气^
    第三十二章噎膈^
    第三十三章痢疾^
    第三十四章泄泻^
    第三十五章便秘^

    肾病卷
    第三十六章淋证^
    第三十七章水肿^
    第三十八章关格^
    第三+九章腰痛、腰酸^
    第四十章遗尿、小便不禁^
    第四十一章尿浊^
    第四十二章消渴^
    第四十三章虚劳
    ^
    心病卷

    第四十四章惊悸、怔忡^
    第四十五章心痛、胸痹^
    第四十六章不寐^
    第四十七章多梦^
    第四+八章多寐^
    第四十九章昏迷^
    第五十章癫狂^
    第五“I"一章癫痫^
    第五十二章烦躁^
    第五十三章 痴呆^
    第五十四章百合病^
    第五+五章汗证^

    肝胆病卷

    第五十六章黄疸^
    第五十七章臌胀^
    第五十八章痉病^
    第五十九章胁痛^
    第六十章眩晕^
    第六十一章头痛^
    第六+二章中风^
    第六+三章颤证^
    第六十四章肝著…^

    仇诎卷
     
    第六十五章咳血^
    第六十六章吐血^
    第六十七章便血^
    第六十八章尿血^
    第六十九章紫斑^

    瘘痹杂证卷
     
    第七十章痿证^
    第七十一章痹证^
    附:历节病^
    第七十二章郁证^
    第七十三章瘀证^
    第七十四章厥证^
    第七十五章脱证^
    第七十六章痰饮^
    第七十七章积聚^
    第七十八章内伤发热^
    第七十九章麻木-…
    第八十章脚气^
    第八十一章夹阴伤寒
    第八十二章暑风…“
    第八十三章阴暑-…
    第八十四章疰夏…-
    第八十五章麻疹…"
    第八十六章痄腮-…
    第八+七章沙蜮^
    第八十八章漏风^
    第八十九章风湿^
    第九十章脾瘅^
    第九+—章肺痹^
    第九十二章肺液^
    第九十三章肠痨^
    第九十四章肠痹^
    第九十五章肝叶倒竖……
    第九十六章积气^
    第九十七章遍身气胀……
    第九十八章冲气^
    第九十九章真阳内动“…
    第一百章虚阳上浮证"…
    第一百零一章热深厥深证
    第一百零二章伏热证…^
    第一百零三章伏阴证"…
    第一百零四章饿病^
    第一百零五章除中^
    第一百零六章脏结^
    第一百零七章水气病-…
    第一百零八章身痛^
    第一百零九章鹤膝风…〃
    第一百一十章四肢痛"…
    第一百一十一章痛膈一
    第一百一十二章周身跳动
    第一百一十三章周身发冷
    第一百一+四章背冷…^
    第一百一十五章足热-…
    第一百一+六章无脉证^
    第一百一十七章痰证…-
    第一百一十八章健忘"…
    第一百一十九章相思病〃
    第一百二十章脏躁^
    第一百二十一章失魂证
    第一百二十二章笑病…-
    第一百二十三章哭病…-
    第一百二十四章祟病…-
    第一百二十五章尿多"…
    ............

    《中医大辞典》称其为“医生诊治病证的记录。又叫病案。”
    《辞海》则云:“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医案体现了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
     医案实质上是医者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达形式,是临床辨证论治过程的记录,是中医理法方药综合应用的具体反映形式,是历代医家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
    许多名家医案并非一份简单的诊疗记实,也不同于一般的病历记录,而是取材于大量病案中的医案总结,是带有浓厚学术借鉴性的论文。它能重点反映各位医家的临床经验和学术特色,启迪人们的思维,从中汲取精华,其中许多临床见解和实际经验是一般方书、论著所不易体现的。
    二、医案的意义和作用
    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说:“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因此,古往今来,业医者十分重视对医案的总结记述;习医者无不从历代医案中获取营养和启迪思维。
     医案在中医学术的继承和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医临床、教学及科研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医案极大地蕴藏着祖国医学遗产中的宝贵财富
    中国医学历史悠久,历代积累的医案数量相当可观。中医医案是历代先贤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从先秦两汉伊始,迄今数千年,医案记载越来越多。据统计,从有医案记载开始至清代末年,累积医案达2万余则,清末至近代,名医医案更是数以万计。从清代中叶至清末,医案专著就有150多部。仅《名医类案》与《续名医类案》两书,就收集清以前名医佳案8000则。

