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通史》 全4册 [日]镰田茂雄著 台湾佛光山出版 繁体竖排
《中国佛教通史》点滴:
1、曹植是第一个奋力推进佛教的王者。2、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与玄学的灿烂期,相比而言,士大夫对于玄学倾注较多,而帝王与士大夫共同推进了佛教的兴盛与衰亡,个中原因,主要是佛教积累了有形的财产以及民众,成为一种力量,所以皇帝多少是要过问一下。3、少数民族地区,西部、北部,由于地域原因,对于佛教有着良好的传播,北魏贡献很大、也破坏很大,因为它历史长,变故多。4、隋唐是第一个繁盛期、建宗期。玄奘创立唯识宗,但是好景不长。5、海上路线,是佛教传入中国的一个重要路线,此外,东南亚、川藏线也很重要,由此带来一个话头:印度佛教没有坚持下去,中国保存了,是不是中国就是NO1?印度比邻很多国家,南亚、西亚、中亚的佛教,就不重要了?6、禅宗、净土宗是理论性较差、亲民性较好的宗派。相对而言,天台、华严理论更强。7、龙树的中观论,“中”者何意?佛教是不是龙树之果?通史对于印度佛教的发展介绍,略显简略,而对于“那烂陀寺”倒是青睐有加。8、全真教是道教的总结阶段。9、入宋以后,佛教的兴趣发生了转向,更加缜密。“理毒”——性恶;能——所,其所依据的经典比儒家经典要复杂得多,无怪乎夺得士人兴趣。钻木取火——朱熹理学(山河都陷了,毕竟有个理在那里),由此,读理学,莫求纯,求纯则走向死路,出入佛老,则柳暗花明。不思进取的哲学,是僵死的哲学。10、周敦颐的“主静”与禅宗的“无念”;张载的“天地之性”与“真如佛性”。二程的“主敬”与禅宗的“无相”。朱熹的“存理灭欲”与静坐修禅陆九渊的“发明本心”与“明心见性”。11、忽必烈帝师藏僧八思巴,16岁出道,创立蒙文,主持全国宗教。12、狂禅非禅,乃是儒。13、皇太极用宗教等政策整肃了蒙古,避免了元朝覆辙。14、龚自珍、魏源喜佛;康有为、谭嗣同、章太炎、梁启超喜佛。杨文会——欧阳竟无——熊十力;虚云大师五灯一统。15、太平天国将江南佛寺夷为平地。16、居士佛学,未来之势。鎌田茂雄先生(1927-2001)是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国际佛教学大学院大学教授、文学博士,长期以来专门研究中国佛教史及华严思想,是日本研究中国佛教史权威学者。鎌田茂雄先生著作极丰,有《中国华严思想史研究》、《中国佛教思想史研究》、《宗密教学思想史研究》、《中国佛教通史》(全八卷)、《朝鲜佛教史》等70余部。1999年11月11日,鎌田茂雄先生在中国佛学院作了题为《近代日本的中国佛教史研究》的报告,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为了使读者更多了解日本学术界有关中国佛教史研究的情况,特将全文译出,以飨读者。1868年以前的中国佛教史研究 1868年(明治元年)以前,日本人对中国佛教史的知识,是从鎌仓时代凝然《三国佛法传通缘起》及《八宗纲要》中得到了解的。《三国佛法传通缘起》三卷是凝然在1311年(应长1年)撰述的,是关于印度、中国、日本三国佛教的略述。其中关于中国佛教,列举了毗昙、成实、戒律、三论、涅槃、地论、净土、禅、摄论、天台、华严、法相、真言等13个宗派;关于日本佛教,列举了三论、法相、华严、俱舍、成实、律、天台、真言等8个宗派,介绍了这些宗派成立及传播的状况。 《八宗纲要》二卷则是在1268年(文永5年)为初学者写成的佛教入门书。上卷首先叙述了三国佛法的历史和大小乘教理发展的过程;其次揭示了南都六宗(三论、法相、华严、律、成实、俱舍)、平安二宗(天台、真言)的宗义,叙述了俱舍宗、成实宗、律宗、法相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的教义;最后是新兴的禅宗与净土宗的概要。 这二本书的重点不在于历史的记述,而在于介绍各宗的教理。明治以前的日本人就是依靠这二本书理解中国佛教及日本佛教的。 以下叙述的是近代日本的中国佛教史研究成果。有关中国的禅宗、净土教、密教、三论、法相、华严等各宗派史的研究情况,由于篇幅关系,本论文省略不说。
top of page
bottom of page

![《中国佛教通史》 全4册 [日]镰田茂雄著 台湾佛光山出版 繁体竖排](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8c5c9b_4749e566fd984188b94743eb41b3ff33~mv2.jpg/v1/fill/w_184,h_190,al_c,q_80,enc_avif,quality_auto/8c5c9b_4749e566fd984188b94743eb41b3ff33~mv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