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中医方药丛书 全13册 2012-2018 高清
《实用中医方药丛书》全13册,由湖南科技出版社2012至2018年出版。《中医膏方全书》以科属疾病为纲,首先介绍具体病种概况,然后附以临床上行之有效的膏方。全书共分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妇产科疾病、儿科疾病、传染性疾病、眼耳鼻咽喉口腔科疾病、养生与美容7篇46章,收集膏方4000余首,每首膏方均按方名、药物组成,制法、使用方法、用量、适应证等内容编写。另附绪论对膏方的历史渊源、膏方的现代研究、膏方的功效特点、膏方的处方要点、膏方的制作、膏方的适用人裙、膏方的服用方法作了详尽介绍。《中医经方全书》以中医经方为“轴心”,以西医诸科异病为展示“平台”,以验案为“靶点”,彰显“医圣”经方的临床魅力和卓著疗效。每个经方分列“仲景原论”、“名医博论”、“组成方解”、“异病同治”等内容,并附“经方病症索引”,方便读者以病索方。单方是中华传统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在防病治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历代医家推崇和群众欢迎。因其组成简单,药性专业,针对性强,价格低廉,简便易行,往往在临床上能收到显著的疗效,有时其疗效甚至优于复方,正所谓“一味单方,气死名医”。《实用中医方药丛书》书目:实用中医方药丛书 中医本草疗法 珍藏本实用中医方药丛书 中医妙方全书 珍藏本实用中医方药丛书 中医专方全书 珍藏本实用中医方药丛书 中医偏方全书 珍藏本实用中医方药丛书 中医膏方全书 珍藏本实用中医方药丛书 中医补益全书 珍藏本实用中医方药丛书 中医单方全书 珍藏本实用中医方药丛书 中医秘方全书 珍藏本实用中医方药丛书 中医名方全书 珍藏本实用中医方药丛书 中医验方全书 珍藏本实用中医方药丛书 中医经方全书 珍藏本实用中医方药丛书 中医外治方全书 珍藏本实用中医方药丛书 中医现代奇效良方全书 珍藏本《实用中医方药丛书》出版说明:中医验方是指经过临床实践并反复使用后有疗效、流传于民间的固定方法或方剂,有多种称谓如经验方、效验方、秘方、偏方、土方、单方、专方、妙方等。其中名方是验方的精粹部分;秘方是验方中流传范围有限的私密部分;偏方是验方中流传范围更加有限的外围部分而土方是偏方中的地域色彩浓厚的部分;单方是验方中的单味药方;专方是针对专门病种或某类疾病的治疗方剂。般而言,中医验方具有以下特点:1.简、便、廉、验、巧。“简”指组成药味少,一般不超过4味使用方法简单,易于普及;“便”指易找易买,取材方便,某些药味不见得载于本草书籍,或为地方草药,或为民族药物,或为鲜药,或为食物;“廉”指经济实惠,价廉物美;“验”为意想不到的疗效,千锤百炼,久负盛名;“巧”指立意奇巧,组方精巧,用法巧妙。2.非正规系统处方。对病治疗,或对证治疗,或对症治疗,不定辨病辨证辨症,不一定讲究原则,不一定遵循用量用法规范,对常见疾病及疑难疾病应用广泛。中医验方流传于民间,多为亲自体验或口耳相传,甚则成为一地风俗,某些中医验方无从查考,但处方及使用方法固定,加减应用亦有规律可循。3.一般无不良反应。中医验方亦有适应证及禁忌证,正确使用验方一般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对于某些仍使用或超量使用有毒中草药的验方,临床使用时切忌对号入座或以病试方,即使经过医生勘定的验方亦不可长期使用,当心验方中毒,或引起其他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使用必须注意参照辨病、辨证、辨症原则,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疾病的多样性,因人、因病、因时、因地制宜,考证验方药物的功效及不良反应,考究所用验方与所治疾病的医学逻辑关系,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使用在现代医学如此发达的今天,中医验方仍然有其存在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验方可应用于防病治病实践,解决临床问题。山西大多地区坐月子的民间传统是:3日之内不下床,1个月以内不出房门,饮食要有节制,尤其不能太饱,以免损伤脾胃。在农村,大多产妇吃小米粥鸡蛋、挂面、面条,大米及其他食物很少食用;一般都要吃催奶食品如白水煮猪蹄、猪尾巴、鲫鱼汤等。产妇的食物要清淡,少食盐,忌食生、冷食物。