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国经学史基本丛书 全8册 2012

¥16.00Price

中国经学史基本丛书 全8册 2012

Quantity
  • 中国经学史基本丛书 全8册 2012

    《中国经学史基本丛书》PDF电子书全8册,由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出版,主编是朱维铮。

    《中国经学史基本丛书(套装共8册)》汇辑整理校释汉伏胜、郑玄《尚书大传》,唐李鼎祚《周易集解》,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廖平《今古学考》,及《大学衍义补》等历代经学名著,为读者提供一套大体完备的中国经学中基本读本。

     

    《中国经学史基本丛书》总目

    第一册
    尚书大传
    韩诗外传
    春秋繁露
    大戴礼记
    六艺略…
    白虎通义
    五经异义

    第二册
    周一集解
    春秋集解纂例
    周官新义
    七经小传

    第三册
    大学衍义补(上)

    第四册
    大学衍义补(下)

    第五册
    经义述闻〈上)

    第六册
    经义述闻(下)
    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

    第七册
    尚书古文巯证
    孟子字义疏证
    汉学师承记

    第八册
    今古学考
    孔子改制考
    经学历史
    国故论衡


    《中国经学史基本丛书》序言:

    简说中世纪中国经学史一过程、特征与文献


    经学是中世纪中国的政治学说。公元前二世纪晚期,西汉帝国宣布“独尊儒术”,设置“五经博士”开始控制候补文官的教育和考试等权。那以后相传由孔子撰定的五类著作一"^诗》、《书》、《礼》、《易》、《春秋》的若干传本,获得帝国统治者相继认可为儒术的教科书,所谓“立于学官”。于是,原属纺织工艺的古老概念的“经”,便由早先诸子学派都可用来比喻某种纲领性的学说或文献的通称,变成了唯指儒家学派尊崇的所谓孔子亲授的五类或六类(“六经”即五经加《乐》〉著作的专称,而且是必须得到在位君主认可的那些圣经的专称。然而,西汉武帝批准设立博士官传授的五经,都用秦统一文字后通行的“今文”写成,就是说均属汉初相国曹参废除秦汉间实行了二十年的“挟书律”以后才问世的新写本,也许只有《周易》例外。

    问题在于共同尊崇孔子的儒家各派,对于五经,不仅各有诠释,而且各有传本。汉初图书解禁后出现的今文经典,都与不同师承的诠释即“传”相附丽,一“经”常有数“传”,例如今文《诗》便有齐韩鲁三家传。同时,民间还不断出现“古文”即非官方通行文字写成的经传。例如《尚书》的古文本,篇目文字都与今文本有很大差异。汉武帝同意他的丞相公孙弘将博士官由顾问官变成教育官,使培训文官的官方教育变成儒者的
    禁脔,而“五经”的文本和诠释又限于特定的今文经传,于是所谓经学的内部,以今古文争立学官为开端,出现冲突便是不可避免的。从秦帝国建立到清帝国灭亡,朝代更迭虽多,政权分合虽频,共同的统治形式都是君主专制,因而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共同的关注焦点便是如何保证这个专制体制稳固与扩展的“君人南面之术”,在西汉中叶后即司马迁首先揭示的“以经术缘饰吏治”。历史表明,自从儒术独尊以后,中世纪中国占统治地位的经学,便以学随术变为主导取向。官方表彰的经传研究,总在追随权利取向,论证经义具有实践品格,所谓通经致用。但通经标榜的是阐明孔子的基本教义,所据经传又充斥着关于历史的矛盾陈述,要使其化作粉饰或辩护现行的“君人南面之术”的信条,需要不断重新途释并在“致用“上出现歧见与冲突,当然必不可免。

    中国的中世纪史特别漫长是事实,但绝非黑格尔所武断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理智活动方面是停滞不前的,所谓“两千年以前在各方面就巳达到和现在一样的水平’’。即使形式似乎最少考化的经学,究其历史形态,也总在或隐或现地不断更新。至迟在十八世纪,学者们便指出传统经学存在着汉宋两大系统,并从历史角度探寻经学在时间上的变异过程,乃至钦定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于经部总叙也强调西汉以后两千年“儒者相治,学凡六变"。那以后,继续展开的经学原典考证,从音韵、文字、训诂、订补、校勘、辨伪、辑佚等角度,愈来愈多地恢复今古文诸经传的历史概貌及其材料来源,从而为清末以来的经学史研究准备了文献基础。尽管如此,从史学角度清理这份庞杂的经学遗产,依然困难重重。最大的困难,非但于经学史料的数量可谓汗牛充栋,而且在于经学史的整合性研究所必须的分解式研究十分贫乏。有的专门研究,如《毛诗》、《周易》的论著甚多,却偏于文学或哲学,而关于《易》的经传阐释,甚至常常令人感到那是在复返纬谶式的神秘主义。从中肚纪统治学说史的角度清理文献,以期通过体现时地人事诸特征的相关著述,历史地再现中世纪经学的文献行程,在目前更有必要。

    《传世藏书‘经库‘经学史》书目的选择便基于以上认识,所选择的二十一种著作,大致属于不同时代不同形态的经学代表作。有几点需要说明:

    第一,从孔子到孟荀的原始儒学遗说,没有入选本类。这是因为本类选目的尺度在于经学史,它的文献的正式开端应为西汉伏胜《尚书大传》。

    第二,从“五经”到“十三经”的历代官定的传本及注解,也没有入选本类。这是因为《传世藏书》巳将清刊《十三经注疏》另列为经类。同样,表征经宋学历史行程的主要著作,例如朱熹的《四书集注》、胡广的《四书大全》等,也因为别有处理而不入本类。从经学史的角度来看,以上著作应属历代统治学说的直接陈述,不选入本类不等于否定其历史地位。

