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国古代文体学 全7册 2012 高清

¥15.00Price
中国古代文体学 全7册 2012 高清
Quantity
  • 中国古代文体学 全7册 2012 高清

    《中国古代文体学》PDF电子书全7册,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出版,作者为曾枣庄。

    《中国古代文体学》主要从纵的角度,论述历代文体学的形成、演变及发展过程,介绍历代主要的文体学论著、论述中有关文体体裁、风格、体类的观点。有些作者关于诗文体裁、风格、体类的论述在经、史、子、集各部中皆有,则视其重要性置于一处论述。

     

    《中国古代文体学》书目:

    中国古代文体学 上卷 :中国古代文体学史

    中国古代文体学 下卷 :中国古代文体分类学

    中国古代文体学 附卷1 :先秦至元代文体资料集成

    中国古代文体学 附卷2 :明代文化资料集成

    中国古代文体学 附卷3:清代文体资料集成1

    中国古代文体学 附卷4:清代文体资料集成2

    中国古代文体学 附卷5:近现代文体资料集成

     

    《中国古代文体学》部分目录:

    《中国古代文体学(上卷)》
    《中国古代文体学》序
    《中国古代文体学》前言
    上卷《中国古代文体学史》凡例
    先秦两汉萌芽期

    第一章文章体裁多源自先秦
    第一节“文章体制,原本六经
    一“序、述、论、议生于《易”
    二《尚书》篇名多成文体名
    三《诗经》与风、雅、颂、赋、比、兴体
    四《周礼》的“六辞”、“六诗”说
    五编年体《春秋》及其三传论文体的应用
    第二节其他经书的文体特点和文体论
    一《论语》和语体文
    一《孟子》由语录体向论说体过渡
    三《尔雅》的文体训诂
    第三节其他诸子的文体和文体论
    一《老子》言简意赅的箴体风格
    二《墨子》的文体论
    三《商子》对“六虱”的批判
    四《公孙龙子》与问对体
    五《庄子》的“三言”(寓言、重言、卮言)与庄周体”
    六《荀子》对文体的辨识
    七“文体备”于《韩非子》


    八李斯与碑体文
    第四节屈原、宋玉与骚体辞赋
    一屈原与《离骚》体
    二宋玉与骚体赋
    第五节《吕氏春秋》的文体观

    第二章“体裁渐备”的两汉
    第一节两汉经学中的文体论
    一汉人论《诗经》之内容、体裁及风格
    二孔安国《尚书序》论《尚书》文体
    三刘熙《释名》对文体名的解释
    第二节纪传体史书的创体和文体论
    一司马迁《史记》开本纪、世家、列传、表、书诸体
    二迁固体及班固《汉书》的文体论
    第三节汉代子部书的文体论
    一陆贾《新语》论六经
    二刘安《淮南子》对六经多所贬抑
    三王充《论衡》对“颂”体的推崇
    四蔡邕《独断》:是较早较系统的体裁论
    第四节汉代集部书所体现的文体观
    一王逸<楚辞章句》论楚辞、九体和七体
    二后人所编汉人别集所涉文体及汉人对赋的认识
    魏晋南北朝成型期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的文体学
    第一节史部书中的文体论
    一陈寿《三国志》以传为纪
    二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开方志体先河
    三范晔《后汉书》首设《文苑传》
    四萧子显《南齐书》特设〉文学传》
    五北朝人撰写的唯一一部纪传体正史《魏书》
    第二节子部书中的文体论
    ……

     

     

    《中国古代文体学》前言:

    读到曾枣庄先生这部大书,实在感慨万端。

    本书名曰《中国古代文体学》,当然没什么问题;但此语在今日,却不免有些矛盾似的诡谲之趣。为什么?因为文体学只能是古代的,当代并无文体学。新文学运动以来,产生过许多大变化,其中之一就是文体学被消灭了。现代文学本身看似也有文体问题,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四大文类不就是四种文体吗?实则不!这四类,根本缺乏文体性的区分。诗与文用的是同一种文字和体式,不歌、也无格律。勉强用分行来区别是诗或散文,仍不免有“散文诗”这类令人头疼的名词。而散文诗与非散文诗到底又有什么真正的文体区分,谁也不能讲清楚。小说与散文之间、小说与戏剧之间,情况相同,不必一一介绍。

