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血瘀证学 第2版 全1巨册 2013高清
《实用血瘀证学 第2版》PDF电子书全1巨册,由人卫出版社2013年出版。
《实用血瘀证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增加了活血化瘀经方研究、血瘀证各类兼证、血瘀证诊断研究概况、2010年血瘀证及活血化瘀诊疗共识、血瘀证诊断标准存在的问题及修订展望、血流剪应力生物效应研究、气体信号分子研究等新理论、新方法,增补了一些活血化瘀药物和方剂的*研究结果。下篇针对活血化瘀治法在临床中的使用,更新、增补或删改了相关内容,着力加强了近年有关疾病的重大研究进展,对某一系统疾患均在开始部分进行了总体归纳,便于读者总体把握,显著突出了其在优势学科、优势病种中的应用,较为充分地反映了活血化瘀治法的实用性。
《实用血瘀证学》出版说明:我国传统活血化瘀疗法及有关方药的理论、适应证,其针对血瘀证的辨证诊断标准,以及常用的复方和药物及其机理的研究,是一项至为系统而庞杂的研究工程。我们毕其一生也只是做了一些力所可及的部分工作。中国中医药传统科学文化广博精深的积淀,以及面对当今国际医学进步和多元语境,需要我们提高中西两种医学科学文化沟通和汇聚的自觉性,才有可能做出具有中国传统医学元素的成就。发展中医药学和中西医结合应是现代医学进步的、且做出有益于百姓成果的重要源泉部分。1958年,适逢全国兴起科学技术大协作浪潮,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指派赵锡武、郭士魁和我等6名医生投人到阜外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现国家心脏中心)协作研究高血压病及冠心病的中医药临床,历时多年。我们几位年轻一些的医生还直接参加病房和门诊等具体工作。我当年才刚刚27岁,做住院医师,24小时病房负责制,除临床实践外,还负责承担两单位之间的协作沟通工作,常有机会接触到吴英恺、黄宛、方圻等知名教授,讨论工作安排。黄宛教授当时刚刚39岁。郭士魁医生当年才13岁,他热爱专业,责任心强,为人诚挚友好,我和他一起感到亲如家人,两个单位互相协作的关系很好。我们在接触大量冠心病心绞痛病人中,注意到应用活血化瘀方药确有助于缓解疼痛,减少硝酸酯类药物的用量,有病人每周舌下含用约百片,经连续使用血府逐瘀汤类方药加减治疗后,可减少其消耗量约3/4;联想到传统理论“气血流通,百病自已”、“通则不痛”的认识,与现代改善心肌供血思路之间具有极好的可诵约性,也是中西医结合的极为容易沟通的切人点。我们于1961年发表了这方面治疗经验的相关论文,指出活血化瘀疗法的经典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以后又陆续积累案例,多经重复和验证;并从经典文献中探讨历代该治法的嬗变发展规律,丰富治疗方法。阜外医院医生及中国医学科学院专家们也很有兴趣,我应吴英恺院士的建议,在阜外医院做过数次相关专题讲座。这对我影响很大,奠定和稳定了毕生不可动摇的活血化瘀临床研究方向。科学研究选题必须适合当代社会需求和传统医学科学自身的优势,这是我们专业科研工作成功的目标和意义所在,不可苟且。1971一1972年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北京地区成立了防治冠心病协作组,加强对该病的防治研究,以阜外医院吴英恺院士为组长,他很有魄力,对中西医结合毫无抵触情绪;西苑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为副组长单位。北京地区包括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友涫医院、北京同仁医院等十多家医院参加协作,阵容强大。经过反复集体讨论与修订,最后选定以活血化瘀复方冠心]]号为主要研究目标,此复方具活血化瘀、理气定痛作用。经十多家医院多中心合作观察,证明对630例病人治疗的有效率达80%以上,显效率33%,我是该研究结果论文的主要执笔者之一。同时还进行了基础研究包括药理、病理、生化、血液流变性等,专家还协作观察到该复方临床具有提高纤溶活性水平、降低第13因了活性等作用,在改善心肌缺血和血液流变性异常方面,分别做出很好的成绩,对血瘀证实质的阐明做出了“文革”后医学研究的新贡献。此项集体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其治疗思路得到社会认同,为全社会提供防治冠心病的活血化瘀思路与方向,辐射全国,形成所谓心血管病治疗的“活血化瘀现象”。第一本活血化瘀专著由我与张之南、梁子钧、徐理纳教授合作主编出版。这蚱工作震撼了中医界,使我们对中医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理论的认识,进一步得到氵先礼,也使得活血化瘀理论研究、活血化瘀药物机理研究及开发研究,从此得以蓬勃发展。