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共28册 2008
《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PDF电子书共28册,由北大出版社2005至2009年出版。
《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书目: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文”的再认章太炎文论初探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中国古代叙事观念与意识形态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中国古代抒情理论的文化阐释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中国古代文体论思辨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中国喜剧观念的现代生成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中国文学理论现代形态的生成系列中国现代文学的心理学研究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价值观的演变_11720260.pdf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建构文学理论教材与教学的历史沿革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从史实性到虚构性中国叙事诗学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华夏原始文化与三元文学观念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卢那察尔斯基文艺理论批评的现代阐释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在文本与历史之间中国古代诗学意义生成模式探微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大众媒介与文化变迁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的散点透视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当代中国的文化批评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当代西方文论中的文学述行理论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意识形态视域中的现代话语转型与文学观念嬗变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整合与颠覆大众文化的辩证法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明中后期文学思想研究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民间生活的审美言说汪曾祺小说文体论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王蒙小说文体研究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经典再生产金圣叹小说评点的文化透视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自律与他律中国现当代文学论争中的一些理论问题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艺术家个性心理和发展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视觉文化的转向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学在当代文学批评的话语体系中,“艺术性”、“艺术价值”、“艺术标准”等术语是用来进行文学评论的常用语,比如我们可以说余华的小说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红楼梦》、《巴黎圣母院》、《笑面人》、《斯巴达克斯》是思想性、“艺术性”、故事性兼具的文学作品,“艺术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等。当代英语朗曼辞典literature的四种释义中,其中第四种为:written works which are of artistic value,意为具有艺术价值的书写作品, 据此我们可以将 “文学性”——literariness和literaturality 理解为“文学作品之艺术性”,我国当代的文艺学主治文学,但兼及或合论文学和艺术,艺术学主治艺术,但实际上也是兼及或合论艺术和文学,艺术和文学的这种欲分还合的胶着状态,不时引起误解、误读和学科领域的“边界冲突”,因此,我们有必要就艺术与文学的内在关系以及艺术与文学的学科地位等问题进行考察和辩识。《辞源》对“艺术”词条的注释:泛指各种技术技能。后汉书二六伏湛传附伏无忌:“永和二年,诏无忌与仪郎黄景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注:“艺谓书、数、射、御。术谓医、方、卜、筮。”晋书艺术传序:“祥观众术,抑惟小道,弃之如或可惜,存之又恐不经。……今录其推步尤精、伎能可纪者,以为艺术传”。西方传统语境中Art一词来源于拉丁语“ars”,指广义的技能、本领。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一书中解释说,古拉丁语中的ars,类似于希腊语中的“技艺”(Techne),它指的是诸如木工、铁工、外科手术之类技艺或专门形式的技能。