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器物简史 全2册 2017清晰
《中国器物简史》PDF电子书全2册,由人民出版社2017年出版。
《中国器物简史》是艺术品鉴定入门的第一课,由中国民间艺术品收藏评估委员会主任吕少民主持编著。
本书依朝代先后顺序划分为十二章,每章三节。每个朝代均先自玉器、金属器、陶瓷器、绘画、杂项等方面展开介绍,后再从政治、经济、宗教、文学音乐和科学技术等角度,侧面解析器物变化的内在原因,以帮助艺术品收藏者较为快速的了解整个中国器物文化。
此书通过器物演变,将四千余年的中国历史跃然纸上,诉说自夏至清的器物演变与文化变迁,希望从鉴赏角度为艺术品爱好者构建起一个宏观的中国器物史架构。
《中国器物简史》是《艺术品鉴定丛书》推出的*套书,随后还将出版《中国八大纹饰图解》、《中国审美文化史》、《中国书画鉴定基础》、《中国陶瓷鉴定基础》、《中国说玉文化艺史》、《中国硬木鉴定基础》、《中国紫砂壶艺辨析》、《艺术品市场词译编》、《行业管理制度汇编》等系列书籍。
《中国器物简史》书目:
中国器物简史 上册
中国器物简史 下册
《中国器物简史》出版说明: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延续未曾间断的历史名城,有着数十万年的人类居住历史,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50年的建都史。漫长的发展岁月中这里积淀了极为广博深远的文化遗存,它们是北京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代表性文物遗迹,是数千年来北京从最初的原始聚落发展到今天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物证,而这些历史的印迹只有一部分见于文献典籍,绝大部分则尘封于地下,需要通过考古发掘和研究去再现。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北京地区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成绩卓然,展示了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构建和诠释北京地区社会发展历史与城市变迁历史方面发挥着极其特殊的作用。
如果从1927年周口店遗址的发掘算起,北京地区的史前考古已经走过了80余年的历程,基本建立了北京地区史前考古的文化序列。周口店遗址发现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及猿人使用的石器和用火遗址,证实50万年以前北京地区已有人类活动,其创造出颇具特色的旧石器文化对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地区的史前考古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除继续对周口店遗址进行发掘和多学科研究外,还新发现了一批史前文化遗存,获得了大量的实物资料.对推进北京地区早期人类及其文化演进历程的探讨具有重要作用。据统计,北京地区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石器出土地点约48处,新时器时代的遗址、墓葬和零散遗存点约40余处。这些遗址分布在北京城区和多个郊区,共同构建了北京地区史前历史发展的脉络,为认识北京地区史前文化结构和研究不同史前文化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北京地区的历史时期考古内容丰富,在反映北京文化内涵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北京地区三代考古的重大贡献是为西周初年封立“燕”、“蓟”二国及“燕”、“蓟”古城的探讨提供了实物资料。琉璃河遗址发现的燕都古城以及大量西周时期墓葬、车马坑和带有燕侯铭文的众多青铜礼器,印证了文献所载周武王封黄帝之后于蓟和封召公于燕是信史,同时也弥补了文献记载的匮乏及不确定性,笼罩在北京古都城市历史起源上的迷雾正在廓清,“超越疑古,走出迷茫”的愿望正在实现。而“玉皇庙文化”的发现则表明东周初年及春秋时期,北京地区始终存在着南北两个不同系统的考古学文化,即位于北京南部的燕文化和位于北部燕山山地间的“玉皇庙文化”。“玉皇庙文化”的发现独立地回答了文献资料所无法回答的历史问题,进一步展现了通过考古学构建北京地区夏商周时期历史的可能。
北京地区秦汉及其以后各个历史时期也有许多重大考古发现,极大地扩展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对北京史的认识。北京地区秦汉古城址的考古调查与发掘为研究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度和北京地区早期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增加了资料。北京地区城市考古调查与研究的开展,基本究明了北京名城各时代的历史发展系列。古蓟城、西晋蓟城、唐幽州、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及明清北京城等城市遗址考古工作的开展为研究北京城市的发展演变和城市的文化、生活提供了大量极为重要的、科学的史料,考古调査与研究所获的有关城池、建筑、街巷道路、宫殿苑囿、手工业生产作坊、城市的河湖水系等的各种实物资料丰富了北京史研究的内容。
金代皇陵、明定陵、清代园寝等帝王陵墓考古所取得的诸多重要成果,使人们对陵园分布陵园布局、陵寝建筑、陵邑形制等有了较清楚的认识,对于研究陵寝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也为遗址保护规划的制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汉代以降各个历史时期的一般墓葬的发掘,数量更是惊人。大量墓葬的清理及相关的墓葬考古研究,丰富了相关历史时期的物质文化资料,促进了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历史研究,起到了考古补史、证史的作用。
北京地区的历史时期考古以实物资料串联起了北京历史发展的链条,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北京城市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经济、文化状况、社会生活和生产发展水平,不断地为我们对北京古代社会不同阶段城市发展的认识增加新的内容,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北京社会发展史的历史文化内涵。
北京考古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历程,对其进行认真的总结与反思是北京考古工作者的职责与义务,及时的回顾与总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北京考古工作的发展过程,同时也能在回顾与前瞻、反思与总结中不断明确北京考古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此,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组织编写了这部十卷本的《北京考古史》,希冀对北京考古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为促进北京考古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本书为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集体研究成果,并拥有全部著作权。宋大川作为主编,做了策划、组织和审稿工作;夏连保作为副主编,协调了本书的编写事务;史前卷由郭京宁著,夏商周卷由张智勇著,东周卷由王继红著,汉代卷由胡传耸著,魏晋南北朝隋唐卷由董坤玉著,辽代卷由于璞著,金代卷由丁利娜著,元代卷由孙勐著,明代卷由李永强著,清代卷(上)由朱志刚著、清代卷(下)由张中华著。
十多年来在日常鉴定和评估工作中,我发现有不少艺术品收藏者和从事鉴定、评估工作人员都希望能系统地了解中国器物历史与文化,但苦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专业书籍尚属稀缺。为更好地服务社会,我集诸家之力,编撰了这部《艺术品鉴定丛书·中国器物简史》。此书通过器物演变,将其在四千余年的历史发展中,随着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益提高、科技进步、工具改良及政治与宗教信仰的需求,继而发生的变化跃然纸上,诉说自夏至清的器物演变与文化变迁,我希望从鉴赏角度为艺术品爱好者构建起一个宏观的中国器物史架构。
《中国器物简史》是艺术品鉴定入门的第一课。本册依朝代先后顺序划分为十二章,每章三节。每个朝代均先自玉器、金属器、陶瓷器、绘画、杂项等方面展开介绍,后再从政治、经济、宗教、文学音乐和科学技术等角度,侧面解析器物变化的内在原因,以帮助艺术品收藏者较为快速地了解整个中国器物文化。
器物是历史的载体,也是社会变迁、文化艺术、人物事迹的诉说者《中国器物简史》从实物出发,展现古人奇思睿智、精工巧艺,其问世似乎是填补了艺术品欣赏、鉴定教习中的空白,对于丰富中国文化史也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当然,这仅是抛砖引玉,在有生之年还望各有志之十助力,完成《中国器物史》编写工作。
top of page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