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编年 全12册 2013
《中国学术编年》共12册,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完成。
《中国学术编年》举中国一流史学、文献学专家之力,凡二十八载,第一次全面、详实、系统、深入地对原有的学术史进行历史还原和重建,由此在中国学术、中国学术史、中国学术史研究三个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关键环节上作出新的探索,取得新的突破。
该书有如下主要特点:
1.以编年形式全面综合与总结传统中国之历代学术,上起先秦,下迄清末。
2.收录学者四万五千余人,论著四万五千余篇(部),凡二十八载编撰,1000余万言。
3.综合吸取历代史书与各种学术编年之长而加以融通,率先创建一种新的编纂体例。
4.于每卷末编有详细的学者、论著索引,以充分发挥该书的工具书功能。
5.注重收集第一手文献材料,同时也博采当代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尽可能地参考港台学者出版的同类或相关的书籍,力求详而不芜,全而有要。《中国学术编年》的出版,中国学术史的叙述,第一次不再局限于中原文化的中心论、不再局限主流阶层的官方学,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思想史的眼界,不再局限于近代以来几成范型的哲学史的学术史模式。《中国学术编年》吸收了最新的史学方法论的成果,明确提出,华夏文化孕育于中国文化之母体,受到多元民族与区域文化的滋养而走向独立与兴盛,并在不同时期呈现为不同的主流形态与演变轨迹。而中国学术之所以生生不息,与时俱进,也就在于其同时兼具自我更新与吸纳异质学术文化资源的双重能力,在纵横交汇、融合中吐故纳新,衰而复盛。因此,《中国学术编年》开辟了从“文化—学术”、“传统—现代”、“本土—世界”这样三个维度,重新审视中国学术史的历史进程与演变规律,大致重新划分为华夏之融合、东方之融合与世界之融合三个历史时段,并在这个背景下,梳理了中国学术史在这三个历史时段中的主导形态及其与世界的关系发生的依次变化,即分别从华夏之中国到东方之中国,再到世界之中国。这完全不同于其他所有的学术史的写作方式,是一种全新的历史叙述语言。以如此之眼界,《中国学术编年》终得以开拓出中国学术通史的新境界。
作者简介
梅新林,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兼任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文学遗产》、浙江省社联副主席等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浙东学派编年史及相关文献整理与研究》等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著有《中国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红楼梦哲学精神》等8部学术著作,主编《江南文化世家研究丛书》,在《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与三等奖。
精彩书评
★《中国学术编年》是既有工具意义又有学术价值的大书。其优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它以编年的形式对传统中国的历代学术进行系统梳理,具有全面、综合与总结意义,同时是一部兼具研究与检索双重功能的大型工具书,这需要详细全面地爬梳史料,全书资料丰富详实,既注意采择历代正史、私史、实录、会要、起居注、方志、档案、文集、专著、类书、谱牒、笔记等文献,同时又注意博采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从本书内容看,编纂者确实做得相当细致,在资料方面超越了以往类似著作,不仅自身即具有资料价值,而且为研究者提供了按图索骥的方便。另一方面,体例相当完备。本书综合历代史书、学案、论述之长加以融通,设计了一种完备的编纂体例,既包括学术背景、学术活动、学术成果、学者生卒四大栏目,又在各栏目必要处加按语,进一步提供线索与判断,还每年重点记载外国重大学术实践,以裨中外互相参照,合为六大板块,这是对编年体学术史著作的创新。
——复旦大学 古代中国思想史教授 葛兆光
目录
(1)先秦卷(陈年福、叶志衡 撰)
(2)汉代卷(宋清秀、包礼祥、曾礼军 撰)
(3)三国两晋卷(王德华 撰)
(4)南北朝卷(林家骊 撰)
(5)隋唐五代卷(陈国灿 撰)
(6)宋代卷(俞樟华 撰)
(7)元代卷(邱江宁 撰)
(8)明代卷(上、下册)(陈玉兰、胡吉省 撰)
(9)清代卷(上、中、下册)(俞樟华、毛策、姚成荣 撰)
精彩书摘
康熙三十一年 壬申 1692年
