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国医籍续考+ 中国医籍考 全2巨册 2011高清

中国医籍续考+ 中国医籍考 全2巨册 2011高清

¥9.00Price

中国医籍续考+ 中国医籍考 全2巨册 2011高清

Quantity
  • 中国医籍续考+ 中国医籍考 全2巨册 2011高清

    《中国医籍续考》PDF电子书全1巨册(约1600页),由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出版。

    《中国医籍考》PDF电子书全1巨册(约1200页),由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出版。
     
     
    《中国医籍考》(1826年)为日人丹波元胤所编,收辑我国秦汉以降,至清代道光初年的历代医籍,享有“医籍府库” 、“独有千古‘的美誉,其重要价值历来为中医文献界所称道。然限于当时条件,该书也存在不完备之处,如书名收录错失、门类分配未当、人名歧出不真,遗漏存佚未正等,其查疑、补缺、纠谬的工作也得到后世学者的高度重视,至今在日本方面仍有继续研究者,并多有建树。
     
     
     
    《中国医籍续考》为日本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的续作。收载自清道光元年至宣统末年90余年间的中医古籍,分医经、本草、食治、养生、藏象、病机、诊法、明堂经脉、伤寒、温病、金匮、临床综合、方书、内科、外科、伤骨科、妇产科、儿科、喉科、眼科、医论医话、医案、法医、丛书全书、史传书目、运气、其他共27个门类,凡8068种。
      各门类下以书为单位,考证了每一种医籍的书名,卷帙,现存、亡佚、未见、阙失等情况,撰作、出版或校勘的年份:作者的籍贯、姓名字号和编著责任:丛书的子目:摘录了医籍的序、跋、题辞、凡例,原作者的传记、墓志铭,目录学著作关于该医籍的提要、按语,兼及史传、地方志、家族宗谱中有关该医籍的记载:大多数书未有作者按语。
      书后附有书名索引和作者索引。
      本书资料丰富,内容精专,考证周密,立论严谨,学术挖掘深透,为中医学术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是研究清末中医医术发展脉络的重要学术专著,也可为从事研究中医学、中国医学史、中国文化史及中国历史的人员提供重要参考。
     
     
     
     
    《中国医籍续考》目录:
     
    医经门
    本草门
    食治门
    养生门
    藏象门
    病机门
    诊法门
    明堂经脉门
    伤寒门
    温病门
    金匮门
    临床综合门
    方书门
    内科门
    外科门
    伤骨科门
    妇产科门
    儿科门
    喉科门
    眼科门
    医论医话门
    医案门
    法医门
    丛书全书门
    史传书目门
    运气门
    其他门
    附录
    书名索引
    作者索引
    主要参考书目
     
     
     
    《中国医籍考》目录:
     
    卷一
    医经一
    卷二
    医经二
    卷三
    医经三
    卷四
    医经四
    卷五
    医经五
    卷六
    医经六
    卷七
    医经七
    卷八
    医经八
    卷九
    本草一
    卷十
    本草二
    卷十一
    本草三
    卷十二
    本草四
    卷十三
    本草五
    卷十四
    本草六
    卷十五
    食治
    卷十六
    藏象
    卷十七
    诊法一
    卷十八
    诊法二
    卷十九
    诊法三
    卷二十
    诊法四
    卷二十一
    明堂经脉一
    卷二十二
    明堂经脉二
    卷二十三
    方论一
    卷二十四
    方论二
    卷二十五
    方论三
    卷二十六
    方论四
    卷二十七
    方论五
    卷二十八
    方论六
    卷二十九
    方论七
    卷三十
    方论八
    卷三十一
    方论九
    卷三十二
    方论十
    卷三十三
    方论十一
    卷二十四
    方论十二
    卷三十五
    方论十三
    卷三十六
    方论十四
    卷三十七
    方论十五
    卷三十八
    方论十六
    卷三十九
    方论十七
    卷四十
    方论十八
    卷四十一
    方论十九
    卷四十二
    方论二十
    卷四十三
    方论二十一
    卷四十四
    方论二十二
    卷四十五
    方论二十三
    卷四十六
    方论二十四
    卷四十七
    方论二十五
    卷四十八
    方论二十六
    卷四十九
    方论二十七
    卷五十
    方论二十八
    卷五十一
    方论二十九
    卷五十二
    方论三十
    卷五十三
    方论三十一
    卷五十四
    方论三十二
    卷五十五
    方论三十三
    卷五十六
    方论三十四
    卷五十七
    方论三十五
    卷五十八
    方论三十六
    卷五十九
    方论三十七
    卷六十
    方论三十八
    卷六十一
    方论三十九
    卷六十二
    方论四十
    卷六十三
    方论四十一
    卷六十四
    方论四十二
    卷六十五
    方论四十三
    卷六十六
    方论四十四
    卷六十七
    方论四十五
    卷六十八
    方论四十六
    卷六十九
    方论四十七
    卷七十
    方论四十八
    卷七十一
    方论四十九
    卷七十二
    方论五十
    卷七十三
    方论五十一
    卷七十四
    方论五十二
    卷七十五
    方论五十三
    卷七十六
    方论五十四
    卷七十七
    方论五十五
    卷七十八
    方论五十六
    卷七十九
    史传
    卷八十
    运气
     