在希腊人和罗马人那里,没有和技艺不同而我们称之为艺术的那种概念。我们今天称之为艺术的东西,他们认为不过是一组技艺而已,例如作诗的技艺。[1]现代意义上的“艺术”——美的艺术概念,是由法国美学家夏尔·巴托于1747年出版的著作《简化成一个单一原则的美的艺术》所确立起来的,该著将美的艺术确立为以模仿自然美为原则,以愉快为目的的艺术,以“音乐、诗歌、绘画、雕塑和舞蹈”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系统,“美的艺术”摆脱了技艺和科学,而净化为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概念。[2]从艺术发生学角度来看,文学与艺术同时发生并相互浑融,互为发明。原始语言(口语)表情达意可以看成是诗,也可以看成是音乐,巫术活动中,诗、乐、舞浑融为一,孔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书”属于古代文学范畴,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按刑昺《论语注疏》,这个文学即文章、博学,其中文章相当于今天的文学,博学意义接近于今天所说的学术。[3]“书”指书写、识字、文字,记事之学,属于博学范畴,所以“书”属于孔门四科中的“文学”科,如果按照章太炎的说法,“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凡文理、文字、文辞皆称文。言其采色发扬,谓其彣(wen),以作乐有阕,施之笔札,谓之章(彰)。那么,孔门六艺中的“书”也应属于中国古代的大文学范畴。[4]清代末年刘熙载在《艺概》一书中,用“艺”将诗、词、曲、赋、散文、书法等绾合在一起,也是艺术与文学不分家。亚里士多德的《诗论》实际上也是一种广义的艺术论专著,因为名为《诗论》,实际上所论对象涉及史诗、悲剧、喜剧、音乐,西方自公元4中世纪起,有所谓七艺——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至中世纪,在七艺的基础上,又增加毛纺、军事装备、航海、农艺、狩猎、医术、戏剧七艺变成了十四艺,将“戏剧”与其他手工技法并称为“艺”,可见中西方古代话语情境中,皆有将“文学”看作是一种语言文字的技艺、技巧的价值取向。从鲁迅与章太炎关于“文学”内涵的争论中,我们又可以看出文学与艺术的一种内在关联性,章太炎的大文学观,在鲁迅、周作人看来,太过宽泛,他们认为就纯文学而言,只有小说和诗歌才是真正的文学,章太炎认为一切文章以及以发思想为要者的学说都是可以激发情感的文学作品,而周氏兄弟认为文学和其它艺术门类一样,关键要能发挥“移情”功能,“然世之现为文辞者,实不外学与文二事,学以益智,文以移情,能移人情,文责以尽,他有所益,客而已,而说部者,文之属也。”并且,鲁迅循西学现代文化分化的常则,将文学归为美术(也即现在的艺术)之一部,《摩罗诗力说》(1908):由纯文学上言之,则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文章为美术之一,质当亦然,与个人及邦国之存,实无系属,实利离尽,究理弗存。[5]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一文中又指出:“美术为词,中国古所不道,此之所用,译自英之爱忒(Art of fine art)”,“美术云者,即用思理以美化天物之谓。苟合于此,则无间外状若何,咸得谓之美术,如雕塑、绘画、文章、建筑、音乐皆是也。” [6]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东西方人文传统中,都有以艺术囊括文学的价值取向,不过我们应注意,中国古代以“艺”统“文”,主要是从文章的法式这个角度来加以判断的,文学是一种语言技艺也即语言的修辞,所谓“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左转·襄公二十年》),西方人大约在黑格尔之前,也是从技艺技巧角度来以“艺”统“文”的,至黑格尔将“艺术,哲学和宗教”划归为人类的绝对心灵领域,与身体需要、生活需要、家庭生活等截然分开,文学因其“感性显现理念”的本质特征实与其它艺术如音乐、绘画、雕塑无有差别,当然也应归属于人类文化价值系统中的艺术文化领域(层级),迄今有关“文化”的概念定义中,多提及“艺术”而不提或很少提及文学,实际上也是黑格尔的文化价值体系设定的现代翻版。1871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文化的起源》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文化或者文明,从其广泛的民族志意义上言,它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在泰勒这个文化体系里,艺术实包含文学在内,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架构中,“文学、艺术”并列于由各种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之中。1982年在墨西哥城举行的第二届世界文化政策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将“文化”定义为:文化在今天应被视为一个社会和社会集团的精神和物质,知识和情感的所有与众不同显著特色的集合总体,除了艺术和文学,它还包括生活方式、人权、价值系统、传统以及信仰。[7]在这个“文化”定义中,“艺术”位于“文学”之前,我们发现,在上述“文化”定义中,或以“艺”统“文”,或“艺”、“文”并举,但未有以“文”统“艺”的理论设定,其根本原因有二:其一,文学作品有其一套语言修辞的法式,即使用口语交流,讲究演说的技巧与本能演说,其文本也不一样。言而无文,行之不远,这个“言”不仅指书面语言,也指口语,演说辞就是一种技巧化的口语文本,其上乘者同样成为文学作品,如林肯总统的葛地斯堡就职演说辞等。……
top of page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