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共33册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全部书目: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陈文伯.pdf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晁恩祥_12979466.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张海峰.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盛玉凤.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韩冰.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杨家林.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田从豁.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刘学勤.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班秀文.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管遵惠.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方和谦.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毛德西_13324452.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王乐匋.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蔡福养.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李乾构.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张子维_12810258.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李寿彭.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石景亮.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李振华.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栗德林_13604057.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曹恩泽.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郁仁存.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陆永昌.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刘绍武.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陈全新_13449449.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危北海.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柴瑞霭_13631802.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邹燕勤.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郭振球.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赵玉庸.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洪广祥.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徐宜厚.pdf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段富津.pdf
30位国医大师的养生秘术14
二十六、孩子生病,应该给妈妈吃药大师手记
婴孩由于体质娇嫩,脏腑脆弱,抵抗力差,容易感受外邪的侵袭,更易为母病所感染,除了本身自病之外,还有所谓“母病及子”……《保婴撮要》:“生下半月旬内吐者,宜调治其母,恐婴儿脏腑脆弱,不胜药饵。”指出婴孩娇嫩,不能耐受药物的刚燥寒热的偏胜。所以“婴病治母”,在儿科领域是很重要的。
——班秀文摘自《班秀文临床经验辑要》健康攻略
“婴病治母”是中医学在儿科中的一种独特疗法,即药物通过母乳影响婴儿,达到给婴儿治病的效果。这里的婴儿指的是以母乳哺养为主,不满一周的幼儿。孩子在这个阶段,体质娇嫩,脏腑脆弱,抵抗力差,很容易得病。与此同时,孩子的耐药性也非常弱,因而不能把药物直接作用于他们身上,只能通过母乳来间接治疗。
班秀文教授对于“婴病治母”颇有心得,他认为这里包含着两个层面:一个是“只治其母”,另一个是“治母为主,母婴并治”。在具体治疗过程中,则需要根据母婴体质的强弱,致病因素的寒热虚实及病情的轻重缓急而定。
班老指出:对于母体羸弱,气血两虚,乳汁少而稀薄,甚或夹杂酸味,致使婴孩因营养不良而面黄肌瘦、毛发不荣的情况,应当用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之类的汤剂大补气血以调养母亲,等到母亲气血充盈,乳汁多且甘甜浓厚,足够哺养孩子了,那么婴孩自然就会强壮起来。另外,对于母体感受温热之邪,火热偏盛而煎熬乳热,或者母体素来阳虚,或过食生冷而导致乳冷,以致损伤婴孩脾胃而又吐又泻的情况,同样应当以调治其母为着眼点。对于乳热者,当用清营汤、犀角地黄汤之类以清热凉血;对于素体阳虚乳冷者,当用附桂理中汤温中扶阳;对于因过食生冷而乳冷者,当用平胃散行气和胃,或用藿香正气散理气和中。
