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名老中医验案 全9册 2014高清
《国家级名老中医验案》PDF电子书全9册,由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年出版。
编者以西医的病名为纲,以中医辨证施治为原则,介绍了50余位中医名家共358则经典验案,基本覆盖了中医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和中医治疗有特色与优势的部分疑难病症。《国家级名老中医验案》为各病临证之源头活水,其实用价值不言而喻。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方剂配伍原理分析透彻,临床运用宜忌阐述简明,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和临床实用性,可作为中医妇科研究生专业教材或中医本科生研习教材,亦可作为广大中医、中西医结合妇科医务工作者临床诊疗遣方用药的重要参考读物。
《国家级名老中医验案》书目:国家级名老中医验案 妇科病
国家级名老中医验案 肝胆病
国家级名老中医验案 呼吸病
国家级名老中医验案 皮肤病
国家级名老中医验案 糖尿病
国家级名老中医验案 胃肠病
国家级名老中医验案 腰腿痛
国家级名老中医验案 高血压病
国家级名老中医验案 心脑血管病《国家级名老中医验案》出版说明: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为主要特征。消渴病还包括具有相似症状的甲状腺功能亢进、尿崩症、神经性口渴等。就其发病率而言,糖尿病占消渴病的绝大多数。消渴病是一种发病率高、病程长、并发症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证,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
中医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独特的治疗方法及完备的理论体系。中医治疗糖尿病与现代医学强调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有所不同,重在整体调节,以达到阴阳平衡;立足于辨病和辨证论治,务求治病求本;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防治结合。故中医治疗糖尿病具有疗效稳定,标本兼治,用药灵活,针对性强,无明显不良反应等诸多优点。尤其是在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方面,更具有明显优势和鲜明特色,例如辨治老年糖尿病。老年患者不仅腎阴虚,往往气虚更为明显。这些患者血糖、尿糖居高不下,但多饮、多食、多尿不典型,而仅以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腰膝酸软、四肢麻木等为主要特征。辨证属气阴两虚之证,治疗应当气阴两补,在传统的六味地黄汤基础上加黄芪补益脾肺之气,党参补脾益肺生津,而形成气阴双补之剂,使水津四布,五经并行,又能防六味地黄汤滋腻之弊。此外,本方与盐酸二甲双胍联合应用时,还能削弱盐酸二甲双胍对胃肠道的刺激。
本书从全国老中医著名专家教授诊治糖尿病的医案和经验方中,精选疗效确切且能较好反映名老中医辨治经验和学术思想的典型医案与经验效方,以糖尿病的基本方、辨型论治和并发症为纲,良方为目,每则组方后均附有用法、功效、方解、加减、按语等,方解介绍各药其功,按语介绍各位名老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临证心得体会。全书共遴选了150余位老中医的医案良方,选案丰富,按语精详,处方精妙,全面反映了当代名老中医治疗糖尿病独特的辨证治疗思想和用药经验。其内容丰富,科学实用,疗效显著,既适合临床中医师和中医药爱好者参考,也适合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阅读。