坐月子期间,产妇要多加衣服,前额要用帕子遮住,避免受风。如月风药用于预防和治疗产后子宫复旧不全、产后恶露不绝、产后宫缩痛、产后头痛身痛、产后关节痛、产褥热、产后褥汗等。坐月子是女人一生中改善体质最好的时机。有些女人体质弱、面色萎黄,而在生完孩子后身体突然会好起来。这是由于坐月子期间调养得当的缘故。中国人讲究坐月子并不是迷信,而是我们老祖宗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中医学认为,刚分娩的产妇身体虛寒、肌肤毛孔疏松,宜用温阳补气之物进行调养,避免风寒(特别是不能让风或风扇直吹),以免引发各种疾病,或者产后1个月宜用月风药洗澡1~2次,如用艾草、生姜皮、钻骨风、鸡血藤煲水洗澡,或用某种树叶(如龙眼树叶、枫树叶、拔子树叶等)或树根熬水洗澡。2.验方可为传统医药学提供基础,有些验方可发展为名方甚至引发理论革新。如四妙勇安汤首载于清鲍相璈《验方新编》,临床用于治疗急性感染造成的一些外科病如动脉栓塞性坏疽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静脉炎、下肢溃疡、坐骨神经痛、红斑性肢痛症、下肢深静脉栓塞、急性乳腺炎、带状疱疹等有良效。这组药物固定结构初无方名,《中医杂志》于1956年8月号命名为“四妙勇安汤”,并提示急性感染性外科病的病机离不开火、热、毒、瘀。其方由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组成。功效为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用于因火毒内蕴或寒湿化热,血行不畅,气血凝滞,瘀阻经脉所致脱疽(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尤适用脱疽溃烂,热毒正盛而阴血耗伤者。症见患处黯红,微热微肿,痛甚,烦热口渴,或则溃烂,脓水淋漓,舌红脉数等。方名“四妙”者,言本方药仅4味,功效绝妙,且量大力专,服药之后,勇猛迅速,使邪祛病除,身体健康,平安无虞,故称“四妙勇安汤”。以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顾亚夫为首的课题组,积20余年临床与实验研究研制成的防治血栓闭塞性血管病包括心、脑、四肢急、慢性血栓性疾病和血液循环障碍相关的各种疾病的中药复方注射剂“脉络宁注射液”,即由四妙勇安汤去当归、甘草,加牛膝、石斛化裁而来,有清热养阴、活血化瘀之功效,具有改善凝血机制、血液流变性,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清除自由基,提高组织和器官抗缺血缺氧能力及改善微循环的功能,提高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改善血液黏滞性和高凝状态,防止血小板聚集,对动脉内皮具有保护作用,能够增加红细胞和血小板的电泳率,有解除血管痉挛和抗凝血、溶血栓等作用,适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脑血栓形成及其后遗症、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多发性大动脉炎、四肢急性动脉栓塞症、糖尿病坏疽、静脉血栓形成及血栓性静脉炎等。3.验方可开发成“现代制剂”并加以推广应用,扩大地方草药或民族药物)的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经常造成蛇伤的毒蛇主要是眼镜蛇科的眼镜蛇、眼镜玊蛇、银环蛇、金环蛇;海蛇科的海蛇;蝰蛇科的蝰蛇及蝮蛇科的蝮蛇、尖吻蝮(五步蛇)、竹叶青、烙铁头(龟壳花蛇)等。蛇毒中主要有毒成分有神经毒、心脏毒、细胞毒、血液循环毒、促凝血成分及抗凝血成分蛋白质、多肽类和多种酶,由毒蛇的毒腺所分泌,呈半透明黏稠状液体,微酸性。当毒蛇咬人后,由毒腺分泌的蛇毒,经排毒导管、毒牙及伤口,沿淋巴及血液循环扩散至全身,引起一系列中毒症状。如以重楼为主要药物的季德胜蛇药片(即南通蛇药片)为主治蝮蛇及血液循环毒类蛇咬伤的验方。第1次20片,将药片捣碎,用米酒50毫升(不能喝酒者,酒量可酌减)加开水调服;以后每次服10片,每6小时1次,至全身中毒症状消失、患肢肿胀消退时停服。季德胜(1899~1982)老先生作为我国近代传世名医,他所研制的季德胜蛇药片为江苏省重点保护的著名商标,远销东南亚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获国家银质奖。