另外,班老还指出:如果孩子的病情较急,那么不仅需要治母,还要治婴,即“治母为主,兼治婴孩”。如果是由于母亲过食寒冷而导致乳冷,从而使婴孩吐泻频作,病势较急,那么既要让母亲禁食寒冷之品,内服温中健脾之剂,又要适当给病婴灌喂理中丸或保和丸之类的药物,这样效果会更好。如果母亲自身没有病,哺养又适宜,婴孩外感热邪而发热、咳嗽,那么这属于婴孩本身自得的病,按道理应治婴孩,但由于婴孩体弱,不堪受药饵之苦,所以不但治婴,还要用桑菊饮、银翘散之类的辛凉之剂治其母,使药力通过母乳的哺养,达到解表清热、宣肺止咳的目的。
最后,班老还提醒天下初为人母者,“治”并不仅仅治疗,还包括防病在内,因为一周岁以内婴孩的健康发育,主要取决于母亲对婴孩的保护,寒温是否适宜,哺养是否合理等问题。如果母亲疏忽大意,不注意季节的更替,衣被寒温不适,则往往容易感冒发热;如果母亲过食辛辣香燥,肥甘厚腻之品,或哺乳失度,使婴孩过饱或过饥,都容易造成婴孩的肠胃病变。因此,“婴病治母”,不论是对于已病的治疗,或防病于未发,都具有重要意义。养生无极限
在上文中,班老提到了许多古方,这里择其要者介绍给大家:
1.八珍汤
【出处】《正体类要》
【组成】当归(酒拌)10克,川芎5克,白芍药8克,熟地黄(酒拌)15克,人参3克,炒白术10克,茯苓8克,炙甘草5克。
【用法】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食前服。
【功效】补益气血。
2.清营汤
【出处】《温病条辨》
【组成】犀角(水牛角代)30克,生地黄15克,元参9克,竹叶心3克,麦冬9克,丹参6克,黄连5克,银花9克,连翘6克。
【用法】水煎服,水牛角镑片先煎,后下余药,每日1剂,分3次服。
【功效】清营透热,养阴活血。
3.藿香正气散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30克,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桔梗各60克,藿香(去土)90克,炙甘草75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枚,同煎至100毫升,热服。如欲出汗,覆盖衣被。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4.理中丸
【出处】《伤寒论》
【组成】人参6克,干姜5克,白术9克,炙甘草6克。
【用法】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
【功效】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5.桑菊饮
【出处】《温病条辨》
【组成】桑叶7.5克,菊花3克,杏仁6克,连翘5克,薄荷2.5克,桔梗6克,甘草2.5克,芦根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二十七、灸膻中,按少泽,产后自然不缺乳大师手记
乳汁缺乏,多因身体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或因肝郁气滞,乳汁运行受阻所致……膻中、少泽是治疗本病的主穴,《杂病歌》云:“无乳膻中、少泽烧。”《针灸大成》也记载了膻中主治“妇人乳汁少”。
——贺普仁摘自《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贺普仁卷》健康攻略
妇女产后乳汁分泌过少或者全无,称为缺乳。贺普仁教授认为,缺乳多因身体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或因肝郁气滞,乳汁运行受阻所致。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种情况都可能造成缺乳,比如母体体质虚弱、乳腺发育不良;或产妇厌食、挑食以及营养物质摄入不足,使乳汁分泌减少;或产妇过度恐惧、忧虑,通过神经系统影响垂体功能等。通常情况下,气血虚弱的患者,除了少乳或无乳之外,还伴有乳房松软、胃纳不馨、神疲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肝郁气滞的患者,则伴乳房胀痛、胁胀胸闷、烦躁易怒等症。
贺普仁教授治缺乳,常选用膻中与少泽两个大穴。膻中属任脉,同时也是心包经的募穴,募穴指脏腑之气汇聚的地方,所以膻中又被称为气会。由此可见,膻中穴与气密切相关,和气有关的问题,如气虚、气机淤滞等,都可以找它来调治。我们已经知道,缺乳的原因只有两种,一种是气血虚弱,一种是肝郁气滞,无论哪一种,都离不开膻中穴。膻中穴的位置很好找,两个乳头连线的中点即是。用艾灸刺激这个穴位,每天1次,乳汁很快就会下来了。
少泽也是通乳的要穴。少泽穴在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属于小肠经的井穴。井穴我们知道是水流开始的源泉,经脉从这里开始。从字面来看,少是小、幼小;泽是沼泽、低洼,水流聚集的地方,而少泽即是小水塘的意思。因此,刺激这个穴位,就可以使经脉里的水流动起来,水一旦流动,乳汁也就顺势而出了。刺激方法很简单:找几根牙签,或者小小圆钝头的东西,在小指甲的外侧轻轻按揉,按到感觉酸胀之处就可以。每天这样按揉几分钟,婴儿就可以轻松喝到乳汁了。
另外,对于有抑郁倾向的缺乳患者,还须加用合谷、太冲两穴,以调畅气机,理气活血。方法既可用点按法,也可用艾灸法。养生无极限
除穴位疗法之外,食疗对产后缺乳也有十分明显的治疗作用,对气血不足者,应鼓励产妇多进食芝麻、茭白、猪蹄、鲫鱼等既有营养,又有通乳、催乳作用的食物;肝郁气滞者,应劝说宽慰产妇,多吃佛手、麦芽、桂花、鸡血、萝卜等具有疏肝理气、活血通络作用的食物。同时,产后缺乳者所选用的食品,最好能制成汤、羹、粥之类,一是易于消化吸收,二是多汁可以生津,以增乳汁生化之源。忌食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芥末等;禁酒、浓茶、咖啡等饮料。小偏方
乌鸡白凤尾菇汤
【材料】乌鸡500克,白凤尾菇50克,料酒、大葱、食盐、生姜片各适量。
【制法】乌鸡宰杀后,去毛,去内脏及爪,洗净。沙锅添入清水,加生姜片煮沸,放入已剔好的乌鸡,加料酒、大葱,用文火炖煮至酥,放入白凤尾菇,加食盐调味后煮沸3分钟即可起锅。
【功效】补益肝肾,养益精髓,下乳。适用于产后缺乳、无乳。
top of page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