    而把这四大类不成文体之文体拿来硬扣在中国古代文学上,更是一大灾难。中国古代的文章,体兼骈散。既曰散文,则骈俪就不必谈了?而古文运动以来之古文,似乎合乎散文之义,但《古文辞类纂》所收,分明又颇多不是今之所谓散文,该如何看待?小说,古出于稗史杂录,后世亦仍以巷议街谈、市井琐言为之,与西方现代小说本是两回事,硬予扣合,编造其起伏发展之史,益见其削足适履,不能掌握这种文体的实相。戏曲,重在唱曲,不是叙事与表演的,尤与西方戏剧枘凿。因此,总体看我们这八九十年来的古典文学研究,可说都是失了脚跟,邯郸学步,对于我们自己的文体早已丧失了理解。情况如此,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研究领域之不重视文体学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曾先生这部《中国古代文体学》,即是在这个大背景底下写成的。全面整理了中国古代对各种文体的讨论资料、勾勒出文体学的体系及其发展之历史。在近百年中国文学研究中实是前所未有的伟构。

    是的,中国文学,若要讨论,第一步就得论文体,因此宋人才会视王安石论文“先体制而后工拙”!体制不明,工拙何谓耶?自夫子删诗书以来.即欲令雅颂各得其所;

    尔后选文列篇,基本上也都是分体叙次,如《文选》、《唐文粹》、《文苑英华》、《宋文鉴》、《金文雅》、《元文类》、《明文海》等等都是如此。论文之作,如《文賦》、《文心雕龙》、《文章流别》等亦复如此。这个关注点和今人是极不相同的,但尝试理解它,却是进窥中国文学堂奥的关键。

    但就箅知道理解中国文学须由文体入手,今人对之也还是不易掌握的。因为目前我们讲的文体,大抵只是西方文类的概念。文体确实有近于文类之义,但它不等于文类。它不仅指语言文字格式上的体裁,还指文词与意义共同造就的风格,也指题材、主题或功能。

    例如,曹丕《典论丨论文》说:“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雅、理、实指风格。奏、议、书、论、铭、谏看起来是指体裁,却也不然。因为铭和诔的功能并不一样,铭的功能很广,诔则主要用以志亡者,因此它们可能体裁相同、风格相似,但仍应区分为两种文体。而就以诔来说,汉代诔都是四言有韵的,魏晋以后就近于楚辞,可见同一文体,文字体裁格式上却是不固定的,常有变化,仅就文词格式论文体当然就很不恰当了。反之,曹丕这句话讲的铭,本指碑铭。但古代勒铭于铜器,早已有铭;后世刻石为铭,也不仅用于表墓,不乏用以赞勋、述己的,所以虽同为铭,功用并不相同,只是写法相似罢了。而碑文有人用骈、有人用散,也有文散而后缀韵语以为铭的,文字格式又不一样。凡此,若不熟悉中国文体之意涵及其流变,确实亦不容易了解。所以曾先生这本书才会综合体裁、体格、体类几个方面来论文体,希望能厘清一些观念、消解一些争议。我觉得这是他主要贡献之所在。


    要能如此综合地解释文体,并不容易。曾先生这套《中国古代文体学》的一个特点,正是在他全面清理了讨论文体的文献上。在这个基础上说话,方能解纷解惑,一扫过去论文体者含糊笼统或偏执端之病。他曾主持过《全宋文》等大型文献整理工作,清査文献,本是驾轻就熟的事,但我知道这并不简单。因大部分辑出的资料散在子部集部,不惟难找,且多未经前人钩稽讨论过;而什么材料属文体学范畴,尤其需要专业判断。曾先生是国内少数具有文学史及文学评论修养的文献学家.因此可能只有他才能够胜任这样的工作。