1958年,季德胜参加全国医药卫生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周恩来总理勉励他:“你是有功劳的人民不会忘记你。”会议期间,他被中国医学科学院聘请为特约研究员。数十年来季老先生所拥有的具有独特杀菌消毒、止痛止痒的配方以及成熟的制作工艺深深地激励着下一代。4.验方可为现代医药学提供素材,基于验方研制出新药。如葛洪的生绞青蒿汁治疟疾在民间有小范围使用,葛洪之后的1000多年来,有很多人死于疟疾,可见他的方法并没有被推广,几千年来懂得用此法治疟疾者少有几人。在东晋(公元300余年)《肘后方》中已载青蒿治疗疟疾的克疟良方,竟然尘封1600多年才被重新挖掘,国际同类抗疟药中疗效最好、作用最快的药物青蒿素出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而且是我国唯一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WHO)基本用药目录的药物。20世纪60年代,越南战场上疟疾造成的自然减员远远超过战斗减员,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国悄悄展开了全国研制高效抗疟药的科研大协作。我国科研工作者经过调查民间秘方1万多个,广筛中草药5000多种、化合物4万多个,从中草药中提取并研制成青蒿素,其抗疟性和抗药性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抗疟药。20世纪70年代,这个研究成果一经披露,即被哈佛大学等国外权威部门誉为“20世纪后半叶最伟大的发明”,并被作为经典案例写入哈佛大学教科书。目前,青蒿素复方制剂已发展到第四代、第五代,其新药 ARTEKIN已可以清除患者体内95%~100%的疟原虫。全球每年有4亿人次感染疟疾,其中3亿集中在最为贫穷落后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WHO近日表示,WHO已认定复方青蒿素成药为目前最安全有效的抗疟药,并已在全球51个国家将其推荐为抗疟指定用药。WHO呼吁青蒿素主产国(中国)増加产能,以缓解供应危机。在不断提高青蒿素治疗疟疾疗效的基础上,专家们还开始探索用其治疗艾滋病、恶性肿瘤、黑热病、红斑狼疮以及戒毒等作用5.验方可为传统医药学及现代医药学的发展提供若干思路。我国中药材资源的种类繁多,产量丰富,古今积累的中医验方(包括民族药验方)数以万计。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些宝贵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医药学发展的物质基础。为适应当今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的发展,在药材及成方制剂的开发利用方面,应避免盲目性和低水平重复造成的人力、财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尽快实现传统认识与国际要求的双接轨。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属下的四川省中药筛选评价中心拟从处方的特色及合理性考察、成分考察、安全性评价、药效学评价、临床评价、市场前景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按国家对新药研究和审评、报批的有关要求,提出建议,帮助完善。对接受筛选评价委托的处方及所有技术资料实行严格保密制度,确保企业及个人知识产权不受侵害,减少投资风险。为筛选出有良好开发利用前景、科技附加值高,能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中药新品种奠定坚实的基础。该中心已建成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分析测试手段,对中药验方(包括民族药验方)处方组成的合理性、安全性、有效性、主要药效成分及特征性成分等进行考察、分析、评价、筛选,对其开发利用价值和应用前景作出综合评价的在全国具有权威性的研究中心。其发展目标为筛选出上百个具有开发前景的中药民族药及世界传统医药验方,其中包括10个左右有进入国际市场前景的验方及由有效部位、有效成分组成的1~2类新药。这种以建立三级验方数据库为基础的中药新药筛选开发新模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和示范性作用。