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唐英全集 全4册 2008

¥12.00Price
唐英全集 全4册 2008
Quantity
  • 唐英全集 全4册 2008

    《唐英全集》全4册,由学苑出版社2008年出版。

    《唐英全集》一套四册,是对唐英相关资料文献的首次全面、系统整理,基本囊括了其在文学、戏剧、语言文字和陶瓷等方面的遗产,为陶瓷、清史以及戏曲史等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历史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唐英全集》共分五部分:1.诗文,包括《陶人心语》、《陶人心语续选》以及《陶人心语手稿》;2.戏剧,《古柏堂传奇》(又称《灯月闲情》);3.语言文字,《问奇典注》;4.陶瓷,有关陶瓷的文字著述,相关奏折,以及从《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中辑出的与唐英有关的内容;5.附录。

     

    书友对《唐英全集》的评价:

    今天拿到唐英全集,急翻看,有几条请看看:
      景德镇御窑有50%的次品,唐英不敢在当地变卖,全部送到京城,由皇帝在京赏赐,或由内务府变卖!
      唐英一次送京官窑5000余件,其中有珐琅彩!
     官窑次品当地砸碎----谁说的?天经地义了,几十年相传!!
    唐英全集影印本,2008年一月,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共印300套.一贯胡说八道的杨专家还来不及看! 乾隆年间,次一等的官窑与正品同等数量存世.这可以改变你许多看法. 一点不对就判死刑-----至少看乾隆官窑时行不通.
     以往的好多说法是以讹传讹,好像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
    唐英把总量50%的次品推给皇帝老儿处理了,这个老油子,还有一大堆理由.后来皇帝也烦了,下旨在江西可变卖了!
    完全可以改变陈旧的错误观念!谁说民间无官窑?!唐英密奏:铁证如山!铁定翻案!
    还有官窑百里挑一的说法也不对,乾隆官窑正品是50%的概率.
     民间乾隆官窑不少,我们一直在猜想---大概太监偷的?强盗半路抢的?工匠留的?军阀挖墓的?现在景德镇仿的?反正谁也不知道现在民间那么多清三代官窑哪里来的? 现在有了答案了!
    有点小缺馅的官窑也是官窑,今天也是宝.
    所以出现了不少高人一等的鉴定家----他看到了我们也看到的毛病,但他宁可相信官窑是不可以有缺陷的说法,而把老器说成"新仿".谁离真相更远呢?
     
    我相信官窑有次品的观点,过去的正式记载是:
       唐英<陶成纪事碑>"每岁秋冬二季,雇觅船只,夫役解送圆,琢器皿六百余桶......一万六七千件,其落选之次者有六七万件不等,一并装桶解京以备实用;其瓶,尊等上等琢器,.....亦岁例二千余件,尚有落选次者二三千件不等,一并装桶解京以被实用;....."
      1741年,唐英11月奏:"所有拣选齐全上色,十中难得四五...其落选瓷器俱入次色估计送京.数年以来,系照例办理"
        唐英这个"数年",会进京多少次等官窑器?次等官器要比上等{没毛病的}官器多!
        花那么大财力人力船载进宫,就是官窑!民窑进京干甚么?
     
    调查研究好处多,迷信他人吃苦头!
    沉冤多年的积案可以翻了!
    好消息!!看来民间存有清官窑器是很正常的事!这回看专家还说什么,不会把唐英全集都再打成是赝品吧?他们也真的需要很好反思一下了!!

    史树青老先生说:文物要与典籍想结合!
    "奴才现将解淮上色瓷器九千三百七十五件,业于正月十二日由陆路运送进呈.尚有次色瓷器二万一千余件,奴才攒造册籍,收拾装桶,由水路运送进京....",乾隆四年正月二十三日,<遵旨赴景德镇窑厂专司陶务摺>(唐英全集卷四,273页)

    "乾隆六年四月十二日奉旨:唐英烧造上色瓷器甚糙,釉不好,瓷器内亦有破的,着怡亲王寄字唐英,钦此."
    "所有拣全齐全上色,十中难得四五.除破损废弃外,其落选瓷器,俱入次色,估计送京.数年以来,悉照例办理......"(乾隆六年十一月初七)