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病变在气管、支气管、肺部及胸腔,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发病因素主要是由于大气污染、吸烟、呼吸道感染、人口老龄化及其他因素引起。例如大家知道的气管炎,就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炎性变化,黏液分泌増多,临床上以长期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为主要特征。本病早期症状较轻,多在冬季发作,春暖后缓解,且病程缓慢,故不为人们注意。晚期病变进展,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时,肺功能遭受损害,严重影响健康及生活质量。
中医学是伟大的医学宝库,凝聚着几千年来众多医家的宝贵医疗经验,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与繁衍生息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历史长河中,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对中医研究的日益深入,其理论也日臻完善,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科学。其科学的辨证施治方法,独特的理论体系,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备受国内外医学界青睐。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时有其独到的特点和优势。
中医将呼吸系统疾病从病因上分为两大类:外感和内伤。外感引发的咳喘,又可分为风寒、风热两证,辨治时应在辨寒热的基础上再辨兼湿、兼燥、兼气虚、兼阴虚等情况。内伤咳喘,则重点辨虚实,并辨是本脏病变,还是其他脏腑病变所引起。如果是本脏,则先治肺;如果是其他脏腑,如脾、肾引起,则重在兼顾治肺治脾肾。
本书通过精选的150多首实效良方,介绍了古今90多位著名中医医家的150多例呼吸病医案,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胸膜炎、原发性支气管炎等病的辨证施治经过、处方及解析,其按语部分重点叙述了医案的精要之处,揭示了名医独特的学术思想、知常达变的诊治技巧和遣方用药特色。
《国家级名老中医验案 胃肠病目录》目录:
第1章 消化不良
保和丸(于己百方)
枳术丸(张元素方)
楂曲平胃散(方骏方)
行气消滞化瘀汤(刘赤选方)
升降脾胃汤(杨百弗方)
健脾饮(王生义方)
消食理脾汤(王白立方)
调中和胃汤(张介眉方)
调胃饮(汶明琦方)
益胃汤(夏中伟方)
枳实消痞丸(王怀义方)
陈平汤(朱文元方)
养阴益胃汤(李寿山方)
平胃散化裁(夏洪生方)
香砂六君子合小建中汤(张德喜方)
理气调胃汤(李寿山方)
第2章 呃 逆
覆花益胃汤(藏堃堂方)
白芍当归饮(高忠英方)
疏肝通脉汤(高忠英方)
健脾和胃汤(夏锦堂方)
健胃养脾汤(郭士魁方)
丁香柿蒂汤(陈景河方)
第3章 胃脘痛
柴平汤(张金玲方)
砂沉胶囊(方和谦方)
重剂甘草泻心汤(吴一纯方)
理中丸(郭鹏方)
吴茱萸汤(卢化平方)
金佛手丸(步玉如方)
滋阴疏肝汤(张学文方)
强胃汤(张学文方)
和胃冲剂(章庆云方)
温中止痛汤(李凤翔方)
第4章 消化性溃疡
小建中汤加减(翟瑞柏方)
疏肝和胃饮(田文方)
建中和胃汤(田玉美方)
清柔和中汤(史济招方)
疏肝和胃汤(乐德行方)
理脾愈疡汤(吉良晨方)
溃疡散胶囊(吕同杰方)
公桂消溃汤(李克勤方)
和胃理气汤(刘运耀方)
海龙护胃散(凌禹声方)
溃疡方(周信有方)
辛开苦降方(高国巡方)
安胃清幽汤(毛德西方)
温中散寒方(施今墨方)
肝胃百合汤(夏度衡方)
第5章 慢性胃炎
厚朴温中汤(刘祖贻方)
平胃散(刘燕池方)
四君子汤(汤益明方)
越鞠丸(芎术丸)(许增喜方)
清中消痞汤(李寿山方)
萎胃安汤(张镜人方)
白芷甘草汤(许鑫梅方)