《实用血瘀证学》目录:上篇第一章 血瘀证概论第二章 血瘀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第一节 血瘀证的病因第二节 血瘀证的发病机制第三节 活血化瘀经方研究第三章 血瘀证的辨证第一节 血瘀证的主要脉证第二节 血瘀证体征的量化第三节 血瘀证的辨证方法第四节 血瘀证的现代分类第五节 血瘀证的各类兼证第四章 血瘀证诊断标准及定量诊断第一节 血瘀证诊断研究概况第二节 血瘀证综合诊断标准第三节 血瘀证定量(记分)诊断标准第四节 血瘀证及其类型诊断新标准第五节 血瘀证诊断标准存在的问题及修订研究思路第五章 血瘀证治则和治法第一节 血瘀证治则的基本要点第二节 常见血瘀证的治疗方法第三节 血瘀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第六章 血瘀证的基础研究第一节 血液流变学研究第二节 血小板功能研究第三节 血管活性因子研究第四节 炎症与结缔组织代谢研究第五节 微循环研究第六节 凝血功能研究第七节 血流动力学研究第八节 组织氧利用研究第九节 血流剪应力生物效应的研究第十节 气体信号分子的研究第七章 血瘀证动物模型的研究第一节 血瘀证动物模型的研究概况第二节 基于中医病因的血瘀证动物模型第三节 模拟血瘀证客观病理改变的动物模型第八章 活血化瘀药理研究第一节 概论第二节 活血化瘀药物研究丹参鸡血藤当归川芎蒲黄红花刘寄奴五灵脂郁金三七姜黄泽兰苏木益母草延胡索牛膝乳香没药蛴螬鬼箭羽王不留行水蛭虻虫三棱莪术血竭桃仁?虫干漆紫葳赤芍牡丹皮第三节 活血化瘀复方研究一、补阳还五汤二、血府逐瘀汤三、失笑散四、桃红四物汤五、桃核承气汤(桃仁承气汤)六、温经汤(大温经汤)七、通窍活血汤八、少腹逐瘀汤九、膈下逐瘀汤第九章 血瘀证的非药物(针灸)疗法第一节 针灸对机体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第二节 针灸对机体微循环的影响第三节 针灸对机体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第四节 针灸对血瘀证影响的实验研究下篇第一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第一节 缺血性脑血管病第二节 出血性脑血管病第三节 癫痫第四节 震颤麻痹第五节 面神经炎第六节 精神分裂症第七节 睡眠障碍第八节 偏头痛第九节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第十节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第十一节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第十二节 老年性痴呆第二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第一节 冠心病心绞痛第二节 心肌梗死第三节 高血压病第四节 充血性心力衰竭第五节 风湿性心瓣膜病第六节 心律失常第七节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第八节 心肌病第三章 周围血管病第一节 血栓性静脉炎第二节 多发性大动脉炎第三节 红斑性肢痛症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第一节 慢性胃炎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第三节 上消化道出血第四节 胃肠道功能紊乱第五节 病毒性肝炎第六节 肝硬化第七节 慢性胰腺炎第八节 溃疡性结肠炎第五章 呼吸系统疾病第一节 慢性阻塞性肺病第二节 肺间质纤维化第三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第四节 支气管扩张症第五节 肺脓肿第六章 泌尿系统疾病第一节 慢性肾小球肾炎第二节 肾病综合征第三节 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症第四节 糖尿病肾病第五节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第六节 慢性肾衰竭第七节 慢性前列腺炎第八节 前列腺增生症第九节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第七章 血液系统疾病第一节 骨髓增殖性疾病第二节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第三节 高黏滞血症第八章 结缔组织病和风湿性疾病第一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第二节 硬皮病第三节 强直性脊柱炎第四节 类风湿关节炎第九章 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第一节 糖尿病第二节 血脂异常第三节 代谢综合征第十章 肿瘤第一节 良性肿瘤第二节 肺癌第三节 乳腺癌第四节 食管癌第五节 癌性疼痛第十一章 外科系统疾病第一节 甲状腺肿瘤第二节 乳腺增生及肿瘤第三节 阑尾炎第四节 急性胰腺炎第五节 肠梗阻第十二章 皮肤科疾病第一节 黄褐斑第二节 结节性红斑第三节 银屑病第四节 蛇串疮
top of page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