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传承丛书 全9册 2010-2013清晰
《国学传承丛书》全9册,由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至2013年出版。正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穿透历史的烟尘,品位老一辈学人经历的酸甜苦辣和风风雨雨,体察他们在培养学术传人方面的学术领袖和精神贵族的地位,有助于接续传统文化的流风遗韵,追寻前辈学人的学术功业,彰显先贤大师的治学方法、道德品性和人格精神,展现人文思想的师承关系和学术传统。《国学传承丛书》力图再现这一幅幅师友切磋砥砺的生动图景,为时代形容写照,兴来者可追之情。《国学传承丛书》书目:草堂万木森 变法维新政 康有为和他的弟子传灯千载业 立雪几人同 陈寅恪和他的弟子春风桃李百世师 梁启超和他的弟子花落春仍在:俞樾和他的弟子华梵共尊季羡林和他的家人弟子明德之后有达人 章太炎和他的弟子平生风谊兼师友 胡适和他的弟子未学斋中香不散 钱穆和他的弟子最是人间留不住 王国维和他的弟子《国学传承丛书》出版说明:韩愈曾经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孔夫子授学泮宫、传经布道以来,“人师”在学术圣火的传递中就确立了无可置疑的经典地位。“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许多宗师硕儒以传承文化圣火为己任,身披学术的华衮授学泮宫,开山立派,广收门人弟子,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口薅舌耕,循循善诱,立德立言,孜孜于真理的阐释、学术的昌明,苦心孤诣,殚精竭虑,开掘中华文化的神韵与灵根,把文化的火种撒遍天下。王陆经筵、河汾讲堂,成为学术发蒙的宣讲之坛;鹅湖鹿洞、岳麓石鼓,成为学子心仪的文教圣地。不少学界的硕彦鸿儒不仅是学术文化的播火者,也是文化智慧的创造者。他们十年面壁,耐寂寞而不热衷,处繁华而不没落,大智远引,穷精皓首照清灯,握秃笔,潜心著述,行间烟霞,笔底风云融思想之火花,倡一家之学说,为先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耗毕生心血打造气象恢弘的学术丰碑,一次又一次撞响了黄钟大吕。这种黄钟大吕之声犹如空谷足音,唤起一代又一代志士哲人对人文世界进行理性思索和无穷追问,从而在学术文化传承史上形成了一个又个傲峰相对的学术流派,构筑了一座又一座金碧辉煌的学术重镇,汇成了鸢飞鱼跃、生机盎然的人文世界。在他们理性之水的浇灌和信念之手的扶植之下,中华文明的智慧之树根深叶茂,亭亭如华盖,文化血脉得以周行上下,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历久弥新。逝者如斯夫。鸦片战争后,东方传统政治在与西方的交锋中,处处落在下风,与中国传统社会同呼吸共命运的传统文化也同样受到西方文化的全面狙击,而内虚外感,纷至迭乘,如同丛病之躯,日益呈现出不可阻挡的颓势。随着西方学理大规模地输入以至于统摄人心,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也在逐渐失落。在这种煎熬中,既产生了“临阵摩挲圣贤书,大言移来卫社稷”的迁腐之士,把传统文化比做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神圣不可侵犯;也出现了为西方学术思想所眩,从而倡导“全盘西化”的激烈先锋,把传统文化打入十八层地狱,弃之如敝履,视之如草芥。在古老的中华帝国上下,文化精英们或者感于时艰,或者敏于激愤,或者忧于存亡,纷纷攘攘片,呈现出一幅天崩地解的百态图,构成了一种耐人寻看和品味的文化风景。作为时代与社会的先觉者,知识精英们充分意识到自身在历史变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匡济天下、收拾河山的救世激情,施展才华和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巨大冲动,参与意识与主宰精神的喷涌,亡国灭种的阴影在心头的无限扩张而产生的焦躁不安,促使他们怀抱着铁肩担道义的文化使命,走出国门,饱览西方文化的风光胜景。读过线装书同时又喝过洋墨水的人生经历为他们构筑评点中西的知识结构提供了可能,西方先进学理的吸收使他们具备开阔的学术视野,新材料、新发现为他们的学术天地拓展了广阔的空间,而四分五裂、难定一尊的政治格局又为他们思想的放飞提供了辽阔的天空,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个光耀夺目的学术星座产生了,一路路实力雄厚的学术诸侯亮相了,一座座万人景仰的学术丰碑立起来,学术界跨入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的“文化昂进之时代”。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严复、王国维、胡适、陈寅恪、汤用彤……一个个名重士林的学术大儒把中国学术的星空装点得五彩缤纷,云蒸霞蔚,壮观而又令人神往。盛名之下,追随者众。犹如星光见之于皓月,每一颗学术巨星周围都环绕着众多的学术星座。他们按照地域、师承、学术源流形成不同的流派和分支,各门派之间门户分明,壁垒森严,为学论文之中各有成法,泾渭有别,表现出迥异的学术风貌,这就是所谓的“学术师承圈”。如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胡适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顾颉刚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等,都在中国学术界起到了“啸傲云山,招邀风月”的作用,带动了一大批学术传人,他们的治学家法、学术脉络乃至治学领域无不学有本源,师出名门,从此中国学坛上出现了一批把“先师王静安先生”、“我的老师胡适先生”等挂在嘴上的“先师派”。陈寅恪是旧中国史学界的“金字招牌”,“全中国最博学之人”。他一生辗转授徒,杏坛传薪,桃李遍夭下,在西北史地、蒙藏绝学、佛学义理、中古文史、敦煌学、突厥学等诸多学科都撒下了学术种子,留下了学术血脉,不少学人得到他的悉心点拨而成名成家。在陈寅恪的弟子群中,有的与他气类相通,相知相挈;有的老死不相往来,如履薄临深;既有像刘节教授那样,挺身而出以替老师挨批斗而感到自豪的,也有被陈寅恪处以破门之罚,逐出师门的。陈门师徒之间的恩恩怨怨,多源自政治风雨的吹打,尤其让人一咏三叹,心绪浩淼。“据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漫步在繁星点点的学术王国里,风风雨雨的人间万象最容易引发人们的万千感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本书试图穿透历史的烟尘,品味老一辈学人经历的苦辣酸咸和风风雨雨,通过对他们学术名山的追寻,再现他们在培育学术传人方面的学术领袖和精神贵族的地位,对于接续传统文化的流风遗韵,追寻前辈学人的学术功业,彰显先贤们的治学方法、道德品性和人格精神,揭示他们傲然立世的精神家园,展示师承关系和学术传统,再现一幅幅师友埙箎相应切磋学术的生动图景,为时代形容写照,兴来者可追之情,都不无裨益。王安石《读史》有言:“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黯騏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本书视角所向都是史学界的煌煌巨星,他们在有生之年都建立了别人难以企及的学术功业。由于作者水平眼界所限,一支秃笔难以达情画意,“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不当之处,只能就教于方家了。
top of page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