     
     
     
    《中国医籍续考》出版说明:
     
     
    《中国医籍续考》为续日本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而作。
     
    《中国医籍考》是日本汉方医世家丹波家族两代三人苦心孤诣所完成的学术巨著,凡80卷,收录中国医学古籍2880余种,体例遵清初朱彝尊《经义考》,著录诸书撰者、书名、卷数、存佚、各家著录,载录原书序跋,末附丹波元胤按语。其书收录广泛,援引浩博,体例完备,考证详尽,在中国医学界素享盛誉,称其“为医家溯源穷流,辨析派别,可谓兼擅一长,独有千古矣”,誉为“我国千百来年医籍之府库”,“为医籍中最完备而有系统之目录”。惜元胤于日本文政十年即清道光七年英年早逝,虽经其弟元坚整理补充,《中国医籍考》所收医籍大体止于嘉庆末年,自道光至宣统的91年间的古医籍,仅载录张琦《素问释义》1种,亦未见后人有为之拾遗订坠者。中国医学占籍之全貌由此有缺,未能全面整体地反映于目录学之中。
     
    道光至宣统年间的这段时期占了清朝三分之一的时段,其间中国社会剧烈动荡,思想变革风起云涌,医药学处于这样的时代,新旧交替的时代风云必然留下深刻的影响。首先,传统医学自身的发展已臻成熟,鲜见惊世骇俗的新说问世,而经世致用的社会思潮却促使医学日趋通俗化、实用化、普及化;其次,中西学术冲突碰撞、融合汇通,引进了新方法、新技术,在平淡的总体氛围中又开辟了医学进步的新思路、新领域;商品经济、市民社会的发展,则赋予医学书籍新的内容,例如,中药店的成药目录,《中国医籍考》未曾收录,笔者搜寻许久,嘉庆之前仅得五六种,而道光之后即有40余种。传统的师承授受仍是医学教育的主要方式,而近代化发展已见端倪,医学普及也使医学启蒙教材与读书笔记、学医心得之类著作大批涌现;印刷技术改进,如石印技术的推广应用更使医籍传播日益广泛,大规模的医学丛书成为一时风尚。此外,时处晚近,私家藏书发达,公共图书馆应运而生,书籍流失散佚有所缓解,并使更多的流传书籍,尤其是珍稀稿本、抄本能够保存至今。因此,这一阶段医籍之富,出人意表,91年间的书目数竟与此前两千余年的相当,本书收载了3000余种,虽遗珠不少,亦已超出《中国医籍考》载录总数,其中笔者亲见亲读者2579种,更远逾《中国医籍考》现存书目。对这个历史阶段的医学书籍进行系统的挖掘整理和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勾勒其概况面目,为后学者提供“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阶梯,自是一项极有价值、极富意义的基础工作。这便是笔者编著《中国医籍续考》之初衷。
     
    笔者身为临床医生,承担着繁重的医疗任务,又负医学教育之责,平素指导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世纪之初创办温州医学院中医系并主其事,近年又加以“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及学位指导老师”一事,均需牵扯极大的精力。今书稿初成,聊可塞责,细细思量,不禁感喟良多。醉心于医籍目录,致力于古书文辞,积三十年之辛劳勤苦,个中甘苦,自是心知。人或以为枯燥乏味之至,我却甘之如饴,嗜之若醉;人或望而生畏,我自乐在其中,乐此不疲;人或急于求成,我自澄心潜志,心无旁骛,目不斜视。几多年来,有如愚公移山,孜孜吆咱,焚膏继晷,四处奔波,多方寻求,埋首故纸,从经子史集、儒理医术、释典仙宗、道藏家乘之中,细细搜求,披沙拣金,集腋成裘。如今头童齿豁,目障耳背,华发暗添,腰椎微突,大有心力交瘁之感,而终成正果,也略觉欣慰。
     
    回首近30年学术历程,自1982年以《朱丹溪学术思想研究》取得硕士学位,参与《浙江历代医药著作》和《浙江历代医林人物》资料搜集及编写工作以来,至2000年始有《永嘉医派研究》之成,而《温州近代医书集成》为其直接衍生;《丹溪学研究》、《丹溪逸书》更是《朱丹溪学术思想研究》的深化与扩充;《宋元明清医籍年表》以年表形式载录现存古医籍,很有几分创意;《四库及续修四库医书总目》则从两个浩瀚博大的古籍海洋中拾取医籍书目,可视为前人目录学研究成果的继承;《浙江医籍考》是本书的样本与范例,更賦予笔者启动本书的信心和勇气。30年的日积月累,厚积薄发,《中国医籍续考》之成,自是水到渠成。
     
