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新史学集刊 全8册 2013

¥16.00Price
新史学集刊 全8册 2013
Quantity
  • 新史学集刊 全8册 2013

    《新史学》集刊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办,创刊于2007年4月。本刊采取轮流主编制,着眼于从方法论角度把握史学发展的前沿,努力探索史学创新的道路。目前已出版8卷,在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现已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认定为cssci来源集刊。

     
    2002年,为纪念梁启超先生的《新史学》发表100周年而召开的以“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新史学——纪念梁启超《新史学》发表一百周年”为主题的新史学会议的成果之一,《新史学》集刊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办,创刊于2007年4月。本刊采取轮流主编制,着眼于从方法论角度把握史学发展的前沿,努力探索史学创新的道路。多年来,在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现已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认定为cssci来源集刊。
     
    历史和记忆,既相关又根本不同,在没有接受“认识论的转向”洗礼之前,历史学者不可能摇身一变而为记忆研究者。于考据、义理和辞章之外,正如利科所警示的,历史学者最需要的是直面当下的发问,套用佛经起首的一句话:如是我闻。
     
     
    主编首尾生态史与救荒史两综述气象宏阔,针砭犀利,个别结论略觉不明。近代满洲形成一文多维视角交错,令人脑洞大开。摩尔从世界体系说谈生态与资本主义兴起、侯深从荒野改造谈美国城市建设和自然观念变迁两文富有启示。常熟水利、晋北山林、西湖景观三文史料丰富而稍显平淡。
     
     
    新史学算是一本被忽略的好書。摩爾的文章顯示了極佳的理論功底。封建主義的生態危機-歐洲擴張-世界生態的變化,這條線索並不特別驚艷,但反方向的思索就難能可貴了。惜其對封建主義的認識還停留在西方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水平,實在不該,二手史料的運用未必不是一種功力。深尾葉子、安步富的書並未如我所料的運用空間理論,不過解釋亦有說服力。邱文還是一如既往的扎實。汪利平的文章啟發甚大,有一定的景觀生態學意識。后二文亦可。
     
    新史学的导论洋洋洒洒真能写……喜欢现代世界体系、杭州景观建设、救灾事业中的国家与社会。
     
     
     
    《新史学集刊》书目:
     
    新史学 第1卷 感觉·图像·叙事
     
    新史学 第2卷 概念·文本·方法
     
    新史学 第3卷 文化史研究的再出发
     
    新史学 第4卷 再生产的近代知识
     
    新史学 第5卷 清史研究的新境
     
    新史学 第6卷 历史的生态学解释 世界与中国
     
    新史学 第7卷 20世纪中国革命的再阐释
     
    新史学 第8卷 历史与记忆
     
     
     
