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叠彩文存 全5册 2015高清

¥12.00Price

叠彩文存 全5册 2015高清

Quantity
  • 叠彩文存 全5册 2015高清

    《叠彩文存》全5册,由中国社科出版社2015年出版。

    《叠彩文存》围绕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中外文论与文学批评、现当代作家群与流派、汉语言学与广西语言、多民族文学与民俗文化等五个学术方向和研究领域,形成了“学理性与地方性研究相结合、语言文学与民族文化研究相促进”的学术传统和特色,尤其在中国中古文学研究、壮族文学史研究及桂学研究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叠彩文存》对文学院在职教师历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公开发表的、有代表性的论文进行收录的,每个学术方向和研究领域的文章结成1卷,共5卷,每卷版面规模25万字左右。


    《叠彩文存》书目:


    叠彩文存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叠彩文存  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

    叠彩文存  中外文论与批评研究

    叠彩文存  多民族文学与民俗文化研究

    叠彩文存  汉语言学与广西语言研究


    《叠彩文存》出版说明:

    呈现在诸君面前的五卷本《叠彩文存》,是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职教师历年来公开发表的、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的结集。之所以冠以“叠彩”二字,理由有二:一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前身广西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曾在横亘桂林市区的叠彩山下办学二是文存所收录的文章,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风格都各具特色,可谓异彩叠呈。

    文学院是广西师范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学术积累深厚、办学特色鲜明、社会影响显著的二级学院之一,其主体远可追至1932年10月创办的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文学组(旋即改为文学科,陈望道为首任主任,近可溯及1953年8月以原广西大学文教学院和语文专修科为基础组建的广西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1983年5月,广西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名为广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06年12月,在原有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雄厚基础上构筑了新的发展平台—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创办八十多年来,文学院老一辈知名学者陈望道(首任科主任)、夏征农、欧阳予倩、谭丕模、穆木天、沈西苓、吴世昌、逯钦立、冯振、林焕平、贺祥麟等笃信精勤,弘文励教,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和学术特色。经过几代中文人薪火相传,锐意进取,传承创新,文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获批为全国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95年,成为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并在2001年的终期验收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等级;2005年,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被认定为广西高校重点学科;2006年,获批为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全国第一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8-2009年间,汉语言文学被确认为高等学校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广西高校自治区级精品专业;2010年,审美人类学研究中心、八桂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被认定为首批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2年,获批设立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2-2014年间,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被认定为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桂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单位,并先后获批设立第一、二、三批“广西特聘专家”岗位。

    目前,文学院拥有一支高学历、高职称、年龄与学缘结构优化、敬业乐教、具有协同创新精神、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有教职工89人,专任教师75人,教授36人(其中广西终身教授1人、二级教授4人),副教授25人,博士45人;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5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省部级及以上人才称号(国务院特贴专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广西特聘专家、广西优秀专家、广西“十百千”第二层次人选)者4人,广西高校自治区级教学名师1人,广西高校卓越学者1人,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人选2人,广西高校教学管理先进工作者1人。还建有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广西高校自治区级教学团队3个,广西创新人才培养团队2个,“广西特聘专家”科研团队3个,“广西高校卓越学者”科研团队1个,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中心特色团队5个。

    文学院科学研究成果显著,学术影响力日益增强。近五年来,学院教师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纵向科研课题51项,其中“桂学研究”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国家社科基金各类其他课题2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9项;荣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1项、广西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0多项、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4项;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中国语文》、《方言》、《外国文学评论》、《民族文学研究》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在其他 CSSCI期刊发表论文500多篇;在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等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40多部。

    经过长期凝炼,文学院收人文存的文章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精选精编,既忠实于原稿,又坚持与时俱进,力求全面体现文学院教师的学术成就和水平。文存在教师个人自选的基础上,由文存编委会和编辑工作小组统一组织编辑和审稿,送出版社审定出版。

    为做好《叠彩文存》的编辑出版工作,文学院专门成立了以胡大雷教授为主编的编委会及编辑工作小组,并得到了全院教师的大力支持。学院教师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和艰辛探索而创造的丰厚理论成果,为文存的编辑出版奠定了坚实基础。尽管编委会及编辑工作小组秉承精益求精、宁缺毋滥的原则,严把编校质量关,力求使每一卷都成为精品,但百密总有一疏,在浩大的编辑工作中难免疏漏和差错,敬请诸君不吝赐教!




