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日本中国学文萃 共17册 2005-2009清晰

¥23.00Price
日本中国学文萃 共17册 2005-2009清晰
Quantity
  • 日本中国学文萃 共17册 2005-2009清晰

    《日本中国学文萃》共17册,由中华书局2005至2009年出版。

    我们这套《日本中国学文萃》,没有选择像斯波六郎所著《文选李善注所引尚书考证》,或者太田次郎所著《以旧抄本为中心的白氏文集本文的研究》那样大部头的专著,它们学术价值很高而读者面很窄。这些书很重要,等条件具备,也应该译介过来。我们先要做的,是希望读者能认识一批比校好接近的客人,也就是一批学者为非中国学专知识分子写的书。
    我们选择的书目,除了几部新人新著外,都是“大学”写的“小书”。或侧重其保留中国文献资料的价值,或侧重对中国本土研究的补阙,或侧重于对中日关系研究的历史作用,或侧重于其在日本学界的影响。取其一点,不必求全,积少成多,不拘一格,兼顾学术性与可读性。通过这套丛书,读者便可陆续与那些久闻其名而未见其文的好友见面,共享日本中国学之景观。 
     
    《日本中国学文萃》书目:
     
    中国绘画史                     (日)内藤湖南著
    敦煌文书的世界                 (日)池田温
    王维研究  节译本               (日)入谷仙介
    梁山泊 《水浒传》一○八名豪杰  (日)佐竹靖彦著 韩玉萍译
    中国古典文化景致               (日)兴膳宏著 李寅生译
    中国的美术及其他               (日)冈仓天心著 蔡春华译
    21世纪与中国文化               (日)加藤周一著 彭佳红译
    纵谈十二生肖                   (日)南方熊楠著 栾殿武译
    日本古代汉文学与中国文学       (日)后藤昭雄著 高兵兵译
    风与云 中国诗文论集            (日)小川环树著 周先民译
    书斋闲话                       (日)幸田露伴著 陈德文译
    “鬼”之来路 中国的假面与祭仪  (日)广田律子著 王汝澜等译
    东洋史说苑                     (日)桑原隲藏著 钱婉约等译
    唐宋诗文的艺术世界             (日)笕文生 笕久美子著 卢盛江等编译
    琴棋书画                       (日)青木正儿著 卢燕平译注
    中华名物考(外一种)           (日)青木正儿著 范建明译
    白居易写讽谕诗的前前后后       (日)静永健著 刘维治译
     
    《日本中国学文萃》出版说明:
     
    日本人(包括从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迂徙到列岛的人们及其后裔),至少从我国南北时代便揭开了研读中国典籍的历史,而伴隨中国文化进入日本所产生的一系列文化现象,诸如写经抄书、创造假名、宫中讲经、发明训读、朗咏流行、设明经文章诸科博士、藏典修史等等,构成了人类文化交流史上壮观的奇景。日本人审视中国的同时,也在成就着自身。不论是出于何种目的,从广义上讲,日本人研究中国,儿乎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岁月,但学界真正把研究中国的学问称为“中国学”,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事情。
     
    长达这一千五百年以上的中国研究史,是与日本文化的开创和发展紧密联系的。尤其在近代以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完全抛开中国学术史,便没有完整的日本学木史可言。但是,从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人研究中国的目的、方法和态度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尽管中国传统的考据学、文献学的影饷依然存在,但与西方学术同时也与本土固有文化研究建立的联系,远比与中国同时学术的联系敏感、紧密而又牢固。不论如何,从古至今,日本学界产生了众多研究中国的大学问家和名文名茗。日本人对中国的研究与中国自身的学术研究最大的不同,就是主导这门学问的根本课题,是岛国日本如啊面对大陆中国。它们不仅植根于异质的文化土壤,从属于日本文化体系,反映或者作庶于当时日本的包括民族主义思潮在内的各种社会思潮,在日本学界获取评价,且根本标在于发展日本文化。所以尽管它们有时与中国本土学问面临着同一对象,然而两者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和价值。
     
    在世界文化走出各自分割历史阶段的今大,国外中国学与中国的国学共同构成世界的学木中国观,啕又各属不同的学木体系,发挥着不同的文化功能。对于我们的国学来说,国外的中国学可以说是不宜回避的“他者",日本的中国学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进一步说,已本中国学除了具有其他国家中国学的共性之外,还有一些特殊性。这些特殊性,离不开一个“近"字。例如,由于许多业已散佚的中国文献通过抄本或者刻本保存在日本,使得日本成为域外最重要的中国文献资料库之一:又比如日本拥有传统的阅读和训释中国文学的特殊手段等等,这给中国文献的传播和解读带来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同时,由于中日两国学术交流源远流长,本中国学与日本学研究的关系特别紧密,也使得它在考据
    和比较研究这两方面,有着更多资源和课题。
     
