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通史 全7册 2010清晰
《四川通史》全7册,由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
《四川通史》上自先秦,下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书共7卷,400余万字,千余幅插图。经过四川省社科院等科研机构和院校的数十位史学专家四年多的艰苦努力,于2010年3月出版。本套书是迄今为止*全面、*系统、*准确、*科学地反映四川历史的权威性著作。 本书深入地探讨了四川从古蜀至民国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状况及其纵横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考古的*发掘资料和史学界*研究成果对四川历史的演变有深入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采取历史学与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考古学、人类学、文化学、民俗学乃至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从而使书稿更加历史地辩证地展现四川历史的兴衰发展。统观全书,指导思想正确,资料丰富,内容全面,观点平实,史论结合,分析深入,图文并茂,创新性强,特色突出,是一部有极高学术价值和重要社会价值的地方史著作。
《四川通史》书目:四川通史 卷1 先秦
四川通史 卷2 秦汉三国
四川通史 卷3 两晋南北朝隋唐
四川通史 卷4 五代两宋
四川通史 卷5 元明
四川通史 卷6 清
四川通史 卷7 民国《四川通史》出版说明:
《四川通史》,历时4年,重修面世,此乃四川史坛之盛事!《四川通史》说的是历史。历史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述兴衰之替、明治理之道的学问。“历史的发展像自然的发展一样,有它自己的内在规律”。历史是由已经过去的众多人、物、事及活动构成的,纵横交错,纷繁复杂。史学家们把历史上看似分散的、孤立的人、物、事联系起来,揭示其相互间的内在逻辑;在阐述“如何而来”的基础上,标示出“现在何处”的时空坐标,进而作出“向何处去”的方向演进和理想求索。这些回答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无论是经验的还是理性的,无论是粗浅的还是深刻的,都将对后世产生作用和影响。因为这种作用和影响,历史便有了现代意义:历史不是死亡的过去,而是“过去”了的“现实。它使昨天的经验教训能够不断地为后人所“习得”,使人类“曾经’的丰富资源能够不断推动社会实践,使社会的文化基因能够不断地获得重组和创新——作为“过去”了的“现实”,历史理所应当是社会演化的“遗传基因”。对当代人而言,研究历史就是认识“过去”,了解历史有助于创造未来!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已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四川通史》给人们展现了四川“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让人更系统、更深刻地理解“创造今天”的历史前提。
《四川通史》说的是四川的历史。四川历史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巴蜀文眀是华夏文明的绚丽篇章。特殊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四川盆地成为人类起源地之一。巫山人的发现,将四川有人类活动的历史追溯到200万年以前。从川中资阳出土的“资阳人”头骨化石,到盆地西南汉源出土的古人类生产工具,显示了四川先民们生息劳作的早期智慧;从都江堰无坝水利工程世界最早的纸币“益州交子”,到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桑海井问世,展示了巴蜀地沃土丰,“居给人足,以富相尚”的富庶繁荣;从西汉落下闳制《太初历》、文翁崇文重教以化蜀,到宋代唐慎微著《证类本草》、秦九韶著《数书九章》,显现了科教兴川的历史传统;从人类文明诞生初期的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到始于唐末、历经五代至两宋完成的大足石刻,展现出巴蜀文化的独特源流;从“移秦民万家以实之”、清代“湖广填四川”,到抗日战争前期的内迁,体现出四川民众的包容与和谐。《四川通史》给世人展示的,是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演进,是川人在巴蜀大地上的开拓创造;告诉世人一个“昨天”的“天府之国”,历代川人曾经的沧海桑田!
《四川通史》说的是四川历史的通史。通史显著的特点是连贯地叙述历史过程的各个时代史实。通史的“通”,既表达融会贯通、一脉相承之要义,全面系统地传承历史,又内含通俗易懂之要求,在体现学术著作严肃性的同时,适合当代人审美情趣和阅读方式,深入而不深奥,浅出而不浅薄。《四川通史》遵循“真实是史学生命”的原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对四川地区从远古到民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宗教、民俗等人文的和自然的内容作出了较为客观和系统的记述。从横向看,它是四川各个时期的断代史;从纵向看,它是四川多个领域的专题史。史中有四川发展的曲折历程之演化,有时代进步的辉煌暗淡之交替,有川人面对灾难自强不息之坚毅,有历代统治者治蜀镇疆之得失。《四川通史》全书7卷400余万字,依据史料,成就文章;详述史实,内容系统;经纬有序,逻辑严谨;表述通俗,图文并茂。可以说在客观、全面地述写四川历史方面是前所未有的。但愿这部史作能够为识蜀治蜀、兴蜀尽“资治通鉴”之效。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一面镜子,透视真假,折射短长。一部《四川通史》,虽然400余万字难尽蜀中千古岁月,却能够在有限中展示无限,在特殊中探求普遍,在暂时中追索永恒。“一而再,再而三”,知识无限,竭力而为。虽然本书难免有不足和欠妥之处,但却是作者们不懈努力的精心之作日是非在于力,千古是非在于理,“未来的历史”能够给《四川通史》以“历史”的客观评价。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领导和本书主编托我为本书写序,却之不恭,谨以蜀人之心,留此感亩。古朴四川巳入现代化、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之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如火如茶,蜀地兴旺,蜀人有光!蜀地发展,蜀人有责历史的主动精神正在昭示我们:以史为鉴,以人为本;思索昨天,把握今天,创造四川更加辉煌的明天!
top of page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