王夫之卒(1619—1692)。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人称船山先生。明崇祯十五年举人。清兵南下,在衡山举兵抗清,曾任南明永历王朝行人司行人。后在石船山隐居著书,不剃发。吴三桂于衡州称帝,有以劝进表相嘱者,遂遁走深山,以示拒绝。学问渊博,于六经多有见地,不蹈宋明诸儒旧论。其学别开生面,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著作共77种,主要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张子正蒙注》、《思问录》、《姜斋诗话》、《黄书》、《读通鉴论》及《永历实录》、《宋论》等。后人辑有《船山遗书》,至道光间始刻,成180卷;同治间重刊,成288卷。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〇、《清史列传》卷六六、李桓《国朝耆献类征初遍》卷四〇三、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第四编、余廷灿《王先生夫之传》(《碑传集》卷一三〇)。王之春编有《船山公年谱》,张西堂编有《船山年表》,刘志盛编有《王夫之著作年表》,刘毓崧编有《王船山先生年谱》。《中国学术编年》书目:
中国学术编年 先秦卷中国学术编年 两汉卷
中国学术编年 三国两晋卷
中国学术编年 三国两晋卷
中国学术编年 南北朝卷
中国学术编年 隋唐五代卷
中国学术编年 宋代卷
中国学术编年 元代卷
中国学术编年 明代卷 上
中国学术编年 明代卷 下
中国学术编年 清代卷 上
中国学术编年 清代卷 中
中国学术编年 清代卷 下
刘小枫对《中国学术编年》的评价:
刘小枫(中国人民大学古典学研究中心教授):我想谈三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编撰出版《中国学术编年》这个事情本身,我想谈两点感受。一是创意,就是《编年》这个事情的创意是非常了不起的,因为国外的学术编年,据我所了解,他们至今还没有这样一种打通的编年。因为西方的学术历史经常被割断,而且他们后来国别又非常的分散,所以,西方还不可能有这样一部把西方学术史拉通的这么一个编年。我见过古希腊罗马的编年,但编得非常简单,不像我们这个非常丰富,我觉得这个创意是非常了不起的。二是魄力。这个工程太大了,你弄不好,哪个出版社敢接啊,还是容易赔钱的事情。我从85年就开始和出版界打交道,接近30年了。我的一个经验或体会就是,学者有很好的想法,没有出版社支持等于零。这两点是最基本的感触,体会也很鲜明。
第二,我想谈谈这部《编年》好的地方。
首先,《编年》的体例以及风格非常的明确、简明扼要,材料的取舍做得非常恰当。作为工具书,必须要弄得非常醒目,类别要划分得非常干净利索,这一点我觉得《编年》是做得非常不错的,而且这个技术性的功夫是需要大量辛苦劳动的。
其次,我尤其想提的是文字语言非常干净。我最近这10多年,主编一些中国古籍的整理和校勘,我的一个原则是,一定要把这个学术朝普及方面走,必须要加些注释。现有的一些作者是各专业行当里出来的,他一加注释,他的语言就完全是现代的,比如说这个是哲学家,那个是文学家。古代没有这么分的,就是给读者一个什么样的直观。学术就要有学术的样子,从这一点上看《编年》非常干净,不用那些现代语言。书的学术品质与其反映的学术时代要相配,我觉得这一点《编年》做得非常不错。
刘石(清华大学教授)说到的把20世纪纳入进来这一点,其实我们最开始是有20世纪部分的。只不过20世纪部分太复杂,因为马上就牵扯到一个分科的问题,西方的学问进来了,如何来编?我们当时还讨论编到什么时候,80年代要不要进来?我当时是坚决反对80年代编进来的,有一些学者就认为80年代要编。我说这个会乱的,不好弄,涉及很多的意识形态问题。因为很多的历史问题现在还没有解决,政治的论争还在,动不动就得罪人,还会犯政治错误,怎么办呢?因为这些原因才把20世纪暂时放下。
的确,我觉得民国以来应该是单独一卷,那个年代中国所谓的大变局已经是翻天覆地的了,但民国编年的体例要重新设计。《编年》至清代是一个明智之举,而且凸现出中国学术的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古今之间的大分别。古代的学术形态非常清楚,民国以来是另一种学术形态,两个放在一起是一个很好的对比。
第三是我个人的一点建议。我觉得《编年》这个工作做的非常不错,基础很好,尤其是搜集大量的材料,我觉得这些材料可以有一些衍生产品,衍生产品最重要的出发点就是给不同学术取向和需求的人提供一个方便。比如,可以以学术性的人物和重要的名词概念为基础来编一个《中国古典辞典》。西方有一部非常著名的《牛津古典辞典》,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正在做,3000面,我们前一段时间开了第一次定稿会。我们目前还没有一个贯通性的中国古典辞典,如果在现有《编年》基础上利用数字技术,重新编排,搞一个很大部头的《中国古典辞典》,那是非常好的。那是会把洋人镇住的!洋人不可能有我们这样近3000年长期的学术思想传统,那是可以给我们中国争脸的!也可以搞缩编本,针对普通的大学生,对高中生也可以起到一定作用。还可以做简编本,弄一本线条非常清楚的手册,我相信也非常好。诸如此类的衍生产品还可以动脑筋想,我就讲这些。
《中国学术编年》凡例:一、《中国学术编年》(以下简称《编年》)为中国学术史编年体著作,兼具工具书的检索功能。
二、《中国学术编年》上起先秦时代,下迄清末。按时代分为九卷,即先秦卷、汉代卷、三国两晋卷、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代卷、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