    雍正七年开始"总属如此办理","乾隆七年六月二十三日谕旨:嗣后脚货,不必来京,即在本处变价".
    挑剩下的官窑全砸了,是谁说的呢?当事人唐英没说. 谁说民间无官窑?!唐英密奏:铁证如山!铁定翻案!我看是那些在解放前古玩商铺经营者为了达到所要卖的东西物以稀为贵的目的而编造出来的谎言!但却被流言有续的传了下来,并被这些专家作为语录,到处宣扬!!
    老法师就是古玩商出身,代代相传,当公理用.他们也不看书,不研究. 谁说民间无官窑?!唐英密奏:铁证如山!铁定翻案!那他们更应知道是怎么回事了!!都把自己的东西说成很稀少,贬低别人的东西,这样他就可卖大价!!现在也是在延续他的师傅们教给他们的那时的做法!!在误导广大的藏家,但他们没有想到现在有了网络和科技的发展,不象他们那时想怎么说大家只有听信而无法去认证的时代!!
    时代不同了,信息平台大了,所以老框框是一定会突破的,谁也挡不住.过去他们可能垄断唐英资料,但现在不行了. 谁说民间无官窑?!唐英密奏:铁证如山!铁定翻案!一手再难遮天了。


    《唐英全集》,学苑出版社影印本,凡四册,多系文学诗词,后有有关陶务文字,读之得益。唐英自雍正六年奉旨办理陶务,乾隆廿年退职,历凡廿八年,为两朝盛世皇帝服务,令有清一代之瓷器水准达到高峰。
    [转载]读书笔记:唐英全集:遵旨烧造诗文轿瓶折
     
    遵旨烧造诗文轿瓶折
    (乾隆七年十一月十七日)
        奴才唐英跪奏:为奏明事。
        奴才荷蒙皇上天恩,管理九江关税,仍兼窑厂烧造事宜。今于九月二十日将关务暂交九江知府臣施廷翰查管,奴才亲身赴厂查核一年造作,以便循例于十月初一日停工,在厂一月有余,查核事竣,于十月二十五日回关。二十七日行之途中,遇奴才家人钦捧御制诗一首,随于奴才家信中,传奉御旨:“将此交与唐英烧造在轿瓶上,用其字并宝。尔酌量收小其安诗地方,并花样亦酌量烧造,钦此o”奴才跪接之下,于二十九日即复回到窑厂,时各作匠人只留得一二十名在厂,收拾未完之坯胎。重复传唤众多好手,奴才率领催总老格,敬谨监看。仰赖皇上洪福,天气晴暖,人情踊跃坯胎、窑火、设色、书画,种种顺遂。轿瓶之样不一,奴才遵将睿藻敬安瓶上。字分四体,与瓶式配合,以避雷同谨先成六对,进呈御览,伏冀皇上教导改正。谨叩请仍将御制诗笺暂留窑厂收贮,以便奴才于来年春到厂,开工时另 酌款式,再制轿瓶对看书写。,告成,一并恭缴。至节次奉发之四团画山水膳碗,青龙方瓶,以及纸木样杯盘等件,亦现在陆续攒造。奴才随得随差家人星速送京,一定总在岁内恭进。
        为此具折上闻,谨奏。
        朱批:所办甚好,知道了。
     
    1,“轿瓶”一名,现多不用矣,而用壁瓶、挂瓶代之。明文震亨《长物志》称之壁瓶。其多挂于轿中,故名。亦挂于墙壁或床,四季插花用。其形如下:
    [转载]读书笔记:唐英全集:遵旨烧造诗文轿瓶折

    2,乾隆御旨有语“尔酌量收小其安诗地方,并花样亦酌量烧造”,并无对所需之瓶有具体指示,而要唐氏“酌量”,可见对唐氏艺术水准之信任也。唐氏奉旨赶作六对后进贡,果得“所办甚好”之褒扬。