医学实践证明,中医学确实有着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并且其中些内容已为现代医学所借鉴应用。当然,我们也应注意到中医验方的不足与局限性。以为当今一切疾病的治疗方法古已有之,或者什么中医验方都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所有的新发现、新手段、尖端治疗技术之类都可以从中医验方中找到端睨,当验方不得其效时丝毫不怀疑验方本身的正确性,从而不肯接受现代医学规范的治疗方法是愚昧的。中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主体,其中秘方、验方、单方和偏方无疑是传统医药中的瑰宝,以简、便、廉、效著称于世,造福于民,堪称神奇妙法,或曰奇效良方,在防病治病中展示出独特的优势,因其作用机制的多方位、多环节和药物之间的相辅相成、攻补不悖的特点,很值得系统整理和推广应用。秘方本是不公开,不让人知道的经验良方,为何又公之于众?这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更是岐黄之术的最大特点。医为仁术,以济世为己任。历代医家,包括民间医生和术士,把祖传、师传秘方写入书中,或口头传授,真是功德无量。正如《审视瑶函·陆彬序》所说“珍之独,曷若宝之众;私而家,曷若公而国。”明代名医徐升泰也说手拯之及无几,曷若辑书寿世,施济大且远也。”为了使这些宝贵遗产,在当今社会发挥最大、最好的济世活人作用,并流传后世,我们博览群书,广取博采,历时数載,将数以千计的秘方妙法荟萃巧编成书本书以病为纲,以方为目,收录中医常见病症以及呼吸科、心血管科、消化科、泌尿科、血液科、内分泌科、神经精神科、凤湿科、普通外科、疮疡科、肛肠科、皮肤科、骨伤科、妇科、产科、男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肿瘤科、传染科的500多种常见病症,优选秘方10000多首。每种病症按临床特点、秘方优选两项进行编排。其中临床特点,主要是普及临床知识,为临床应用提供理法依据。由于儿科疾病特多,凡成人能患的疾病,几乎儿科都有,还有不少疾病未成先夭,独见于儿科,为了避免重复,故按系统和专科疾病分节,其病理特点从略。秘方优选分立内服、外治、食疗3项,三纲鼎立,类聚其方,特别是突出食疗在防治疾病中的地位,使其内容更加丰富,这是本书的一大特点。每种病症的选方,少则10余个,多则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可以从发病的不同原因、不同过程和临床表现合理选用,以提髙疗效,缩短病程。这样既能控制或减轾症状,又能调节人体功能,充分体现中医药独有的特色和博大精深的内涵。本书所选的秘方,其剂型亦较完备。如内服选方中,汤剂、散剂丸剂等应有尽有;外用选方中,膏剂、贴剂、敷剂、丹剂、涂搽剂熏洗剂、嘀鼻剂以及针法、灸法、注射法等诸法齐备。食疗选方药膳、药茶、药粥、药酒等剂型,既能治病,又快朵颐。根据病性和病位的不同,又选择耳、手、足心、脐、背、膻中、直肠等不同部位的给药途径,以求疗效之神速。本书在编撰过程中,参考了100多种收载秘方的古今书籍。可谓书在手,万法任选;随时翻阅,妙用无穷。本书是各级医院医疗科研、临床教学的益友,亦是乡村医生应诊的良师,更是广大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法宝。同时,本书又是一部集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于一体的推介秘方的大型科普读物,具有很大的参阅和收藏价值。中国古代医著浩瀚,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被誉为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所谓经典,是指在某门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中起到奠基或划时代作用而做出巨大贡献的著作。《博物志》云:“圣人制作曰经。”儒家把诗、书、易、乐、礼、孝、论语等列为经典,当今把《资本论》《自然辩证法》等称为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皆为此理。公元2世纪,中国诞生了一位医学巨人,即张机,字仲景(15219),被后世尊为“医圣”。因而现代学者称其为中医临床学的奠基人、辨证论治的大师、方剂学的鼻祖。中医临床医学,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标志,它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致力于研究的名医层出不穷。