三、《中国学术编年》所取材,主要依据历代正史、私史、实录、会要、起居注、方志、档案、文集、专著、类书、谱牒、笔记等,同时博采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所录文献,引文标注所出,以示征信;其他材料,限于体例,未能一一注明所出,可参见统一列于每卷之末的参考文献。或遇尚存异说之文献,则择善而从,或略加考释。
四、《中国学术编年》具有自己独特而鲜明的学术追求,重点关注各卷本时段学术主流特色与学术发展趋势两个方面,重在揭示以下四大规律:
1.注重中国学术史的宏观发展演变历程,以见各代学术盛衰规律;
2.注重学术流派的源起、形成、鼎盛及至解体历程,以见学术流派的兴替规律;
3.注重学术群体的区域流向、移位、承变历程,以见学术中心的迁移规律;
4.注重中外学术的冲突、交流与融合历程,以见跨文化的学术传通规律。
五、《中国学术编年》采用一种新的编撰体例,由学术背景、学术活动、学术成果、学者生卒四大栏目构成,同时在各栏目适当处加编者按语。若遇跨类,则以“互见法”于相应栏目分录之。
六、《中国学术编年》中的“学术背景”栏目,着重反映深刻影响中国学术史发展进程的重大文化政策以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诸方面的重大事件,以考察学术演变的特定时代背景及其对学术思潮、治学风尚的影响。
1.学术背景著录,先录时间,后录事件。
2.同月不同日者,只标日,不标月。
3.知月而不知日者,于此月最后以“是月,……”另起。
4.只知季节而不知月者,则分别于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后标以“是春,……”、“是夏……”、“是秋,……”、“是冬,……”另起。
5.只知年而不知季、月、日者,列于本年最后,以“是年,……”另起。
七、《中国学术编年》中的“学术活动”栏目,着重记述学者治学经历、师承关系和学术交流活动,以明学术渊源之所自、学术创见之所成、学术流派之脉络以及不同流派之间的争鸣、兴替轨迹,包括从师问学、科举仕进、讲学授业、交游访问、会盟结社、创办书院、学校、报刊等学术机构,等等。其中学者仕历与学术思想和学术活动之演变关系密切,故多予著录。
1.学术活动著录,先录人物,后录时间。
2.人物大致以学术贡献与地位之重要排次,使读者对当时学界总貌有一目了然之感。相关师友、弟子、家人附列之。
3.有诸人同时从事某一学术活动者,则系于同一条,以主次列出,不再分条著录。
4.学者人名一般标其名而不标其字、号。科举择其最高者录之。
5.少数民族学者一般用汉译名,不用本名。
6.僧人通常以“僧××”或“释××”标示之,若习惯上以法号称之,则去“僧”或“释”字。方外人名只标僧名、法名,不标本名。
7.外国来华传教士及其他人员统一标出国别,如“美国传教士×××”。外国来华学者人名一般用汉名,若无汉名则用译名。其来华前、离华后若与中国学术无涉,则不予著录。
8.中国学者在国外传播、研究中国学术者,予以著录。
八、《中国学术编年》中的“学术成果”栏目,着重记述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著,以著作为主,兼收重要的单篇文献,如论文序跋、书信、奏疏以及纂辑、校勘、评点、注释、考证、译著等等,以见各代学术研究之盛况。
1.学术成果著录,先录作者,后录论著。
2.论著排列依据传统“经史子集”之序而又略作变通,依次为经学(含理学)、史学、诸子学、语言文字学、文艺学、宗教学、自然科学、图书文献学、综合。
3.论著通常分别以“作”、“著”标之,众人所作或非专论专著一般以“纂”标之。
4.著录论著撰写与刊行过程,包括始撰、成稿、修订、续撰、增补、重著以及刊行出版等,并著录书名、卷数及一书异名情况。
5.对重要论著作出简要评价,如特色、价值、版本、影响等。对重要论著的序跋,或录原文,或节录原文。
九、《中国学术编年》中的“学者生卒”栏目,分卒年、生年两小栏。卒年栏著录学者姓名、生年(公元××年)、字号(包括谥号)、籍贯以及难以系年的重要著述,凡特别重要人物,略述其一生主要成就、贡献与地位、传记资料及后人的简单评价。
1.学者生卒著录,先学者卒年,后学者生年。
2.在卒年栏中对重要学者的学术成就与贡献作出概要评价。
3.年月难考之论著系于卒年之下,以此对无法系年的重要学术论著略作弥补。
十、《中国学术编年》在以上四大栏目下都加有“按语”。主要内容为:
1.价值评判。即对学术价值以及重要影响进行简要评价。
2.原委概述。即对事件缘起、过程、流变、结果、影响诸方面作一概要论述。
3.补充说明。即对相关内容及背景材料再作扼要说明。
4.史料存真。即采录比较珍贵的史料或略为可取的异说,裨人参考
5.考辨断论。即对异说或有争论者,略加考辨并尽量作出断论,或择取其中一说。
十一、《中国学术编年》在注录中国学术之外,又取同时期外国重要学术人物、活动、事件、成果等加以简要著录,以资中外参照。
十二、《中国学术编年》纪年依次为帝王年号、干支年号、公年纪年,三者具备。遇二个以上王朝并立,则标出全部王朝帝王年号。凡因农历与公历差异产生年份出入问题,以农历为准。无法确切考定年份者,用“约于是年前后”标之。凡在系年上有分歧而难以断定者,取一通行说法著录之,另以按语录以他说。 ……
top of page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