    笔者另一设想,是为《中国医籍考》补其不足与未备,继而著《中国医籍补考》一书。《中国医籍考》固为鸿篇巨制,然丹波氏身为日人,必难不有所隔膜,地域之隔,时代之隔,视野所隔,书有未备之处在所难免。《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言:“规模既大,其中偶有小小舛漏,如古籍后出之未收,门类分配之未当,人名歧出之未正,犹为论者所指摘。推之未见者尚尽有传帙,异名者或原是一书,一家见闻所及,岂能毫无遗议?”进而指出:“是书成后已阅数十年,傥有赓续者为之拾溃订坠,亦不朽之业也。”而今则近二百年,为之拾i贵订坠更形迫切,笔者愿以《补考》、《续考》二书为之羽翼,为《中国医籍考》拾遗订坠,共成中国医籍目录之大观,以成此不朽之业。
     
    《中国医籍续考》以现存古医籍为目标,共得书3068种。其中,现存2585种,阙20种,辑佚6种,为笔者亲见亲读者;未见443种,佚14种;牵涉撰作、编纂、校刊、出版者共2485余人,姓名俱全者1700余人,姓名不全,或仅有字号无法考究其人者约200余人,456种书的著者姓名佚失,统以“亡名氏”称之,亦得456人。编著本书时,参照了丹波氏的纂述体例,研究考证作者籍贯、姓氏、字号,载录其经历、医学成就;考证医籍存佚情况;考证医籍书名、卷帙、撰作或出版或校勘的年代书籍性质、别名、简要内容、沿革变化、丛书子目等。每有参考异同,订正讹谬,并附己说于后,或阐述性质,或罗列别名,或简述内容,或载录版本,或记录演变,或考证真伪,或记收载丛书,孤本抄本,则别列藏书者。本书将与《中国医籍补考》互为姊妹篇,以补《中国医籍考》所未备、未载、未详。而《中国医籍考》、《中国医籍补考》、《中国医籍续考》三书合参,则中国古代医籍之大观备矣。读者相玩参阅,自可见吾国医书之大观,按图索骥,亦可识得医学门径。或可冀其为学海之舟,而有裨益于学人,亦欲以吾人之努力,补日人之不足,而与日人之作或可媲美矣。
     
    《中国医籍续考》虽具规模,然仍有遗憾之处,未见书目有443种之多,占全部3068种的性43%,这是我耿耿于怀的第一项。检讨原因,首先是限于经费、时间、精力,只能在相对集中的大都市寻觅古籍,而僻处四方者,则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次,许多医籍检索不着,是年岁久远,散佚遗失,还是载录有误,无从考求,但总抱有一线希望,希望有朝一日能重新现身,所以归于“未见”而不属“已佚”;冉者,书虽查到,却因破损,或出借,或不在架上,也有珍藏不示者,种种原因,不得一阅,这就只能望书兴叹,徒唤无奈了。这一缺憾还望能在今后得到弥补,继续搜罗书目,或可为《补编》以补其缺,但就目前而言,也只能如此了。经过艰苦的写作,书终得成,承蒙中国中医科学院朱建平研究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其成教授、北京大学资源学院管成学教授的热情推荐,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尤其是中医出版中心张同君主任、陈东枢编辑的鼎力相助,本书得到了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资助,从而顺利出版问世。朱建平学友更赐序以光籍幅。在此,致以我对他们的深切的敬意和谢忱。

Copyright © 2019-2020 魅影书斋 PDF电子书下载平台

客服微信:mypdf001  QQ:253995907  邮箱:253995907@qq.com

免责声明:
(1)本站不生产任何资料,不拥有此类资源的版权!
(2)本站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对非法转载,盗版再版等行为的发生不具备充分监控能力.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但若某资影响到您的版权,请版权拥有者出示充分版权证明材料时,本站负有移除该资源的义务!
(3)本站在满足前款条件下采取移除等相应措施后不承担任何相关责任!如果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 我们将尽快处理!

(4)本站服务资源不定时更新,展示极为有限,如果需要更多资源的代找服务,请联系客服!本站暂未提供交易接口,如需更多资源代找及交易服务,请咨询客服!

(5)关于所收取的费用与其对应资源价值不发生任何关系,仅为站点运行消耗及各项服务的综合费用!

(6)本站展示资源及代找资源的内容与本人无关,尤其其中堪舆地理易学中医等相关资源,所有资源内容仅供参考,本站不负有任何责任!

(7)仅供学习和交流优质文化服务,便利大众,以上,请知晓!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