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历代纪事本末 全29册 2015 高清 通鉴左传宋辽金元明史

¥42.00Price
历代纪事本末 全29册 2015 高清 通鉴左传宋辽金元明史
Quantity
  • 历代纪事本末 全29册 2015 高清 通鉴左传宋辽金元明史

    纪事本末体史书不同于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其以历史事件为中心,选摘史文,使得事件眉目清晰,对于系统了解历史事件大有裨益。前人评价纪事本末体史书是“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纪事本末体史书始于《通鉴纪事本末》,此后陆续有《左传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三藩纪事本末》,凡8种。

    纪事本未作为史书的一种体裁,始创于南宋袁枢编纂的《通鉴纪事本末》。在此以前,史书已有编年、纪传、典志(政书)三种体裁——即编年体有《春秋》、《左传》等;纪传体有《史记》、《汉书》等;典志体有《通典》等,以这三种体裁记录了中国历史事实。编年体史书的长处,在于按年代编纂史事,体现了历史发展的顺序;其缺点是一事常常隔开若干年后再接续叙述,记事前后割裂,即“或一事而远隔数卷,首尾难稽”,对于了解历史事件的完整性很不方便。纪传体史书以人物为中心,能兼顾时间、事类,实为一种综合性的史书体裁;其缺点是各部分之间相互重复或脱节,即“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典志体史书强调典章制及同类史实的统一性,其缺点是从纵的方面分裂了历史的完整性。纪传本末体史的编纂方法,眉目清楚,旨趣明白,读者开卷后便可一目了然,从而获得较为系统而完整的历史知识,被当代著名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称为是“一种便于记忆、检索,对初学历史的更为合适的体例。”纪事本末体史书的这一便于阅读便于记忆的优点,非常利于普及历史知识,可满足广大读者渴望获取历史知识的迫切需要。

     

    目录
    《通鉴纪事本末》12册
    《左传纪事本末》3册
    《宋史纪事本末》3册
    《辽史纪事本末》2册
    《金史纪事本末》3册
    《元史纪事本末》1册
    《明史纪事本末》4册
    《三藩纪事本末》1册

     

    《历代纪事本末》书目:


    历代纪事本末 通鉴纪事本末 1 卷1-卷4

    历代纪事本末 通鉴纪事本末 2 卷5-卷8

    历代纪事本末 通鉴纪事本末 3 卷9-卷12

    历代纪事本末 通鉴纪事本末 4 卷13-卷16

    历代纪事本末 通鉴纪事本末 5 卷17-卷20

    历代纪事本末 通鉴纪事本末 6 卷21-卷23

    历代纪事本末 通鉴纪事本末 7 卷24-卷26

    历代纪事本末 通鉴纪事本末 8 卷27-卷29

    历代纪事本末 通鉴纪事本末 9 卷30-卷32

    历代纪事本末 通鉴纪事本末 10 卷33-卷36

    历代纪事本末 通鉴纪事本末 11 卷37-卷39

    历代纪事本末 通鉴纪事本末 12 卷40-卷42

    历代纪事本末 左传纪事本末 第1册 卷1至卷23

    历代纪事本末 左传纪事本末 第2册 卷23至卷36

    历代纪事本末 左传纪事本末 第3册 卷37至卷53

    历代纪事本末 宋史纪事本末 第1册 卷1-卷40

    历代纪事本末 宋史纪事本末 第2册 卷41-卷75

    历代纪事本末 宋史纪事本末 第3册 卷76-卷109

    历代纪事本末 辽史纪事本末 上 卷1-卷19

    历代纪事本末 辽史纪事本末 下 卷20-卷40

    历代纪事本末 金史纪事本末 第1册 卷1-卷13

    历代纪事本末 金史纪事本末 第2册 卷14-卷36

    历代纪事本末 金史纪事本末 第3册 卷37-卷52

    历代纪事本末 元史纪事本末

    历代纪事本末 明史纪事本末 第1册 卷1至卷26

    历代纪事本末 明史纪事本末 第2册 卷27至卷52

    历代纪事本末 明史纪事本末 第3册 卷53至卷72

    历代纪事本末 明史纪事本末 第4册 卷73至卷80

    历代纪事本末 历代纪事本末 三藩纪事本末

     

    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的优缺点:

    编年体、纪传体与纪事本末体的优缺点 编年体以年代(时间)为中心,但一件史事的起止常常要跨越数年 或数十年,在此期间还会发生其他重要史事。因此,在同一年中要记 若干史事,而同一事件又会分散记载在若干年中, 使一件事的脉络淹 没在众多的历史事件中,给读者的翻阅造成极大不便。 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但一件史事,往往与多人有关,这样一件 史事往往要分散记载于若干人物传记之中, 许多重大史事被割裂成片 段。同时,同一事件在许多人传记中记述,又会出现重复。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每事各详起讫,自为标题,每篇各编 年月,叙述事件始末,没有重复。同时这种体裁把重要历史人物在历 史上所起的作用,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加以叙述, 使读者既可了解事 件的始末,又能了解人物在事件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纪事本末体在一 定程度上弥补了编年、纪传二体的缺点。 纪事本末体的缺点 首先,从保存史料的作用上看,不如编年体和纪传体。纪事本末 体只能从全部历史中选择其某些方面作系统论述, 而不能对全部历史 作全面系统的介绍。 其次,纪事本末体将错综复杂的历史有机整体,分割为一些孤立 的历史事件,使其失去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

     

    历代纪事本末 《左传纪事本末》五十三卷,清高士奇编著。该书是以章冲所做《春秋左传是类始末》为基础,加以补充扩展而成的。他以春秋时期各国诸侯为中心,在每个国家之内,把重大事件标目成篇,一篇也就是一卷。计有:周四卷,鲁十一卷,齐七卷,晋十一卷,宋三卷,卫四卷,郑四卷,楚四卷,吴三卷,秦二卷和列国一卷。
    作者简介
    (清)高士奇(1645-1704),清朝大臣、史学家。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字澹人,号江村、全祖。以诸生供奉内廷,为清圣祖康熙帝所崇信,官詹府少詹事。以植党营私,被劾、解职归里。后复召入京,官至礼部侍郎。<清史列传》卷十有传。卒,谥文恪,他能诗、善书法,且精鉴赏,所藏书画颇多。著有《春秋地名考略》、《左传记事本末》、《清吟堂集《江村消夏录》、《天录识余》、《扈从目录》等。

    《左传纪事本末(一)》目录:

    卷一 王朝交鲁
    卷二 桓王伐郑
    卷三 王臣之事王朝交列国定灵婚齐附诸侯朝王并附
    卷四 王室庶孽之祸

    卷五 鲁隐公嗣国桓公篡弒附
    卷六 鲁与列国通好宋衞共姬之节附
    卷七 鲁文姜之乱庄公忘傩附
    卷八 列卿嗣世孟孙叔孙季孙臧孙子叔氏
    卷九 三桓弱公室
    卷十 鲁陪臣交叛南蒯阳虎侯犯公孙宿
    卷十一 鲁与邾莒构怨鲁伐灭小国附小回来伐附
    卷十二 小国交鲁戎狄兵好俱附
    卷十三 郊祀雩祭旱而不雩见灾异视朔附
    卷十四 城筑搜狩
    卷十五 孔子仕鲁仲由冉求端木赐高柴

    卷十六 齐灭纪
    卷十七 齐襄公之弒
    卷十八 齐桓公之伯
    卷十九 齐五公子争立
    卷二十 灵景经略小国晏子相齐附
    卷二十一 崔庆之乱
    卷二十二 陈氏倾齐
    ……