    新史学:20世纪前后中国人心中的世界史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和全球范围内殖民体系的扩张,使得人们不得不以更大的精力来关注人类社会的过往。中国史家为救亡图存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所激发,在以新视角观察外部世界的同时,更加自觉地从文明碰撞和世界整体的角度来观察中国与世界,从而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近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观。梁启超对“西欧中心论”、正统论的批判以及对进化论的改造,深化了对世界历史规律的认识。梁启超试图构建起恰当反映中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地位和作用的世界历史体系,并陆续展开了对世界历史发展动力问题的深层次探讨,进而构成了反映新史学丰富发展内涵的另一重要维度。
    一、对中西历史哲学思想的批判
    (一)批判西欧中心论史观
    早在19世纪末,梁启超便开始从事“新史学”的草创与研究工作。1899年梁启超指出:“日本人所谓世界史者、万国史者,实皆西洋史耳。泰西人自尊自大,常觉世界为彼等所专有者然。故往往叙述阿利安西渡之一种族与兴废存亡之事,而谬冠以‘世界’之名甚至欧洲中部人所著世界史,或并俄国、美国而不载。他更无论矣。”[1]批评了西方史家和日本史家所谓世界史的实质乃是“西欧中心论”。梁启超在1901年9月的《清议报》上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指出:“今世之著世界史者,必以泰西各国为中心点。虽日本俄罗斯史家(凡著世界史者,日本俄罗斯皆摒而不录)亦无异议焉。盖以过去、现在之间,能推衍文明之力,以左右世界者,实惟泰西民族而他族莫能与争也。……而自今以往,实为泰西文明与泰东文明(即中国之文明)相会合之时代,而今日乃其初交点也。故中国文明未必不可以左右世界,即中国史在世界史中当占一强有力之位置也。此乃将来所必至而非过去所已经。故今日中国史范围不得不在世界史以外。”[2]对于梁启超此段话之分析学界有不同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这是“欧洲中心论”思想在梁启超的历史观念中已然占据了支配地位,[3]有的学者则认为是对“西欧中心论”的不满。[4]笔者认为对于这段话应该作完整的分析:首先,梁启超批评了当时西方史家撰写的世界史著作中的“欧洲中心论”思想,因而不能据此认定“欧洲中心论”思想在梁启超的世界历史观念中“占据了支配地位”。从历史编纂的角度看,此前世界历史的编纂者以西方人居多,“西欧中心论”占据主导地位,中国没有被纳入到这一史观的视野之中。梁启超对此加以批驳,恰恰表明了梁启超反对“西欧中心论”的思想。其次,梁启超世界历史的主要内容乃是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交流和交汇。在梁启超看来,人类历史已经经历了小亚细亚文明与埃及文明的冲突、交流和交汇,直接表现为泰西文明勃兴、扩张。这乃是世界历史进程的一大发展阶段,在这段世界历史中是以泰西文明即欧洲文明为中心的。承认这一点与“西欧中心论”思想具有完全不同的本质。其时,中国正在经历“中国之中国”的“自发达自争竞自团结之时代”和“亚洲之中国”的“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竞争最烈之时代”。以今天的眼光看,“亚洲之中国”,尽管也属于世界历史的范畴,但在整个世界历史舞台上不是主角和主流,而其配角和支流的地位也是显而易见的。梁启超在这里并没有表示出任何“不满”情绪色彩,而是异常冷静的客观分析。再次,梁启超认为他所处时代正是泰西文明与泰东文明相会合时代之初始,即欧洲文明与中国文明冲突、交流、交汇的时代,这是20世纪世界历史的主要潮流和发展趋势,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中国成为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左右世界”的发展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很显然这是就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和大势而言的。最后,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梁启超得出了现阶段中国史在世界历史的范围之外,即中国没有融入世界史的结论也就可以自圆其说了。
    (二)对正统论的批判与改造
    中国古代史家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对皇朝正统地位的阐述来表明该皇朝确立的合法性。梁启超在《新史学》中曾批判中国传统史学由于正统思想作祟,在呈现客观历史方面造成的隔离、阻隔之弊:“中国史家之谬,未有过于言正统也。言正统者,以为天下不可一日无君也,于是乎有统”,[5]同时梁启超又指出:“然则不论正统则亦已耳,苟论正统,吾敢翻数千年之案而昌言日:自周秦以后,无一朝能当此名者也”,“谚曰:‘成即为王,败即为寇’,此真持正统论之史家所奉为月旦法门者也”。[6]梁启超的这番论述可以说是一语破的,正统论在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理论支柱的同时,也成为束缚历代史官的一大绳索。二十四史也罢,稗官野史也好,均难以摆脱这一局限。