    曾先生前些年曾为病魔所困,初以为他需要伏摄静养,不料竟然精进勇猛若此。不仅大胜小恙,甚且做了这套了不起的大书,为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打开了一个新局面。我很钦服,故掏诚敬荐,聊代序章。

     

    《中国古代文体学》曾枣庄先生自序:

    一、古代文体研究的必要性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文体研究,最早的文体专论是曹丕的《典论,论文》和陆机的《文陚》,最早的文体专著为挚虞的《文章流别论》,惜已失传,只留存十余条论及文体的源流及变化。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今存最早、最系统、最全面的文论专著,全书五十篇,从《辨騷》至《书记》共二十一篇专论文体,其余各篇也间涉文体。其《序志》要求“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①对各种文体的源流演变、体制特点、典型范式,作了总体的论述。其文体研究方法也颇有借鉴意义,或归类以探求文体之同,或辨析以区别文体之异,或考镜源流以彰显文体之变。此书标帜着中国文体学的形成。明代的《文章辨体汇选》,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是中国古代文体学完成的标帜。特别是《古今图书集成》,其《文学典》除总论所收为自先秦至明代的文艺理论和文学名家列传外,其他四十八部皆专论文体,实集中国古代文体资料之大成。

    但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很不重视中国古代文体的教学和研究,以致一些古典文学研究者也缺乏起码的中国古代文体常识。有人说“长短句是词的最基本的特征”,于是把苏轼的“长短句”诗都说成是“东坡词”,一口气就新辑出“四十首”苏词,发明了数十种从未见于万树《词律》和康熙《御定词谱》诸书的新词牌。多数词确实是“长短句”,但逆定理不一定都能成立,长短句诗并非都是词。因为词是隋、唐时代的产物,兴盛于宋,而中国诗歌从产生之日起,就有长短句诗,即所谓的杂言诗。不仅《诗经》有杂言,古歌谣、楚辞、乐府、歌行也有杂言,而且更多。宋人所辑苏词只有二百七十二首(傅幹《注坡词》〉,或三百二十八首(曾糙《东坡先生长短句》〉。经过历代辑佚,唐圭璋《全宋词》共收苏词―&六十首,但这新增的三十多首苏词并非完全可靠。苏词研究的重点不应是辑佚,而应是辨伪。今人曹树铭的《东坡词》,认为确为苏词者只有三百一十九首,与曾愤《东坡先生长短句》相近,其余都列入互见词和误入词。200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邹同庆、王宗堂的《苏轼词编年校注》认为确为苏词的只有二百八十八首,与傅幹《注坡词》相近,其余皆列于互见词、存疑词、误人词。现在有人一下子就新发现了“四十首”,苏词就不是三百余首,而是四百首了。

    早在1981年,郭绍虞先生就写了一篇《提倡一些文体分类学》的文章。1984年,褚斌杰先生又出版了专著《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其《绪论》说:“研究和了解我国古代众多的文体的特点,研究它们的发生、发展,以及它们彼此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而不断演变的历史,对于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对于认识和掌握文学体裁的发展规律,以至推陈出新地为发展新文学服务,都是十分必要的。”①此后三十年,特别是最近十多年,学界对文体学的研究逐渐重视起来,发表出版了一些专论和专著,但视野较窄。一是资料视野较窄,多限于古代文论专著和诗文评中的文体资料;二是研究视野较窄,多限于对诗文体裁的研究。因此,即使在今天,仍有强调加强文体研究的必要。


    二、全面占有资料是文体学研究的基础

    任何研究工作都必须以广泛占有资料为基础,唐刘知幾云:“珍裘以众腋成温,广厦以群材合构,自古探穴藏山之士,怀铅握椠之客,何尝不征求异说,采摭群言,然后能成一家,传诸不朽。”更要辨别真伪:“郡国之记,谱牒之书,务欲矜其州里,夸其氏族,读之者安可不练其得失,明其真伪……故作者恶道听途说之违理,街谈巷议之损实。”②中国古代的文体分类与文体理论在经、史、子、集四部中皆有,故应仔细研究
    经、史、子、集中的文体分类、文体理论意见,这是文体学研究的基础。