     点校说明
    孙诒让代表作周礼正义铅印于光绪三十一年(一九○五),是为“乙巳本”。此乃孙诒让自校的定本,但印刷粗劣,字迹模糊,且有空阙,不便閲读。光绪三十三年(一九○七)末,湖北按察使梁鼎芬罢官,遂将及门诸子馈金用以刊刻周礼正义,于版心署“楚学社本”,两年完成刻板,由于武昌起义未付印。一九三一年春,夏斗寅主政湖北,成立篴湖精舍,以楚学社本补刻覆校刊印,校改数百处。此应如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礼类着録所称“清宣统楚学社民国二十年湖北篴湖精舍递刻本”,简称“楚本”。
    一九八七年,中华书局出版周礼正义王文锦、陈玉霞点校本,至二○一三年第四次印刷。中华本以乙巳本做底本,以楚本做工作本进行点校,校改数百处。王文锦先生文献功夫深,用力勤,点校精,令人钦佩无已。诚如乔秀岩古籍整理的理论与实践所称道:“周礼正义点校本给我们带来的舒适与快乐,凡是读过的人莫不深有体会。”中华本沾溉一代学者,造福学界,是不争的事实。
    由于乙巳本印刷粗劣,模糊不清,许多字很难辨认,况且小字密排,也难施标点,而楚本字大纸白,刻印清晰,因而中华本以楚本做工作本,用乙巳本和楚本逐字对校,先用铅笔把楚本改成乙巳本,然后再进行点校。正是把楚本改成乙巳本的过程,极易产生校对疏误。中华本校对失误表现为:乙巳本正确,因漏校而误从楚本;乙巳本正确,因误判而从楚本;乙巳本错误,因漏校而从楚本;乙巳本错误,因漏校而误从楚本;乙巳本错误,因误判而不从楚本;乙巳本、楚本均误,因漏校而误从楚本;乙巳本、楚本均误,改而未出校记;乙巳本、楚本不误,改而未出校记;校改欠妥;乙巳本、楚本讹脱衍误同而失校(涉上下文而讹,形近而讹,音近而讹,义近而讹,脱文,衍文,倒文,出处错误);此外尚有少量排印错讹。标点方面,由于周礼正义涉猎广、考证深,且是节引,文义理解难,因而标点尚有完善之必要。中华本标点失误集中在叙述语与引文当分未分,不当分而分;少量破句以及书名篇名人名误标失标。而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周礼正义孙诒让批校本的出现,更为周礼正义点校提供了优越的资源。
    楚本对乙巳本有数百处改易,中华点校本批评为“每有窜易孙氏原文者”。实际上,楚本的改易是有来源的,基本上合乎孙氏原意。楚本补刻覆校者有十二人,其中为楚本作跋的周贞亮是主事者。周贞亮(一八七○—一九三三),又名之桢,字子干,号止盦、退舟,室名晚庐,湖北汉阳(今武汉汉阳)人。光绪三十年(一九○四)进士,日本法政大学毕业。早年从政,一九一七年后历任国立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辅仁大学教授。一九三一年返鄂,任武汉大学教授,讲授文选学与目録学,一九三三年病逝于武汉大学。周氏平生喜藏书,居京师历年,集珍贵书籍数万卷,董朴垞孙诒让着述考略(温州师专学报一九八○年第二期):“今楚学社本,主其事者汉阳周贞亮也。”着述颇丰。二○○六年六月,上海敬华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春季艺术品拍卖会拍卖周贞亮批校的周礼正义。周贞亮批语自称曾于一九二四年三月“借孙仲容先生自校本过録一通”,“借孙仲容先生手校本校勘,改其阙误,所得颇多。惟孙本系初印样本。此本系再版覆印,中有模糊,且多空阙,仍不可读,复据初印之较为完善者添入此本,虽未能尽,亦庶几畧约可读矣”,“持此以校刻本,庶几可资依据矣”。这些成果显然为楚本所采纳,楚本数百处挖改痕迹即为明证。
    周礼正义孙诒让批校本,现藏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王更生先生孙诒让先生着述经眼録披露:“细字铸版(即光绪三十一年初刊本)之原刻,在台仅得一覩,即台湾师范大学寄存之东北大学藏书内,尚有此书原刻本,全帙二十册,各篇尚有仲容手批墨校,蝇头端楷,弥足珍贵,目睹手泽,如亲芝宇也。”二○一三年十月,笔者受复旦大学人文基金学术交流计划项目资助,承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和国文学系提供閲读便利,在四周礼正义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閲览了这部孙校本,过録了全部批语。孙校本为毛云鹏一九二四年(月份不详)在北京琉璃厂书肆购得,第一册末毛酉峰识语自述“知系初印、而为先生所手校,盖拟重付刊印而未果者也”,“后访知为其介弟携至京师,拟募赀重刊,卒未能就,为人盗去”。周贞亮所借“孙本系初印样本”,毛云鹏所得孙校本“系初印、而为先生所手校”,两者描述一致。可能性较大的是:一九二四年三月周贞亮曾借孙校本过録,同年失窃,而为毛云鹏所得。
    将孙校本批语与乙巳本、楚本、中华本对校,为判断周礼正义异文正误

Copyright © 2019-2020 魅影书斋 PDF电子书下载平台

客服微信:mypdf001  QQ:253995907  邮箱:253995907@qq.com

免责声明:
(1)本站不生产任何资料,不拥有此类资源的版权!
(2)本站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对非法转载,盗版再版等行为的发生不具备充分监控能力.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但若某资影响到您的版权,请版权拥有者出示充分版权证明材料时,本站负有移除该资源的义务!
(3)本站在满足前款条件下采取移除等相应措施后不承担任何相关责任!如果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 我们将尽快处理!

(4)本站服务资源不定时更新,展示极为有限,如果需要更多资源的代找服务,请联系客服!本站暂未提供交易接口,如需更多资源代找及交易服务,请咨询客服!

(5)关于所收取的费用与其对应资源价值不发生任何关系,仅为站点运行消耗及各项服务的综合费用!

(6)本站展示资源及代找资源的内容与本人无关,尤其其中堪舆地理易学中医等相关资源,所有资源内容仅供参考,本站不负有任何责任!

(7)仅供学习和交流优质文化服务,便利大众,以上,请知晓!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