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传统 全20册 2008清晰
《伟大传统》全20册,由华夏出版社2008年出版。
我们无法一时全景式地打开中华伟大传统的视窗,但我们希望能够触及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最为精彩的人文风景。因此,在这个丛书之下我们推出了关于儒、道、佛的二十讲;关于中华文化轴心时代的元典精神如《论语》、孟子、孙子等二十讲;关于中华文化精神的代表性风景,如《楚辞》、《诗经》、魏晋人物的二十讲。至于筹划之中的,还包括器物等层面的二十讲。希望能够逐渐让我们的视野开阔起来,层次丰富起来。
庭院深深,我们无法通过有限的“二十讲”尽览伟大传统的幽深风景,但我们希望充当一个尽职合格的导游,由此导引读者走进传统文化的家园,进而自己去寻幽探胜,而不仅仅停留在欣赏传统文化的风景说明书上。
《伟大传统》书目:
伟大传统 韩非子二十讲
伟大传统 周易二十讲
伟大传统 史记二十讲
伟大传统 荀子二十讲
伟大传统 论语二十讲
伟大传统 宋词二十讲
伟大传统 庄子二十讲
伟大传统 红楼二十讲
伟大传统 楚辞二十讲
伟大传统 诗经二十讲
伟大传统 唐诗二十讲
伟大传统 孙子二十讲
伟大传统 佛家二十讲
伟大传统 孟子二十讲
伟大传统 儒家二十讲
伟大传统 道家二十讲
伟大传统 魏晋风度二十讲
伟大传统 致中国人的演讲 1
伟大传统 致中国人的演讲 2
伟大传统 致中国人的演讲 3《伟大传统》出版说明:
“传统”无疑是一个蕴涵着情感力量与神圣感召力的字眼。即使是在我们义无反顾地以加速度的姿态,不计成败地奔向现代、后现代、后后现代、乃至于后后……现代的今天,提及它,依然能够触及灵魂般地打动我们内心深处最为柔软的部分。就像决绝离家出门远行去闯荡天下的浪子,在疲累的途中偶尔歇息之际,或者在个喧器散尽的夜晚蓦然回首时分,尽管触手繁华,远方的诱惑依然精彩,但那一刻他最思念的,却是那个我们由此出发、愈行愈远的家。
自1840年那个转捩的年份以来,中国文化整体上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峻急与悲凉这两种看似相反却适相成的色调。“有以救国保种之心,而循至于一切欲尽变其国种之故常,以谓凡吾国种之所有,皆不足以复存于天地之间者。复因此而对其国种转生不甚爱惜之念,又转而为深恶痛疾之意,而唯求一变故常以为快者。”(钱穆《国学概论》)身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急迫的救亡与启蒙,使得人们在不断地求变与重建中难以真正安顿自己的身心。而屡次遭遇的挫折,与围绕民族/世界、东方/西方、物质/精神、物小、器物救国/制度救国/文化救国等多种尖锐的冲突在古今中西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从的彷徨求索,又在心底催生起无尽的悲凉,正所谓“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生逢斯时斯世,在过去很多年里,国人的求索豁显了许多东西,但也遮蔽、伤害了更多的东西,其中,我们伟大的传统成了受创至为深痛的东西。以至于当我们对传统的评价仍然欲说还休时,传统文化的大面积流失却早已凸显为一个严峻的问题。而更为深切的感受是,简单地抛弃传统的行囊并没有让我们享受到想象中的轻松,反而使“何以安身立命”成为一个焦虑至极的问题。而不知道幸运抑或不幸,到今天,当“国学热”、“读经热”在商业大潮中悄然兴起的时候,“传统”已经成了一处被各种理论、学说、话语、流派与主义包围、冲刷、纠缠与撕扯的中心地带。出于各种复杂化的处理,使得我们逐渐忘记了赖以生存的传统究竟为何物,因此也就不知道要如何面对她。对血液一样流淌在自己身上的东西,我们已经极度陌生,甚至视而不见。
拂开来路上无尽的喧哗与浮躁,站在新时代清明开阔的舞台,当中国的经济建设渐入佳境,进行文化再造,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一项艰巨而迫切的任务时,对于传统,我们更需要做的,也许就是在温情与敬意之中“老生常谈”,“接着讲”那些我们习惯于忽略或误读的常识传统不是过时的死的东西,而是永恒的活的东西;现代化并不是反传统,而是传统的自觉更新。甘阳发表于上世纪80年代的《传统、时间性与未来》一文,也许仍有重温的意义。他批评了将传统视为僵死固定的现成之物,将“继承传统成了复制过去,光大传统也无非加大投影”的传统观。他认为,“传统”是流动于过去现在、未来这整个时间性中的一种过程,而不是在过去就凝结成型的一种实体,因此,传统的真正落脚点恰是在未来而不是在过去;传统乃是尚未被规定的东西,它永远处在制作之中、创造之中,永远向未来敞开着无穷的可能性或说可能世界。因此,“继承发扬”传统就绝不仅仅只是复制过去已经存在的东西,而恰恰是要发前人所未发,想前人所未想,创造出过去从未存在过的东西传统是一种具有极大包容性的存在。“物相杂,故曰文。”
传统之所以蕴涵神圣的力量,就在于她的多资多源而不是定于一尊,就在于她的相互激荡而不是沉寂无声。“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陈寅恪语)这是哲人的彻悟,也是我们对待传统与新知需要明确的态度。
传统是需要不断叙述与呵护的。“三代穿衣,五代吃饭。”希尔斯说,从操作意义上来说,延传三代以上的、被人类赋予价值和意义的事物,就可以看做是传统。他同时还强调,对传统而言“增添是一种最常见的形式”。只有后来者不断为既存的传统增添新的内容和新的典范,传统才更充实、更有价值,才有可能不着痕迹地融入现在,成为活着的传统。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传统”不是一种神秘的东西,她与我们每一个人、每一次的接续与传承息息相关。余英时曾经总结一代大儒钱穆终生著述目的之所在,就是立志抉发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主要精神及其现代意义。我们无法企及每个人都达至这样的文化高度,但出版的使命就是为了实现人们共同的完善”而尽自己的本分。每一个以出版为志业的人,都应该为疗救这个时代的病症而努力。要勇于担当,并且能够担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正是中国文化传统赋予我们的责任。
正是出于上述的理由与信念,我们推出了这套“伟大传统”从文化建设是一个濡化而非革命的过程。出于平实而非高调的态度,我们以一种整理而非原创的方式来展现我们的“伟大传统”,尤其是将近百年来哲人智者对待传统的诤言慧语重新提出,放在读者诸君面前,以期用心聆听、咀悟与回应。当中国的崛起开始以生产力增长为特征转化为以文化力增长为特征时,出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的文化再造和学术建设。抬头看山,路在脚下。用心梳理、了解与接续传统,是我们需要做的第一步。
top of page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