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墓志大观 全4册 台湾大通书局1985
《中国历代墓志大观》PDF电子书全4册,由台湾大通书局1985年出版。
《中国历代墓志大观》简介:千唐志斋座落在河南省新安县铁门镇,是我国现存墓志石刻的集中地之一。这里珍藏着自西晋以来历代墓志一千三百多件,其中唐代墓志最为丰富,达一千二百余件。它是研究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极为珍贵的资料。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这批文化遗产,多次拨款进行整理修葺,并指派专人加强管理,使其得到了妥善的保护。一九六三年六月二十日,经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代墓志大观》凡例:一、本书收录千唐志斋所藏从西晋至民国的墓志拓片凡1360件(其中西晋1件、北魏3件、隋2件、唐1209件、五代22件、宋85件、明31件、清1件、民国6件)。以墓主葬期(如有迁葬、合葬,则依最后一葬期为准)先后为序编排。不记葬期者,据其死期排列;个别墓志原无纪年,或因志石残泐致失纪年者,则据志文分别不同情况列于某年号或某朝代之后。二、本书收录的历代墓志中,某年款上的年号有时与实际纪年不符,往往后于改元;又,武周时曾多次改元,造成了纪年上的混乱。为了便于读者,我们未予改动,仍以原墓志中所载年号的先后为序。三、本书所收墓志的名称均为首行原题。原志无题者,据志文内容拟定。凡据志文难以确定的,则据郭玉堂《千唐志斋藏石目录》和武汉大学历史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所拟题目著录。四、凡志题和志文中因残缺漫漶无法辨识的字,用“口”表示,其中据文义可以校读出的字,在“口”后加“[ ]”号注出。遇残损过甚,无法计算字数者,用“……”号。墓志名称均用“( )”号将墓主名字标出,以便检阅。五、本书据以影印的拓本大多是郭玉堂家旧藏。其中除志文拓本外,尚有志盖拓本92件。经核对,大部分与志底契合,现均附入原志并注明“有盖”字样。无从归入者计有7件,附目录于后。六、本书收录的志盖,大多只拓文字部分,故志盖原石尺寸不详,按一般墓志形制,底、盖尺寸应该相同。因此志盖大小可以参考志底尺寸。七、千唐志斋藏石,原件屡经移动,最后始嵌置墙上,因之有些志石已经残缺或断裂,为供研究者参考,一律以原状影印。千唐志斋位于洛阳新安县铁门镇西北隅,是辛亥革命元老、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张钫先生所建,是中国唯一的墓志铭博物馆。张钫先生酷爱金石字画,并广泛征集,在故宅花园“蛰庐”内建斋收藏,由王广庆命名、章炳麟题额为“千唐志斋”。斋中镶嵌墓志、碑碣1419件,其中唐代墓志1191件。内容涉及皇亲国戚、相国太尉、郡王太守、尉丞参曹,以至处士墨客、佛僧道士、宫娥彩女等各阶层人物,为研究唐代社会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新安县千唐志斋博物馆是已故国民党起义将领张钫先生所营园林“蛰庐”的一部分,为我国现存墓志石刻的集中地之一,以珍藏自西晋、魏以来历代墓志石刻1400余件而闻名。其中尤以唐志最为丰富,多达1191件。章炳麟曾用古篆为之题额《千唐志斋》,并在尾部缀有跋语:“新安张伯英,得唐人墓志千片,因以名斋,属章炳麟书之。”斋名由来,盖缘于此。这是一座包括一走廊、三天井、十五孔拱式砖窑的建筑,原藏石1578件,现有墓志石刻1413件,其中唐志1185件,另有西晋、北魏、隋、五代、宋、元、明、清、民国等各代墓志228件及书法、绘画、造像、经幢等石刻艺术品,因大部分是唐代碑刻,故名"千唐志斋"。张钫先生生前酷爱金石书画,在他有生之年,将流散于洛阳地区民间的志石多方罗致,送达故里铁门,在自家花园"蛰庐"西侧专辟一隅,镶嵌储存。千唐志斋收藏的碑刻,多为历代名家遗墨,其中有南朝王弘所书的行草条幅,宋代米芾的行草对联,元代赵孟\的楷书碑文,明代董其昌所书横披,清代"神笔"王铎及刘镛、邵瑛、韩东篱、郑板桥等人的墨迹。此外还有由蒋介石(字中正)撰文、贺耀祖(又名贵严)隶书,有国民党43名省级党政军官员署名为张母祝寿的《张母王太夫人寿序》。 由于千唐志斋所收的墓志,主要为唐代碑刻,故有人称其为"石刻唐史"。张钫生前酷爱金石字画,与于右任、章炳麟、康有为、王广庆交往较密。在他们的影响下,尤其是在于右任的鼓励下,张氏于1931年开始广泛搜罗墓志石刻,兼及碑碣、石雕,陆续运至其故里铁门镇。1933年前后在其“蛰庐”西隅,辟地建斋,将罗致而来的大部分志石镶嵌于十五孔窑洞和三大天井及一道走廊的里外墙壁间。其未镶嵌部分,除于抗日战争时期运陕捐赠陕西博物馆数百块外,历经变乱,散失不少。据1935年由上海西冷印社发行的《千唐志斋藏石目录》载,共计1578件。现斋内尚存各类藏石1419件,其中西晋志1件、北魏志2件、隋志2件、唐志1191件、五代志22件、宋志88件、元志1件、明志30件、清志2件、民国7件,此外尚存有墓志盖19件,以及其他各类书法、绘画、造像、经幢、碑碣等54件。洛阳地处中原,古来为文人荟萃之地。此邙山雄浑逶迤,土厚水低宜于殡葬,所以历代帝王将相、富户巨贾,皆迷信北邙为风水宝地,多葬于邙山下,故民间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以致“北邙山上少闲土,说是洛阳人旧墓”、“北邙无卧牛之地”,成为我国最为集中浩大的墓葬区。随着清末以来的盗墓及其它自然原因,埋于墓中的志石出土甚多,张钫先生三十年代的大规模搜集,几乎收藏了北邙出土志石80%以上千唐志斋里保存着郑板桥(名燮,字克柔)作的4幅《题竹》诗画,这四幅画不仅画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景色,而且画出了阴晴雨雪四种天气。巧妙的构思,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功底。墓志铭是一块刻满文字的正方形青石,这块薄薄的石片记述了死者的世系爵里、平生经历、配偶子嗣、卒葬时地,然后埋在死者坟墓里边。一个人漫长而辉煌的一生,一个人凄冷而平庸的一生,都被浓缩成一块透明的胶片,展示在这里。曾经指点过江山的人,曾经使历史发出耀眼光斑的人,曾经摇笔生珠的文人,曾经身首异处的武士,或吃斋念佛的和尚,或云游四方的道士,都以一种形式,走进了时光的隧道,千唐志斋是他们最终的归宿。
top of page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