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 全3册 2007清晰 汪敬虞
《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PDF电子书全3册(文档为3册合1),由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出版,由汪敬虞主编。
1895-1927年的中国经济是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根据半殖民地的时代环境和半封建的历史条件,本书以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为全书的中心线索,从历史条件和时代大环境上考察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发展演变过程。 这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由著名经济史学家汪敬虞先生担任主编,是多位专攻中国近代经济史学的老专家及一批中青年学者,历经十余年精心研究而完成的著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全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研究课题成果文库》)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出版的系列学术丛书。组织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是我院进一步加强课题成果管理和学术成果出版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建院以来,我院广大科研人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智力支持和各学科基础建设方面,推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每年完成的专著类成果就有三四百种之多从现在起,我们经过一定的鉴定、结项、评审程序,逐年从中选出一批通过各类别课题研究工作曲完成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一定代表性的著作,编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集中出版。我们希望这能够从一个侧面展示我院整体科研状况和学术成就,同时为优秀学术成果的面世创造更好的条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分设马克思主义研究、文学语言研究、历史考古研究、哲学宗教研究、经济研究、法学社会学研究、国际问题研究七个系列,选收范围包括专著、研究报告集、学术资料、古籍整理、译著工具书等。为迎接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三十周年,我们将历届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中的部分获奖著作重印出版,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的首批图书向建院三十周年献礼。《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目录 :导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一、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环境二、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条件三、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实质的全面评估上册第一篇 帝国主义在中国经济势力的扩张和对中国经济领域的渗透第一章 外国对华贸易与中国国际收支第一节 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与列强在华商人资本势力的扩张一、世界经济基本形势的变化二、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三、列强在华商人资本势力的扩张四、列强在华商人资本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控制第二节 中外贸易的发展变化一、列强对中国市场的争夺及中国外贸国别比重的变化二、中外贸易的增长三、中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四、贸易比价的变化五、洋货与旧中国工业品市场第三节 中国国际收支问题一、关于进出口贸易值与贸易收支平衡问题二、各个时期中国国际收支发展概况三、巨额逆差的弥补问题四、国际收支与近代化中的资金供给问题第二章 外国在华金融活动第一节 外国在华金融活动的发展过程一、日、俄、美银行的进入二、英、法、德银行的充实更新第二节 外国在华金融活动的特点一、本国政府支持的强化二、中外合办形式的突出三、金融活动领域的变动四、多国银行团的兴起第三章 列强强权政治挟制下的中国外债第一节 清末的财政借款一、围绕甲午战争的借款二、庚子赔款的债务化三、地方借款的开始盛行第二节 辛亥鼎革之际的财政借款一、南北两方的困窘财政二、列强的贷款策略三、南北两方的借款四、借款透析第三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外债一、国际银团与善后借款二、日本侵华战略中的贷款活动三、欧美列强的贷款活动第四节 实业借款一、实业借款的开始和结局二、铁路、电信、航业借款三、工矿企业借款第四章 外国在华工矿交通业投资第一节 外国在华工业投资的整体实力和四大支柱工业的发展形势一、工业投资的整体实力二、四大支柱工业的发展形势第二节 英、德、日三国对中国煤、铁矿的攫夺一、日本资本对抚顺、烟台煤矿的掠夺二、英国势力对开平、滦州煤矿的兼并三、德、日资本先后对淄川煤矿的侵夺四、英资福公司对焦作煤矿的侵夺五、日资借“中日合办”形式对辽宁鞍山铁矿的垄断第三节 外国在华铁路权益的扩张一、帝国主义列强对建筑中国铁路权益的争夺二、帝国主义列强在华铁路的铺设和营运第四节 