     自英国以2.3亿人民币拍卖了一只元代“鬼谷子下山”青花罐,相继在香港又以1.5亿、1.3亿人民币拍卖了二只珐琅彩器(我们暂且不谈胞兄将祖传小碗以1.5亿元”传承有序”地卖给了胞妹之怪现象,或“锦鸟瓶”原本便是翟先生的之类传言)。国内就有人发表了不少权威的但今天看来很不科学的舆论导向;例如“全世界元青花只有三百件”、“中国没有元青花,元青花是为外国造的”、“民间不可能有元青花”、“民间不可能有珐琅彩”。他们常常语出惊人,例如:“永乐压手杯只有3件半,均在故宫博物院收藏,民间的都是仿品,真品流转于民间的可能性等于零”、“钧窑器在北宋每年只烧贡瓷36件”、“汝窑存世量只有67件”、“民间收藏的五大名窑几乎都是假的”等等不理性的断言,于是市场上误导的流言四起,如:“世上原本只存7件元代人物故事图,鬼谷子下山应是第8件”,也有把原本普遍流行的“柳林春燕图”、“锦鸟图”等在当时很普通的题材说成是“乾隆把玩之物,历史上仅一对,另一件在大英博物馆”等等,这种商业操弄语言等同于说:除了他的这件,其余都是假的,从而否定了大量民间社会收藏的古文化遗存精品。不负责任的权威断言与垄断利益的操弄,给收藏文化制造了不少误区,妨碍并伤害了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这是文化市场低迷的原因之一。

        下面将历史文献记载结合近年来的新发现来分析这些误区。

        误区之一:有关遗存数量量化的断言是否定历史真实。例如说“汝窑存世量只有67件”等。
        自大周柴世宗有御窑青瓷,五代期间临汝为州府,时称临汝瓷,北宋时立汝州府,始都称汝瓷,色有白汝、青汝。天青为道教所好,更合道教皇帝宋徽宗之圣意,长期官、民窑都大量烧造,当时汝州有窑72座。汝瓷直至元代初期停烧,至少烧造了二百余年,民用也好“供御拣退”的官器也好,一直在民间流通。还有当时的定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耀州窑系、越窑系,还有吉州窑、长沙窑、龙泉窑、当阳峪窑,前后也都烧了一、二百年历史,遗存会少吗?1998年印尼发现的唐代沉船“黑石号”有5万件长沙窑器完整如新,自唐代始海上丝绸之路便没有终止过,继而又发现南海一号南宋沉船上有青瓷数万件,渤海有宋元沉船龙泉器万件,还有南海沉船有康熙外销瓷数万件,试问轻率断言遗存数量定论是不是很荒唐。

