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文献集成 第一辑第二辑 全26册 2012
《中国古代音乐文献集成 第一辑》收录汉代至元代的音乐专书58种,包括刘德《乐元语》、刘歆《钟律书》、宋均《乐纬》、释智匠《古今乐录》、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崔令钦《教坊记》、朱长文《琴史》、陈旸《乐书》、王灼《碧鸡漫志》、楼钥《乐书正误》、徐理《琴统》、熊朋来《瑟谱》、余载《韶舞九成乐补》等。其中《乐书》元明递修本、《琴苑要录》铁琴铜剑楼抄本、《琴统》明抄本等,都是平日里极难见到的珍本。这是一套音乐史研究者的基本文献。
《中国古代音乐文献集成》序言:
中国是世界上音乐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我们的先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音乐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的远古时期,历经以钟磬乐为代表的先秦乐舞阶段,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阶段,以戏曲音乐为代表的近世俗乐阶段[一],逐渐形成了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等多个部类[二]。数千年来,先秦乐舞、汉唐大曲、宋元词乐、明清俗曲戏文……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篇章。李延年、京房、郑译、康昆仑、永新、陈旸、姜夔、关汉卿、朱载堉……一个又一个鲜活的面孔在历史的天空闪过。他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音乐历史画卷。而保存其人其事的,除了实物资料之外,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各种类型的音乐文献。作为一个具有文献记载传统的民族,我们的先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音乐文献。依文献种类而言,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一、“二十六史”乐志、律志中的音乐文献。自《史记》、《汉书》起,乐志和律历志写作的传统在历代纪传体正史的编修中得以延续。今存“二十六史”中,《史记》、《汉书》、《晋书》、《宋书》、《南齐书》、《魏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新元史》、《明史》、《清史稿》等十七部有乐志(音乐志、礼乐志),《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宋书》、《魏书》、《隋书》、《宋史》等八部有律历志,保存了中国历代大量的宫廷音乐文献。二、“十通”中的音乐文献。“十通”分《通典》、《通志》、《文献通考》三个系统,共计七百余卷。唐代杜佑《通典》开“十通”之首,继而有南宋郑樵撰《通志》,元初马端临撰《文献通考》。清乾隆时设立三通馆,先后续编《续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合为“九通”。后刘锦藻以一人之力,将乾隆五十一年至清末的材料搜集整理,编成《清朝续文献通考》,遂使“九通”增为“十通”。“十通”中,《通典》系统有“乐典”,《通志》系统有“乐略”,《文献通考》系统有“乐考”。三、“会要”“会典”中的音乐文献。作为断代的典章制度专史,“会要”“会典”中的音乐文献可补正史之不足,而且其分门别类的特点便于读者查考历代音乐文化制度。《唐会要》和《五代会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两部较为完备的会要著作。此后,会要体史书日益受到重视。宋代专门设立了会要所,其纂修的部分内容后汇辑为《宋会要辑稿》。元代以降,《经世大典》、《明会典》、《大清会典》、《大清会要事例》等陆续修罄。与此同时,《七国考》、《秦会要》、《西汉会要》、《东汉会要》、《三国会要》、《晋会要》、《南朝宋齐梁陈会要》等前代会要也陆续补齐。
top of page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