外国在华航运势力的消长一、甲午战后帝国主义航运势力的蜂拥而入二、日本航运势力的迅速崛起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列强在华航运业中册第二篇 中国传统封建经济主体地位的延续和推移上部 农业中封建经济的基本维持和部分变化第五章 地权分配和租佃关系第一节 地权形态和地权分配一、官田旗地的民地化二、军阀地主的兴起与地权兼并三、地权分配的分散与集中第二节 租佃制度与地租剥削一、租佃制度及其演变二、主佃关系与地租剥削第六章 农产品商品化和商业性农业的发展第一节 经济作物的推广和粮食作物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一、口岸、铁路及新式工业对农产品商品化的刺激二、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的推广三、粮食作物商品化程度的提高第二节 农产品商品量、商品率的提高与流通范围的扩大一、商业性农业区的形成和农产品商品量、商品率的提高二、农产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和市场结构的变化第三节 农产品商品化的性质第七章 雇佣劳动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第一节 换工劳动及其向雇佣劳动的演变一、直接换工劳动的广泛存在二、换工劳动向雇佣劳动的演变第二节 资本主义性质农业雇佣劳动的发展一、雇佣劳动者人身自由度的提高二、雇工形式、雇佣期限和工资结构的变化三、局部性流动短工的增加和短工市场网的形成第三节 封建性雇佣劳动不同程度的残留一、奴隶性、封建性、强制性劳动的残存二、人身依附关系的残余与部分家庭仆役性劳动三、落后的工资形式和束缚于土地的人身第四节 农业雇佣劳动的数量估计一、雇工农户和农户的雇工数量二、雇农数量及其在农户中的比重三、雇佣劳动在农业劳动中的比重第八章 资本主义性的农业经营第一节 地主雇工经营和经营地主一、地主雇工经营的滋长二、经营地主的发展和分布状况三、经营地主的经营状况与性质第二节 富农经济的发展一、富农经济的滋长和发展概况二、富农经营的规模和性质三、富农经济的特点和历史地位第三节 农牧垦殖公司和资本主义中小农场一、农牧垦殖公司的兴起二、中小型资本主义农场的出现三、垦牧公司的土地经营与社会性质第九章 农业生产、农业改革和农业的兴衰格局第一节 农业生产的基本状况一、狭小的经营规模二、落后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三、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结构四、低而不稳的农业收成和土地产量第二节 转折时期的农业改革与振兴一、发展近代农业的各种主张二、土地开发的鼓励三、农业技术的推广第三节 农业的兴衰格局一、东北、内蒙古地区农业的发展二、内地农业的局部发展与整体停滞下部 国家传统经济政策的承袭和更张第十章 财政税收与内国公债第一节 甲午战争前的清代财政一、财政体制与财务管理二、财政收入三、经费支出第二节 甲午战争后的晚清财政一、财政主权的旁落二、财政危机和捐税苛征三、清末的财政改革第三节 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财政一、北洋政府时期财政的一般情况二、北洋政府时期的税收三、北洋政府时期的财政支出第四节 晚清和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内国公债一、晚清的内债二、北洋时期的内债第十一章 经济政策和措施第一节 清末经济政策和措施一、清政府转换经济政策的背景二、甲午战后经济政策的变化(1895~1900年)三、新政时期经济制度的兴革和经济政策的摇摆(1901~1911年)第二节 民初经济政策和措施一、民初经济政策的特征与导向二、民初经济政策的动机与利益目的三、民初经济政策的总评析下册第三篇 中国资本主义在各产业部门中的发展状况第十二章 工矿企业第一节 近代民族工矿业初步发展的历史背景一、清政府对工矿企业体制的改弦更张二、民族工商业组织的兴起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三、抵制外资、收回利权对民族工矿企业的促进第二节 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一、棉纺织工业二、缫丝工业三、面粉工业四、其他民族工业第三节 民族资本近代煤、铁矿冶业的开发和发展一、近代煤矿业发展过程概述二、近代铁矿业产生述要三、直隶滦州煤矿四、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第十三章 手工业第一节 总体评析一、甲午战争前手工业的变化二、甲午战争后手工业的危机三、中国手工业的不同命运四、手工业行会的演变五、中国工业多元结构和手工业功能分析第二节 行业示例一、棉纺业二、棉织业三、缫丝业四、丝织业五、榨油业六、磨粉业七、井盐业八、陶瓷业九、针织业十、草辫业第十四章 交通运输业第一节 铁路一、国有铁路建设的两重性二、国有铁路的营运管理三、民间铁路的艰难创业四、线路配置、资金投入和营运效应第二节 航运一、清政府对华商行驶轮船禁令的被迫解除和民族资本小轮业的兴起二、轮船招商局的挣扎和停滞三、有所发展而又难于发展的民族资本航运业第十五章 商业第一节 国内市场商品流通的规模一、国内市场商品流通总量的估计二、从交通运输业看商品流通量的增长三、几种有代表性的商品流通量的分析第二节 市场结构、商业机构和行业组织一、商业市场的三重结构二、商业机构和行业组织第三节 商业发展的局限一、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市场的控制二、苛捐杂税对市场的损害三、战争对商业的破坏四、商业发展的不平衡五、商业管理经营的滞后第十六章 金融业第一节 金融业的发展和变化一、清末钱庄的发展和票号的停滞二、清末华资银行的兴起三、北洋政府时期银钱业的继续发展和票号的没落四、地方银行的周期性盛衰五、几家最主要的华资银行简介第二节 华资银行的内外关系一、华资银行同政府的关系二、华资银行同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关系三、华资银行同洋行与买办的关系四、华资银行同在华外国银行和钱庄的关系五、华资银行业的内部关系主要征引文献目录附录一、鉴定结论附录二、鉴定结论
top of page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