        误区之二:“官瓷拣退的全部砸碎”是违背历史事实的谎言。
        首先必须说这传言从未找到历史资料证实,相反南宋周辉记:“汝窑宫中禁烧……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证明宋代有大量官窑御用拣退瓷器在民间允许流通。
        唐英全集中,也从来没有官瓷拣退全部砸碎的事情,相反雍、乾二朝督陶官唐英记:“每岁秋冬二季,夫役介送园琢器皿六百余桶……一万六七千件,其落选之次者六、七万件不等,一并装桶介京……岁例二千余件,尚落选次者二、三千件不等,一并介京以被实用……”,“所有拣选齐全上色,十中难得四五,其落选瓷器俱入次色估计交京……”。落选脚货全部由皇帝赏赐给大臣或由内务府拿到市场变卖。后因运往京城费用人力皆浪费太大,乾隆七年六月二十三日谕旨,嗣后脚货不必来京,即在本处变价。粗略计算一下,乾隆朝共60年,余下53年中如每年六、七万件御用落选瓷在景德镇本处变价出卖,可见民间约有360万件乾隆款御用落选瓷在流通,其中还不计达官贵人、财主、商贾的更大需求数量的官瓷及私窑器。民间社会收藏中常见各种型制的“柳林春燕图”、“锦鸟图”,还有更多题材的珐琅彩举不胜数,这才是符合历史记载的必然现象。假如再有点文化,马先生也就不会闹一出无款的粉彩器卖到2千几百万这“一举成名”的故事了。马先生把这件不明朝代的粉彩器硬说成是圆明园流散的清宫旧藏,这故事与史实不符,器物又与乾隆御器的标准不合,问题就出在历史知识的缺失上。
        被媒体称为中国艺术拍卖界“NO.1”张先生在2008世界华人收藏大会上称“现在几乎没有一个真正的收藏家”语出惊人,惊艳四座,只是本人不敢苟同,解放前国家贫弱,长年战乱,乱世尚且出了几位收藏家,如何能与当今盛世7000万收藏大军同日而语!今日收藏群体中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教育家、政治家、工程师等文化人士占了很大的比例,其中若没有真正的收藏家,这才是怪事,张先生虽然拍卖成绩卓然,终究乃古董商而已,成名之作即是用祖上传承有序的小碗以1.5亿卖给胞妹,开创了拍卖天价,而今已成为民间茶余饭后的谈资。
        张先生还在世界华人会议上断言:“现在真的东西太少,一本拍卖图录偶尔的几件真货,也不是用来卖的,而是借来摆摆风头,吸引眼球的……。”
        不禁要问张先生是懂古瓷还是懂古玉,还是懂青铜器?有否研究?写过什么论文?凭什么理由断言,敢不敢对话?如有证据,不妨实话实说,哪件是真,哪些是假。假在哪里,举例一、二,也便于后辈粉丝学习,在下虽已过六旬,也当洗耳恭听。
        徒然断言,只会叫人怀疑张先生是否又有背后的利益企划,宁可错杀全部文化遗存而决不手软?
        张先生宁可错杀的言语和观点与少数以文物为牟利手段的伪学家的言论与观点十分相同,手法亦相类。正是因为他们都代表着同一窝利益群体。
        不少华人收藏家谈了被扭曲的中国艺术市场,不可否认市场初级阶段存在的严重问题。这些问题在“金茂”展出的“海派民间收藏展”中表露无遗,相信在健康的市场规范下会得到改善,步入正轨。但是张先生没有看到2006年上海举办“元代瓷器国际研讨会”的权威书刊与实物的展出?没有看到2007、2008政府在七朝古都开封市举办的中国民间收藏大会,以及开封市博物馆与伊朗博物馆共同举办的民间40余件元青花特展。为此中央还编辑了四集特集向世界播出。无论居心如何,在世界华人收藏大会上否定内地在高文化收藏群体和中华文化遗存的现实是不利于文化建设的。

        误区之三:把古文物以单件的认知作标准化是片面的,是不科学的。例如说:“成化鸡缸杯是成化斗彩中最为名贵的”等。
        科学的认知唯有成系例或系统的遗存才能找出规律,制定标准。历史记载,明代以成化器为最多,目前显世的有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的御赐器、赐居万贵妃昭德官、安喜宫珍藏器、崇王见泽的御赐器、大隆善护国寺御赐奉祭器、都相继入市,其中斗彩加金及黄釉器其精、稀、绝远在“鸡缸杯”之上。把成化普品“鸡缸杯”说成最名贵,未免有辱素有“明看成化”美誉的一代名器。又如众所周知,清宫旧藏经历太监偷盗,焚烧皇家藏宝的“建福宫”,又经八国联军的抢劫、溥仪的挟宝逃亡,清皇陵全数被盗,劫后遗存又有90%被运到台湾之后,把故宫中的劫后余存作为中华五千年文物的绝对标准化也是远远不够的。