半夏泻心汤加味(李永成方)
丹蒲金铃子散(茹十眉方)
加味柴胡疏肝汤(赵清理方)
加减鞠越汤(潘澄濂方)
炙甘草汤加减(廖金标方)
胃腑逐瘀汤(尹通方)
疏胃和中汤(张志坚方)
第6章 急性胃炎
黄夏党参汤(李修圆方)
平胃散(李玉奇方)
健脾和胃汤(刘星元方)
平呕止吐汤(张子琳方)
柴胡和胃汤(刘绍勋方)
疏肝理气汤(徐乃斌方)
苏叶黄连汤(路志正方)
养阴补中饮(朱良春方)
温阳健胃汤(张继泽方)
疏肝和胃汤(张泽生方)
第7章 胃下垂
降逆和胃理气汤(路金帅方)
和胃调中汤(李佃贵方)
枳实参朴汤(李振华方)
补中益气汤(吕熙方)
二麻敷膏(袁海波方)
敷脐法(张学文方)
蓖倍膏(何任方)
洋参黄芪汤(何晓晖方)
黄芪首乌汤(邱健行方)
苓桂术甘汤加味(于己百方)
补元复胃汤(刘士俊方)
樟积汤(万传贵方)
乌梅磨盘汤(潘万喜方)
第8章 胃黏膜脱垂
和中益胃汤(余绍源方)
桂枝茯苓汤(沈英森方)
养阴生津汤(徐志飞方)
保元汤(赵希明方)
麦冬益胃汤(张振中方)
活血祛瘀止痛方(姜春华方)
百合汤加味(夏度衡方)
一贯煎加味(王占玺方)
升阳益胃汤(张德超方)
疏肝和胃健脾汤(刘惠民方)
第9章 胃癌
抗癌桂枝汤(赵金方)
解毒和胃饮(陆拯方)
降浊化瘀汤(李建新方)
豆芪消癌汤(徐迪华方)
木核汤(张士舜方)
胃癌扶正汤(孙秉严方)
防癌复发转移方(孙桂芝方)
活血化瘀汤(杨利华方)
第10章 上消化道出血
止血汤(陈伯咸方)
止血散(陈福如方)
归脾汤(陈镜合方)
黄土汤(金洪元方)
养血止血汤(冯振阳方)
加味泻心汤(任宇雷方)
止血疏肝汤(吴天来方)
止血方(周燕麟方)
化瘀止血方(王正芳方)
第11章 急性肠炎
痛泻要方(李克绍方)
半夏泻心汤(钱伯飞方)
芍药汤(赵清理方)
白头翁汤(张仲景方)
葛根双黄汤(张仲景方)
麻子仁丸(聂惠民方)
梅连平胃汤(高辉远方)
归芍莱菔汤(龚琼模方)
大黄椿皮汤(储乃昌方)
清肠饮(董建华方)
健脾止泻汤(张启瑞方)
解毒渗湿汤(董建华方)
固涩止泻汤(孙瑞之方)
清泻益气汤(陈小瑞方)
四逆香砂六君子汤(景远大方)
加味三宝粥(陈芝高方)
第12章 溃疡性结肠炎
活血解毒方(谢昌仁方)
溃结方(王福仁方)
脐疗方(王秀英方)
四君子汤加味(冯志荣方)
溃疡结肠方(屠金城方)
四六煎(崔文彬方)
溃疡性结肠炎方(王国三方)
解毒消炎液(崔文彬方)
脐疗方(王秀英方)
加味—贯煎(唐尚友方)
清利肠道汤(印会河方)
补中益气汤(黄健中方)
第13章 慢性泄泻
四神丸(蔡淦方)
黄连汤(吴一纯方)
四逆散(刘渡舟方)
泄泻通治方(许尚光方)
葛根芩连汤加味(陈进方)
导滞止泻方(张子琳方)
加味四神汤(丁济民方)
慢性泄泻方(张海峰方)
痛泻四逆散化裁(张继泽方)
人参健脾汤(刘德义方)
藿香正气汤(田逸之方)
第14章 肠梗阻
苓桂术甘汤(李凤翔方)
桂枝人参汤(张梦侬方)
桂枝温经汤(孔伯华方)
大黄清肠饮(程门雪方)
解痉通经汤(谭俊臣方)
自拟通肠油(吕承全方)
附子粳米汤(张锡纯方)
宽中承气汤(张沛虬方)
通肠方(陈荣富方)
第15章 便秘
老人便秘方(赵恩俭方)
养血润肠煎(王正公方)
习惯性便秘方(施汉章方)
平肝和胃汤(王鹏飞方)
扶脾益肾润肠方(张鹳一方)
四物汤合麻仁丸(吕奎杰方)
益气润肠汤(段富津方)
白术通便方(贾彩肖方)
调脾通结汤(蔡慎初方)
芦荟通便胶丸(张中贵方)
黄龙汤(颜正华方)
增液承气汤(薛伯寿方)
麻子仁丸(脾约丸)(李秀云方)
济川煎(姚奇蔚方)
当归润肠汤(邱德文方)
补中益气汤加减(陆维宏方)
茯苓甘草汤(金东明方)
加味二陈汤(丰荣胜方)
运脾汤加味(李文艳方)
第16章 直肠脱垂
固肠汤(蒋长远方)
提肛汤(王静安方)
提肛方(何炎燊方)
脱肛汤(李清太方)
补肺汤加味(陶祖宇方)
枳倍提肛合剂(黄洪坤方)
黄芪当归散(徐玉台方)
清利益气汤(张志勇方)
当归建中汤(李今庸方)
第17章 痔
治痔汤(丁甘仁方)
槐花散(罗天益方)
血栓外痔熏洗方(张路玉方)
复方五倍子合剂(叶天士方)
苦硝汤(袁志敏方)
洗痔汤(杜学盘方)
五倍子朴硝汤(王肯堂方)
蒲公茯苓汤(王宇杰方)
止血地黄汤(白天彤方)
top of page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