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潜心研究者,亦不论是国内或是国外的执著探索者,历经千载,度过数代,仲景学说日益发展,誉满中外。自《伤寒杂病论》问世至今,古今中外研究仲景学说论著的总数为3130种,研究论文达数千篇之多。可以说在中医学术领域中,是其他任何学科无法比拟的。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论述了他写作《伤寒杂病论》的缘由,因为疫疾曾使张仲景宗族的200余口人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死去2/3,以救贫贱之厄为己任的张仲景,“感往昔之伦丧,伤横夭之莫救”,勇敢地面对严峻的现实,发愤钻研,“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写成《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临床医学体系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后世的中医临床各科,均视《伤寒杂病论》为圭臬,从中获得启迪,这是《内经》之后中国医学的又一座高峰。《伤寒杂病论》一直被誉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历代医家为此而发的由衷赞叹,纸墨难以承载,仲景之书“乃医中四书,不有《伤寒》,则众方无出;不有仲景,则生命堪虞。是其书可为万世宝典,而其人不愧医圣之才,安可因年代关系而损益其价值”。直至今日其仍是中医学子的必读经典经方系指《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之方剂。异病同治是中医学高层次的治疗原则,其中之“病”字,原意本指中医之病。但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此“病”之义,亦随之引申而广泛系指西医之病。是书所论之异病,乃基于此等之识。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和精髓,西医之异病,中医所以能同治,是因其病在发生、发展变化的某一阶段,表现出中医认知理论中的同一之“证”。因而,所谓“异病同治”就其本质而言,乃是“异病同证同治”。而“证”之病本与施治之“方”,如影相随,即中医“有是证则用是方”之论。所以在中医临床诊疗之中,古今医家学者常言简意赅,以“汤(方)”名证”,如桂枝汤证、理中汤证、大承气汤证、小柴胡汤证等,业已成俗。凡人难以无病,病必延医服药。夫药不轻服者,恐其方之不验也。若有灵验之方,遇相合之证,当传之以济世。中医方书,琳琅满目,浩瀚无垠。以辨证论治为特点的中医学,最终体现在方剂应用的疗效上,能治好病这才是硬道理。医案,案者,按也,有据可查也。它是宝贵的名医经验库,是临证治疗最真实的记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由于医案均为临床事实,故在某种意义上说,医案比医学教科书的价值更大。然而,中医经方的验案,多散见于古今医籍、现代期刊杂志,很不集中,难免使人有得“蜀”失“陇”之感。正是有鉴于此,笔者求精求验,采摘近几年来各名家应用最具代表性之仲景经方94首,异病同治,探骊得珠之案,拾零整合,条贯成文,集为《中医经方全书(珍藏本)》一书。为阅读方便,按方名首字笔画数排序。是书以每一经方为“知识单元”。每“单元”分列“仲景原论”、名医博论”、“组成方解”、“异病同治”4项。异病同治验粲,此项着墨颇多。以西医病名编排,病症涵盖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儿科、皮肤科、骨伤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等,既体现了“异病”之广,又汇集了各名家运用“经方”临床“同治”经验之长。每验案后附以“辨析”,辨解分析,参与已见,从中揭示其辨治获效的奥妙和关键之处,使读者从中受到启迪,领悟精髓,集思广益,开拓新的辨治思路。本书所引仲景原文,皆以明·赵开美复刻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为蓝本。
top of page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