        误区之四:缺乏基本常识的权威言论。如:“中国民间没有珐琅彩”,“中国民间没有元青花”论。
        首先要请问,民间没有,你们的东西哪里来的;那1千万件外流文物又是从哪里来的。日本的一个网站公开展出并售卖1万多件中国的出土瓷器,西汽东输的江苏地段,发现280多座汉墓。近几年官方又在江西、安徽、内蒙出土了几个元青花窑藏,福建莆田的元青花窑址也已找到,计划考古发掘,在官方的事实面前这类不负责任的误导已不攻自破。
        为什么2005年全国甄选民间收藏国宝精品活动中其它项项都有,唯都没有入选陶瓷一项,除了说明文博系统的陶瓷专家文化底气不足无法认定之外,原因就是因为素来一家独大的伪学把未知的都贬为臆造仿品,把广大的社会藏品说成没有一件是真的,他们把破的、烂的、旧的等同于真品,把碎瓷片认定为民间社会收藏的主流。这是因为制定市场导向的是垄断利益集团,他们动辙便以千万上亿元操弄,为了把古文化垄断为富人的游戏,故意神秘化,故意否认民间社会收藏精品,夸大编撰传承有序是商业上的一种伎俩。
        (例如拍了一亿几千万的乾隆珐琅彩,藏家手中也有;还有不少更精美,更贵重的康熙、雍正、乾隆珐琅彩御器,可是为什么统统被诬为“不对”一概拒之门外呢,因为你不懂潜规则,把操弄成亿万元的泡沫信以为真。以为拍卖公司真有大买家。其实只要付给拍卖公司相应的手续费,都可以拥有“理想价值”千万上亿的宝贝,比如说,张姓兄妹拍卖成交手续费仅3%,就是说只需付450万成交手续费便可以使一个乾隆小碗身价骤增至1.5亿元。而买方如作为艺术品投资,公司可抵扣国税40-50%,约逃避了6千万左右税金。小碗还可以进银行抵押贷款。如这样做可以不用掏出一文钱而净赚6千万。这就是利益集团的金钱游戏?最终亏损的是国家数千万税金?不少藏家有亲身体会,“苏”“佳”从不会接受圈外人手中的国宝精品,除非是你自己卖给自己,或者自己人卖给自己人,真假便无争议。“苏”“佳”也可以从中坐收几十上百万不等的手续费。)
        文博业也有一个利益群体,对民间文物一概不认,常常散布“×收藏家花了上千万买了一房间的新货,没有一件是真品”等不负责任的话。
        而依我看,今天在坐的各位收藏家节衣缩食,用真金白银买来的其中不乏真品、精品。难道五千年文明真的在中国本土只剩下窑址残片吗?各地大量新显的出土器哪里去了,全部流失到了海外吗?
        既得利益者把持了话语权,给市场造成了极大的混乱,非常不利于文化建设,造成了本土的文化经纪公司举步维艰,全国拍卖成交量不到4%,虚拍、假拍已成潜规则,这是文化市场不能健康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最近国家文物局长单霁翔说:“一谈到文物价值,往往立即和金钱画上等号,这是非常片面的和有害的,文化价值更多地在于它的历史性、艺术性、科学性,在于它是中华文明不可再生的物质载体,这方面的宣传导向应该注重”。
        这番话是针对目前文化市场上存在的问题而言,因为旧的观念与新显器物有着太大的落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2005年调查显示,中国是45个文物重要国家里边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高达1000万件以上。这应该引起反思,应该如何保护好古文化遗存资源,如何建立健康的流通市场。

    ……

    ……

Copyright © 2019-2020 魅影书斋 PDF电子书下载平台

客服微信:mypdf001  QQ:253995907  邮箱:253995907@qq.com

免责声明:
(1)本站不生产任何资料,不拥有此类资源的版权!
(2)本站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对非法转载,盗版再版等行为的发生不具备充分监控能力.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但若某资影响到您的版权,请版权拥有者出示充分版权证明材料时,本站负有移除该资源的义务!
(3)本站在满足前款条件下采取移除等相应措施后不承担任何相关责任!如果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 我们将尽快处理!

(4)本站服务资源不定时更新,展示极为有限,如果需要更多资源的代找服务,请联系客服!本站暂未提供交易接口,如需更多资源代找及交易服务,请咨询客服!

(5)关于所收取的费用与其对应资源价值不发生任何关系,仅为站点运行消耗及各项服务的综合费用!

(6)本站展示资源及代找资源的内容与本人无关,尤其其中堪舆地理易学中医等相关资源,所有资源内容仅供参考,本站不负有任何责任!

(7)仅供学习和交流优质文化服务,便利大众,以上,请知晓!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