    第三,从经汉学到经宋学的要籍很多,入选本类的作品’限于相关时代在学与术两方面具有承前启后或推陈出新的实际效应的著述。某些备受后人推崇或非难的论著,也因此不被编者看作其同时代的经学形态的历史表征。

    第四,从西汉经今文学、东汉经古文学、南北分立的通学,到取南补北的唐学,在经典研究上变异较多,因而入选三类的有关著作也较多。相形之下,经宋学系统内程朱与陆王两派学说,哲学意义都胜于政术意义,其主要论著也已归入别类,因而入选本类者仅限于在唐宋间经学更新运动中有转捩作用的陆淳、王安石、刘敞等人的论著,以及用朱子学论史论政并在明清科举制中长期作为策论教科书的《大学衍义补》。

    第五,从明末清初到清末民初的近三百年间,经学研究出现了由近及远地否定传统经学诸形态的“倒演”过程。其间有众多学者对于澄清中世纪经学史作出过重大贡献,例如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乾嘉间吴派考证学中坚惠栋、钱大昕,嘉道间提倡帝国“自改革”的先驱洪亮吉、龚自珍,以及清末否定中世纪统治学说甚力的夏曾佑、宋恕、刘师培等。但他们的论著,或过泛,或过专,或别入他类,均没有入选本类。但希望本
    类所选从阎若璩、戴震到皮锡瑞、章炳麟的论著,有助于经学史这重要一段即清学史的再研究。

    本类的选目是否有当,校点是否审懊,均待方家批评。《传世藏书》主持者决定全书改用简化汉字刊行,在古籍整理方面虽非首创,但全面应用于传统所谓经史子集四部旧籍的重刊,则无疑属于巨大的试验。作为经学史类和先秦一五代诸子类的主编,我以为试验是可以的,有利于巳对繁体字和文言文恍如隔世的青年学人直接阅读旧籍,但作为传统文化研究的从业者,目前所见的效应还不足以使我放弃关于简化汉字可能造成有关文本的误解的疑虑。因此,入选本类的原著,倘有版本选择不当、句读标识有误等问题,理应由我负审阅不周之责。但繁体化简体,异体古体化通行简体,则屡经复校而仍然有碍于理解原典本义,则可能属于试验有待深化的启迪。

    什么是“经学”?或者换个问法:“经学”是干什么的?各种经学书籍里下的定义已经不少,我个人下的定义是:“经学,就是从经典中寻求圣人之道的学问。”经、圣、道之关系,刘勰表达得很概括,他说:“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文心雕龙•原道》)。问题是,圣人借助经典传的是什么道?圣人之骨朽矣,只能靠后人自己去理解与阐释了:
        某甲说:我对经典的发挥,决不是我个人的观点,完全体现了圣人的思想。
        某乙说:甲说的不对,我对原典的训诂、阐释才真得圣道之精微。
        某丙说:甲、乙两位先生说的都有些道理,但也不全对,长短优劣还需进一步讨论。
    所谓“经学史”就是伴随着这样的争吵而形成并滚雪球似的不断向前发展的。班固《汉书•艺文志》说“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讲的也是这种情况。
        综观中国古代经学发展史,我以为其间有一个若明若暗、时隐时显的内在线索,就是今文经学、古文经学两种学术倾向的交互作用,或者大体上理解为过度阐释与回到元典这两种倾向的交互作用。从宏观的视角看,宋学在某些方面、某种程度上是对汉学的反拔或否定,而清代朴学又是对宋学的反拨与否定。每个特定的时段的经学实际上也包含着不同倾向的经学主张的斗争及相互修正。我想,这应当是经学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客观现象,也是经学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种内在动力,即使是在今天,我们也是完全能够体会得到的。譬如说,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出现了大面积的对经典语句的滥用、误用、曲解、支离曼衍、断章取义等情况;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学者站出来,像戴震那样反对“凿空”,主张回到元典来把握圣人之道。(戴震《古经解钩沉序》中说:“古人之小学亡,而后有故训;故训之法亡,流而为凿空。数百年以降,说经之弊,善凿空而已矣。”)一部中国经学史,大体上讲,就是经学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过程中不断地修正自身而向前发展的历史,是经学自身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同时,也应当看到,每个时代的经学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与哲学思潮、政治需要相呼应的,甚至是交织在一起的。

Copyright © 2019-2020 魅影书斋 PDF电子书下载平台

客服微信:mypdf001  QQ:253995907  邮箱:253995907@qq.com

免责声明:
(1)本站不生产任何资料,不拥有此类资源的版权!
(2)本站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对非法转载,盗版再版等行为的发生不具备充分监控能力.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但若某资影响到您的版权,请版权拥有者出示充分版权证明材料时,本站负有移除该资源的义务!
(3)本站在满足前款条件下采取移除等相应措施后不承担任何相关责任!如果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 我们将尽快处理!

(4)本站服务资源不定时更新,展示极为有限,如果需要更多资源的代找服务,请联系客服!本站暂未提供交易接口,如需更多资源代找及交易服务,请咨询客服!

(5)关于所收取的费用与其对应资源价值不发生任何关系,仅为站点运行消耗及各项服务的综合费用!

(6)本站展示资源及代找资源的内容与本人无关,尤其其中堪舆地理易学中医等相关资源,所有资源内容仅供参考,本站不负有任何责任!

(7)仅供学习和交流优质文化服务,便利大众,以上,请知晓!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