     
     
    在日本,对日本古代学术文化的研究,常常不能与对中国的研究一刀两断,再加上现代学术谋求沟通的大趋势,便使得日本中国学渚,例如内藤湖南、青木正儿、吉川幸次郎等人的著述的影响超出了中国学的围;另一方而,某些研究日本学的著逑,例如明治时代的民俗学家、最早的环境保护运动力行者南方熊楠,有“知识巨人”、“时代代言人"之的加藤周一,“文化功劳者”称号获得者中西进等人著述中涉及到中国学的部分,也都有一读的价值。日本近代以来在某些研究条件或手段上不同于中国本土,日本学人多重实闻亲见,不尚空.谈,长于细读深究他们在某些领域,例如中国宗教文化、敦煌文学、中外关系史、艺术史以及中国戏曲小说史等方面的研究成采,曾给中国学人以启迪。日本从奈良、平安时代起逐渐形成一些接受中国文学的热点,如《文选》、《白氏
    文集》、《唐诗选》、《古文真宝》等,对这些作品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成果,对中国学者的研究有着互补互鉴的作用。这些都使得中国学者对日本中国学报以热眼。学人多以“他山之石”“邻壁之光"来强调这种关注的借鉴意义。
     
    与此同时,中国学术界又从很早便有了对盲目追随日本学人态度的批评。早年章太炙先生对这种态度给予的辛辣讽刺,虽不免言之有偏,却仍不失警戒之功。前裴学者对于当年那些所谓“支那通”的揭露,更不该忘记。在中国学者对日本中国学展开系统研究的时候,仍有必要反对任何形式的食而不化与人云亦云现象,强调中国学研究的国际視野与本土情怀的统一,葆有学术自信和识别眼力。
     
    另一方面,对于中国学人来说,通过这些著作来了解曰本文化、认识日本人、解读日本人的中国观,或许也不失为一条途径。同时,我们对日本社会文化看得越透彻,就可能对日本中国学研究得更为深入。总之,在中囗文化双方不能不互相正视的今.天,对待格外重视师承流派、积淀深厚、做派繁复、多变多样的日本中国学来说,草草一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原始察终,辨源析流,叩同异,进而学会平等地与其展开卓有成效的学术对话。既是对.话,那当然不是只“知己”就行了,还必须“知彼”,而且不是一般的“知”,而是要深知熟稔。所幸我们已经有了《日本中匡学史》日本沃学史》等专门的著述,让我们看到了日本中国学乃至国际中国学研究
    的广阔前景。
     
    国际文化交流发展到今天,在人们对吸收外来文化倾注着空前热情的时代,面对别种文化发出自己的声音就显出更大的必要性。这种声音,不是自说自话,而要有往有复。因而,加强对国际中国学的研究,必然会与我们的“中国学”走向世界相联系。在这一方面,日本学界可谓先行一步。为了推进国外的日本学研究,十多年以前,日本便建立了对外的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最近又在法政大学中设立了国外日本学研究基地,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对国际日本学研究展开分析。以此反观我国知识界的一般认识,有些人多只看到那些操着怪腔怪调汉语的外国人在该国学界没成什么大气候,又爱发些对中国隔靴搔痒的议论,就轻看国际中国学研究的意义。这不能不使我们感到工作的紧迫性。

Copyright © 2019-2020 魅影书斋 PDF电子书下载平台

客服微信:mypdf001  QQ:253995907  邮箱:253995907@qq.com

免责声明:
(1)本站不生产任何资料,不拥有此类资源的版权!
(2)本站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对非法转载,盗版再版等行为的发生不具备充分监控能力.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但若某资影响到您的版权,请版权拥有者出示充分版权证明材料时,本站负有移除该资源的义务!
(3)本站在满足前款条件下采取移除等相应措施后不承担任何相关责任!如果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 我们将尽快处理!

(4)本站服务资源不定时更新,展示极为有限,如果需要更多资源的代找服务,请联系客服!本站暂未提供交易接口,如需更多资源代找及交易服务,请咨询客服!

(5)关于所收取的费用与其对应资源价值不发生任何关系,仅为站点运行消耗及各项服务的综合费用!

(6)本站展示资源及代找资源的内容与本人无关,尤其其中堪舆地理易学中医等相关资源,所有资源内容仅供参考,本站不负有任何责任!

(7)仅供学习和交流优质文化服务,便利大众,以上,请知晓!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