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共7册 2000-2015高清 秦史求知录

¥12.00Price
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共7册 2000-2015高清 秦史求知录
Quantity
  • 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共7册 2000-2015高清 秦史求知录

    《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丛书》共7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015年出版。

     
    在今日的社会环境与学术条件下,应该对先秦文学与文化进行集中的、系统的、更深人的研究。中华民族有五十年的文明史。一般说来,距当今社会越近者,与当今社会的共同性越多,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便越大,借鉴意义也越大。但是,先秦时期既是中华民族的形成时期,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确立时期,它对后代在文学和文化各方面的影响,此后任何一个时代不能与之相比。
     
    在学术领域的情形是,从古到今,有关这一段的研究最多(包括经学范围内的论著),但近代以来学者同古代人们的看法之差距却最大,而且近代以来学者之间争论亦最多,分歧也最大。读读《古史辨》以来的有关论著,便可以明白。至于文学史著作,先秦一段似乎只是同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并列的一个时段,同各朝分体论述的情形一样,大多分为“《经》”、“历史散文,'、“诸子散文"、“楚辞"四大部分,有的在前面加上“概述"或“原始歌谣与神话",后面带上“秦代文学”。而事实上,就中国文明史言之,秦以前的一段同汉以后一段时间大体相等。先秦时代没有摄影、录音、录像设备,我们对先秦时两千年社会的认识,除了有关史书、诸子著作之外,一靠地下出土的材料,二靠当时留下来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不仅是当时社会的反映,也是当时人们心灵的反映。一部文学史,便是一部心灵史。至今存在一个比较普遍的错误观念,认为先秦时代没有纯文学。
     
    《诗经》中的三百多首诗难道不是纯文学?世界各个民族中,文学不同体裁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但一般说来,诗歌都是产生最早的。我国西周末年宣王时代即产生了以召伯虎、尹吉甫、南仲、张仲为代表的中兴诗人,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文学群体,这也是很多学者未能想到的。
     
    我们要展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必须对先奏时代的文学与文化各方面有一个科学、明晰的认识,既消除种种盲目信古的谬说,也克服一味疑古的心理与思想,从而对它们作科学的、更为细致的研究。百年来地下出上的大量文物资料及一些学者们的研究,已为我们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即使是“疑古派'学者所提出的种种问题,也对我们彻底地清理理论场地、对不少问题的考察与讲究抛开各种旧说的束缚而从头做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近几十年出土的大量文字资料,更使我们有可能弄清前人无法弄清的问题,纠正前人的某错误,解决一此历史的悬案,补出某些历史的缺环。
     
     
     
    《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丛书》书目:
     
    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诗经》分类辨体
     
    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左传》修辞研究
     
    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韩非子》的成书及其文学研究
     
    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先秦文献与文学考论
     
    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秦史求知录 上
     
    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秦史求知录 下
     
    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楚辞综论
     
     
     
    《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丛书》出版说明:
     
    五十五岁之后,学术志趣居然专注于奏史、秦文化,这连我自己也觉得匪夷所思。在这之前,我求知的触须一直纠绕在以生产结构为核心的先奏社会形态问题上;除了商鞅变法必须纳人研探范围,秦史、秦文化的种种课题基本上都在视野之外。自知断非博学宏才,一点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只能“聚焦"使用,不敢有旁骛之念。
     
    说起在先秦社会形态领域的耕耘,可追溯到学生时代。我是1957年考人山东大学历史系的,原本酷爱文学、梦想成为诗人的毛头小伙,一下子便被校内浓重的学术氛围所裹挟,不山自主地踏人了社会科学的葱茏园囿。尽管“反右”热浪掀得正猛,但那时的阶级斗争尚未窒息高校的文化生机。尤其是山大历史系,号称“八马同槽"(指8位正教授共聚一系。20世纪50年代的我国高校中,这是非常罕见、非常唯得的佳事),的确不乏夺席谈经的气象。缜密善考的黄云眉先生、多识能辩的童书业先生、博学睿思的王仲荦先生、厚重求实的韩连琪先生一一他们的学识和风度,潜移默化着我们年轻的心境,陶冶着我们萌育中的冶学精神。那又正是我国史学界“五朵金花"吐艳竞放的岁月,特别是中国古史分期的讨论,开展得热火朝天;而山东大学则是这场讨论的重要平台之一,论战中涌现出的三大学派,在山大均能找到代表人物。这种局面,对于我们这帮求知欲正旺的学子来说,不可能不受其感染和诱发。当然,参与论战,非当时的我们力所能及;但关心论战,弄明白争议的症结,却是倾力投人了的。要掌握各派的主张,熟悉各派持论所依据的史料,判断各派的是非曲直,就得学习辩证
    唯物论史观,在研读各派学者论著的同时,查阅相关的古籍文献,并了解田野考古提供的信息。于是作摘录、制卡片、写札记,俨然一副“潜学者"的作派,劳神费时而自得其乐。现在回顾那段求学生涯,不得不承认,自己在先奏史上的一点功底,很大程度上是在那时打下的。
     
     
     
    这种痴迷一直延续到毕业之后,一直延续到古史分期论战早就烟消云散,郭沫若式的商周奴隶社会论业已一统天下的“文革"之前。由于在此领域踯躅日久,势必形成学术志趣的定向。中国古史分期的要害是对三代社会性质的析辨,郭氏学派不过是某种政治气候下的产物,并没有解决实质性问题。所以,一旦从极“左”思潮枷锁中解放出来,我的学思便立即回归到先秦社会形态的天地间。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调人甘肃省博物馆,十余年内围绕先秦社会形态问题,我写了30多篇论文(拟以《古史钩沉》为书名结集),大致勾勒了我在这个问
    题上的认知轮廓。自忖治学路径已经定型,就这么点能量,研究对象不会再有什么变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就是了。
     
    然而,实情并非如此。
     
    人们常把许多事情的发生归于“偶然"。其实,真正的偶然并不存在,偶然背后总站着必然的巨大身影。正如哲学家们所言: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形式。我常说,历史是一种合力,是无数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不可逆转的趋势。每一种因素都参与其中,在其他因素的制约下发挥各自的能量,并消融在合力内。所以,历史不能假设,它在合力驱动下,由现在向未来单线演进,一路吞噬掉所有的变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如此,一个人的历史也如此。我治学方向的转换自不待言,正是多重因素交织互动的结果。

Copyright © 2019-2020 魅影书斋 PDF电子书下载平台

客服微信:mypdf001  QQ:253995907  邮箱:253995907@qq.com

免责声明:
(1)本站不生产任何资料,不拥有此类资源的版权!
(2)本站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对非法转载,盗版再版等行为的发生不具备充分监控能力.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但若某资影响到您的版权,请版权拥有者出示充分版权证明材料时,本站负有移除该资源的义务!
(3)本站在满足前款条件下采取移除等相应措施后不承担任何相关责任!如果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 我们将尽快处理!

(4)本站服务资源不定时更新,展示极为有限,如果需要更多资源的代找服务,请联系客服!本站暂未提供交易接口,如需更多资源代找及交易服务,请咨询客服!

(5)关于所收取的费用与其对应资源价值不发生任何关系,仅为站点运行消耗及各项服务的综合费用!

(6)本站展示资源及代找资源的内容与本人无关,尤其其中堪舆地理易学中医等相关资源,所有资源内容仅供参考,本站不负有任何责任!

(7)仅供学习和交流优质文化服务,便利大众,以上,请知晓!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