    历代论文,多认为各种文体皆源于六经。刘勰云:“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盟、檄,则《春秋》为根。”③任昉云:“六经素有歌、诗、谏、箴、铭之类,《尚书》帝庸作歌,《毛诗》三百篇,《左传》叔向《贻子产书》,鲁哀公《孔子诔》,孔悝《鼎铭》、《虞人箴》,此等自秦汉以来圣君贤士沿著为文章名之始,故因暇录之,凡八十四题,聊以新好事者之目云尔。”①可见任昉虽认为六经为诸多文体之源,但他撰著此书的目的却是“自秦汉以来圣君贤士沿著为文章名之始”。明陈懋仁《文章缘起》
    注和清方熊的补注,往往追溯到秦汉以前,六经以前,对文体溯源很有参考价值。中国文体虽源于六经,六经中已提到不少文体名,但相比较而言,经部书中的文体理论、文体分类意见还是相对较少。《春秋》虽被列人经部,但实际上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则是《春秋》三传之一。编年体史书论及文体者较少,但也提及不少文体名。宋人陈骏云:“春秋之时,王道虽微,文风未殄,森罗词翰,备载规模。考诸左氏,摘其英华,别为八体。”他所谓“八体”,指命、誓、盟、祷、谏、让、书、对等八种文体及其风格特征:“一曰命^婉而当;二曰誓,谨而严;三曰盟,约而信;四曰祷,切而悫;五曰谏,和而直;六曰让,辨而正;七曰书,达而法;八曰对,美而敏。”②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他所创立的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以及所附论赞、自序,本身就是文体名。

    班固据刘歆《七略》撰成《汉书“艺文志》,其《诗赋略》除按陚家细分外,又把杂赋分为客主赋、行出及颂德陚、四夷及兵赋、中贤失意赋、思慕悲哀死陚、鼓琴剑戏赋、杂山陵冰雹云气雨旱赋、禽兽六畜昆虫赋、器械草木赋、大杂陚、成相杂辞、隐书等十二家。末以诗衰而陚兴总结说:“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喻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故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也。春秋之后,周道浸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陚作矣。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惻隐古诗之义。其后宋玉、唐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渝之义。是以扬子(雄)悔之曰:‘诗人之陚丽以则,辞人之陚丽以淫,如孔氏之门人用陚也,则贾谊登堂,相如人室矣,如其不用何?’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③郑樵《通志》属史部政书类,其卷六九《艺文略》把图书分为十二类,其中《文类》又主要按文体分为二十二细目,涉及文体有楚辞、赋、赞颂、箴铭、碑谒、制诰、表章、启事、四六、军书、案判、刀笔、俳偕、奏议、论、策、书、诗评等。其他一些目录书往往也涉及文体分类

Copyright © 2019-2020 魅影书斋 PDF电子书下载平台

客服微信:mypdf001  QQ:253995907  邮箱:253995907@qq.com

免责声明:
(1)本站不生产任何资料,不拥有此类资源的版权!
(2)本站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对非法转载,盗版再版等行为的发生不具备充分监控能力.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但若某资影响到您的版权,请版权拥有者出示充分版权证明材料时,本站负有移除该资源的义务!
(3)本站在满足前款条件下采取移除等相应措施后不承担任何相关责任!如果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 我们将尽快处理!

(4)本站服务资源不定时更新,展示极为有限,如果需要更多资源的代找服务,请联系客服!本站暂未提供交易接口,如需更多资源代找及交易服务,请咨询客服!

(5)关于所收取的费用与其对应资源价值不发生任何关系,仅为站点运行消耗及各项服务的综合费用!

(6)本站展示资源及代找资源的内容与本人无关,尤其其中堪舆地理易学中医等相关资源,所有资源内容仅供参考,本站不负有任何责任!

(7)仅供学习和交流优质文化服务,便利大众,以上,请知晓!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