    梁启超创新之处在于将中国史学所独有的正统论思想加以发挥,用来作为研究世界历史的方法。他指出:“若世界文明史而有正统也,则其统不得不讬始于哈密忒人”,“故世界史正统之第二段在沁密特人”,“其在第三段,为世界史之主人翁者,则希腊也”,“其在第四段,为世界史之主人翁者,则罗马也”,“自希腊罗马以后,世界史之主位,既全为阿利安人所占”,“世界文明史之第五段,实惟阿利安族中罗马人与条顿人争长时代。”[7]梁启超世界历史发展中的所谓“正统”,指的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占据主导地位的民族。联系梁启超关于正统论成王败寇之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梁启超改造的“正统论”已经带有了进化论色彩。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中果断地抛弃了沿用了两千年的这一作史标准,而在世界历史研究中却又作为重要标准,这一现象是耐人寻味的。表面上,梁启超以中国传统史学中的“正统”思想来绳矩“世界史”,实则是他找到了中国与“世界史”上诸雄角逐消长的契合点。换句话说,梁启超在中国历史上找到了进化论的表现形态。这里“正统”的实质与“世界史”上的“庸俗进化观”,有许多暗合之处。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领域抛弃的“正统论”,又在其世界历史研究中得到了张扬,成为他认识和研究世界历史的一把标尺。这样的双重标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梁启超世界历史观的新旧杂糅和不彻底性,带有由古代史学向近代史学发展的过渡性。
    (三)对进化史观的反思与发展
    在1898年之前,梁启超的进化观念极其有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康有为和严复的影响。[8]康有为传统的“合群”、“变法”和“三世”观念,以及严复的《天演论》对梁启超进化史观的形成起到了奠基性作用,代表梁启超进化史观思想的主要有《论中国之将强》(1897年)、《自由书·豪杰之公脑》(1899年)、《新民说·论进步》(1902年)。像康有为一样,梁启超在“三世”之中又分不同的“世”(“三世六别”),“《春秋》之言治也有三世:曰据乱,曰升平,曰太平。启超常谓,据乱之世则多君为政,升平之世则一君为政,太平之世则民为政。凡世界,必由据乱而升平,而太平。故其政也,必先多君,而一君,而无君。”[9]梁启超将他对进化论的理解运用到历史研究中去,形成了最初的进化论史观。此时的梁启超对于进化论理论还是深信不疑的:“夫进化者,天地之公例也。譬之流水,性必就下,譬之抛物,势必向心。”[10]
    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指出:“西人之著世界史,常分为上世史、中世史、近世史等名。虽然,时代与时代相续者也。历史者,无间断者也。人间社会之事变,必有终始因果之关系。故于其间若欲划然分一界线如两国之定界约焉,此实理势之所不许也。故史家惟以权宜之法就其事变之著大而有影响于社会者,各以己意约举而分之,以便读者。虽曰‘武断’,亦不得已也。”[11]梁启超一方面强调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又指出分期研究历史的局限性,进而指出历史分期乃是为便于研究而不得已采用的方法。很显然,历史进化论在梁启超此时的思想中占据了崇高的位置,历史分期法只是呈现历史规律的手段和方法而已。运用这一理论,他将要着手编纂的中国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是为中国之中国。第二中世史。自秦统一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也。[12]这种历史分期法确实有利于纠正旧史那种以“一朝为一史”,“只见有君主不见有国民”的弊病,这“对于中国古代史的学科建设具有相当重要的学科分类意义”。[13]
    1923年,梁启超重新检讨了他一直信奉为圭臬的进化论作为他对于中国历史研究法之修补与修正,尽管没有完全抛弃,但也作了重大的调整。

Copyright © 2019-2020 魅影书斋 PDF电子书下载平台

客服微信:mypdf001  QQ:253995907  邮箱:253995907@qq.com

免责声明:
(1)本站不生产任何资料,不拥有此类资源的版权!
(2)本站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对非法转载,盗版再版等行为的发生不具备充分监控能力.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但若某资影响到您的版权,请版权拥有者出示充分版权证明材料时,本站负有移除该资源的义务!
(3)本站在满足前款条件下采取移除等相应措施后不承担任何相关责任!如果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 我们将尽快处理!

(4)本站服务资源不定时更新,展示极为有限,如果需要更多资源的代找服务,请联系客服!本站暂未提供交易接口,如需更多资源代找及交易服务,请咨询客服!

(5)关于所收取的费用与其对应资源价值不发生任何关系,仅为站点运行消耗及各项服务的综合费用!

(6)本站展示资源及代找资源的内容与本人无关,尤其其中堪舆地理易学中医等相关资源,所有资源内容仅供参考,本站不负有任何责任!

(7)仅供学习和交流优质文化服务,便利大众,以上,请知晓!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