    有许多临床大家,他们毕生忙于诊务,无暇著述。他们的临床经验,多由其门人及后学搜集整理为医案书籍出版,为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遗产。这是中医治学的真凭实据。这些医案凝结了医家十分宝贵的心血,是其临床经验的结晶和理论思维的集中体现。正因为如此,清代名医何鸿舫的一页处方,东瀛人愿以高价收存。从某种意义上说,医案比中医理论性著作的价值更大。因此,有学者认为“读书不如读案”。
    (二)医案集中记载了活生生的救死扶伤的临床事实
    中国传统医学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颇具经验医学特色,而这一特点在医案中得以充分体现。中医医案是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基础上的临床实践的产物,是任何人不可抹杀、不可忽视、不得不承认的铁一般的事实。
    清朝末年,一位英国医生患呕吐证,“屡屡吐,绝食者久矣”,邀请了日本医生和美国医生共同为之治疗,其结果是“协力治疗之,呕吐卒不止”。当时已认为患者是不起之人,遂求盐山名医张锡纯“一决其生死”。经过详细诊视之后,张氏说:“余有一策,试姑行之。”即用张氏自制的半夏加茯苓生姜,“一二服后奇效忽显,数日竟回复原有之康健。”张锡纯技高一筹,使得“东西洋大夫”赞叹不已,敬佩至极。
    中医医案是历代医家一桩桩活生生的救死扶伤的临床事实,它不是在尸体上的实验研究,而是在大量的活体上所做的直接的人体试验,因而具有真实性、生动性、科学性、感人性等特点。


    医案是成功经验和反面教训的最好教材
    程门雪先生曾尖锐地指出:“一个中医临床医生,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就会缺乏指导临床实践的有力武器,而如无各家医案作借鉴,那么同样会陷入见浅识寡,遇到困难,束手无策的境地。”(《中医年鉴》 1983年)
    李忠堂先生治疗自汗盗汗,用玉屏风散和当归六黄汤,效果不明显,后又按常用量在上述方中加入五味子15g,以图收敛之效,亦不能如愿。一日,偶阅《谢映卢医案》,其治疗自汗盗汗方内均重用五味子,深受启发,再遇自汗盗汗,五味子用量加至25g,服药后果然汗出顿减,直至痊愈。
    如:水蛭,古代称之为“蜞”。
    唐代名医孙思邈,曾见到一个病人,右眼被人打得充血,肿如核桃,孙思邈略施小“技”,找来水蛭,放在红肿处吸血,很快就治好了。
    明代汪机通过用“蜞针”治疗一例小儿赤疹而发生死亡的教训,指出其弊端是出血,认为“血去气不能独居,”进而指出“蜞针吮出血,可施轻小症候,若积毒在脏腑,徒竭其血于外无益”。

Copyright © 2019-2020 魅影书斋 PDF电子书下载平台

客服微信:mypdf001  QQ:253995907  邮箱:253995907@qq.com

免责声明:
(1)本站不生产任何资料,不拥有此类资源的版权!
(2)本站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对非法转载,盗版再版等行为的发生不具备充分监控能力.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但若某资影响到您的版权,请版权拥有者出示充分版权证明材料时,本站负有移除该资源的义务!
(3)本站在满足前款条件下采取移除等相应措施后不承担任何相关责任!如果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 我们将尽快处理!

(4)本站服务资源不定时更新,展示极为有限,如果需要更多资源的代找服务,请联系客服!本站暂未提供交易接口,如需更多资源代找及交易服务,请咨询客服!

(5)关于所收取的费用与其对应资源价值不发生任何关系,仅为站点运行消耗及各项服务的综合费用!

(6)本站展示资源及代找资源的内容与本人无关,尤其其中堪舆地理易学中医等相关资源,所有资源内容仅供参考,本站不负有任何责任!

(7)仅供学习和交流优质文化服务,便利大众,以上,请知晓!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