    《叠彩文存 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目录:

    序言
    先秦两汉南北朝文学研究
    论钟嵘《诗品》的目录学渊源
    从“谈说之术”到“文以气为主”——文气说溯源新探
    论“言体”及文体的前“文体”状态
    “言笔之辨”刍议
    关于《文选》的编者问题
    据于儒经与面对文学——论《文心雕龙》“剖情析采”与其“文之
    枢纽”的价值取向之差异问题
    《招魂》作者之再探讨
    从《文选》分类看萧统对赋体的体认
    《文选》京都赋置首的文化分析
    北朝王昕之名士风度及其交游考述——从一个侧面看北朝后期士风
    的变化
    唐宋文学研究
    李白辞赋观辨析
    道教上清派与晚唐游仙诗
    论仙与游仙诗
    论唐代艳情游仙诗
    通行本《长恨歌传》应为白居易手定说阐微
    新旧《唐书》李商隐传“三十六(体)”为“三才子”讹误考说
    从谚语入诗看唐宋文学向世俗化转型的一个细节轨迹:以“嫁鸡逐
    鸡嫁狗逐狗”为例
    略论唐诗处理历史题材的三种模式
    还吕祖谦浙东学术的领袖地位
    晏殊的诗学思想及其影响
    元明清文学研究
    论戏曲选集的戏曲批评与价值
    《牡丹亭》梦境描写三题
    论明清时事剧的发生
    《狂鼓史》情节重构及其审美升华
    骈文文论:从辞章之论到气韵之说——兼论朱一新“潜气内转”说
    的内涵、来源与价值
    旧题李攀龙《唐诗选》真伪问题再考辨
    “曾国藩文论抄录吴铤《文翼》”说考辨
    清文话中的文体分类观
    广西文学与文献研究
    广西石刻的历史成就与整理之不足
    清代壮族文人文学家族的特点及其意义
    人鬼情未了——对郑献甫《幽女诗集》的初步探讨
    《粤西词见》:临桂词派的寻根之作——兼论临桂词派的时代意义
    后记



    《叠彩文存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目录:

    序言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研究
    去除时代之蔽 执守人的恒常本质——阿城《棋王》的现代主
    义解读&黄伟林
    以坚忍的姿态承担不可抗拒的苦难——余华《活着》的现代主
    义解读&黄伟林
    《玉梨魂》与《金锁记》的互文解读&刘铁群
    《天龙八部》的原型分析——从《俄狄浦斯王》谈起&刘铁群
    “这悲伤的颠覆者”——蓝蓝的《从这里,到这里》&冯 强
    《看虹录》:“用人心人事作曲”的实践&李雪梅
    一首有趣的变奏:《棉鞋》&李雪梅
    《瀑布》:开导壮族小说现代化历程的先河&李雪梅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研究
    听到、说出并看见我们的世界——解读东西小说中的两个世界
    两种人&黄伟林
    论凡一平的新乡土小说&黄伟林
    论陈白尘喜剧创作的讽刺艺术&李江
    寻找声、色、义同时启示的世界——梁宗岱的中国纯诗之路&
    高 蔚
    美与生命本性的召唤——中国新诗现代化进程中的邵洵美&高

    于赓虞:中国“纯诗”的“先锋”诗人&高蔚
    “理水”者的文化自觉——金庸小说与20世纪中国文化&刘铁

    沉思者的歌——论冯艺的散文&刘铁群
    萧开愚诗歌语言的层次问题&冯 强
    从《纪念》到《喜剧》:蒋浩诗歌的理、事、情&冯 强
    通正变,兼美刺:孙文波诗歌中的现实与虚无&冯 强
    莓台上的月光——论鲁迅的警觉&李雪梅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
    文化自觉的多元审美呈现——论新世纪广西新世纪多民族文学
    &黄伟林
    “桂林文化城”戏剧运动与中国现代戏剧传统&李 江
    论“西南剧展”的成就和意义&李 江
    抗战时期桂林戏剧社团的演进及其贡献&李 江
    中国新诗的浪漫之美&高 蔚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史学价值及其他——以中国现代文
    学史为例论析&王 瑜
    当代文学史:审美转向与启蒙的尴尬&王 瑜
    谁在写史?——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几篇文章看周作
    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读解的“误区”&王 瑜
    从莫言获奖反思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的经典化问题&王 瑜
    后记

Copyright © 2019-2020 魅影书斋 PDF电子书下载平台

客服微信:mypdf001  QQ:253995907  邮箱:253995907@qq.com

免责声明:
(1)本站不生产任何资料,不拥有此类资源的版权!
(2)本站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对非法转载,盗版再版等行为的发生不具备充分监控能力.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但若某资影响到您的版权,请版权拥有者出示充分版权证明材料时,本站负有移除该资源的义务!
(3)本站在满足前款条件下采取移除等相应措施后不承担任何相关责任!如果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 我们将尽快处理!

(4)本站服务资源不定时更新,展示极为有限,如果需要更多资源的代找服务,请联系客服!本站暂未提供交易接口,如需更多资源代找及交易服务,请咨询客服!

(5)关于所收取的费用与其对应资源价值不发生任何关系,仅为站点运行消耗及各项服务的综合费用!

(6)本站展示资源及代找资源的内容与本人无关,尤其其中堪舆地理易学中医等相关资源,所有资源内容仅供参考,本站不负有任何责任!

(7)仅供学习和交流优质文化服务,便利大众,以上,请知晓!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