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藏汉籍善本书录 全4册 2007清晰
日藏汉籍善本书录 全4册 2007清晰
西漢劉向撰《别録》,其子劉歆撰《七略》,是爲中國目録學之濫觴。此後,目録學家代不乏人,目録學著作蔚爲大觀,書目的種類也逐漸增加。諸如或家藏書目録、地方文獻目録、私人藏書目録、經史子集等各部之目録,以及禁毁書目、鬻販書目等等,分類愈益細緻。晚清以降,中國學界多有出國訪書者,或近抵扶桑,或遠赴西歐,凡所經眼,撰爲目録,則又出現了一種可以稱之爲域外藏書目録的著作。到日本訪書的學者,如黄遵憲、黎庶昌、楊守敬、羅振玉、張元濟、傅增湘、孫楷第等人,都有許多收獲。他們的著述,如楊守敬的《日本訪書諗》等,向爲學界所推重。然而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中國古籍庋藏於日本各藏書機構和私人之手者不可勝計,若非全面調查詳加著録,仍不能窺見全豹。儼紹燙教授以其遠見卓識,早在二十年前就着手這項工作,前後赴日凡三十餘次,多方求,訪得一萬餘種文本資料,焚膏繼晷,研精覃思,終於編成《日藏漢籍善本書録》這一煌煌巨著。此中之甘苦,見其自序,讀者從中或可體會。《日藏漢籍善本書録》所嵬羅的書籍不僅遠比前人完備,而且著録詳細,有關資料豐富,所下斷語審慎,是一部可以信賴的體大思精之作。關於日藏漢籍善本的目録、版本、流傳等情况,本書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綫索,可以供讀者進一步考察研究。書末五種附録所提供的多方面的知識和信息,對讀者也很有參考價值。日藏漢籍善本的文獻價值,很值得注意。就我比較熟悉的一些集部善本而言,如束京國立博物館藏唐抄本《王勃集》殘卷,神田喜一郎原藏唐抄本《王勃集》殘卷,静嘉堂文庫藏宋刻本《王右丞文集》十卷,静嘉堂文庫藏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三十卷,等等,都是從事古籍整理必須利用的重要版本。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日藏漢岳善本不僅具有文獻價值,其背後辑然還有千餘年中日友好關係的歷史面影。嚴紹璽教授多年從事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故能以不盡同於目録學家的眼光,追尋中國文化東傳的軌迹,審視日藏漢籍所負載的文化意義。翻閲此書,仿佛可以看到一千多年間,汪洋之上,大小船舶,裝載着各種中國的書籍運往日本。其中有寫本,有刻本;有卷轅裝、有經摺裝、有蝴蝶裝、有綫裝;有官刻、有家刻、有坊刻。千軸百帙,紛紛總總,乘風破浪,登岸扶桑。這些書籍承載着中華文明,諸如哲人的智慧、史家的學識、科學的發现、技術的巧思、文學家的翰藻、藝術家的才華,一起來到了束瀛,促進了日本文化的發展。而這些善本便是中日兩國和平友好的見證。然而從日藏漢籍善本這一個側面,也可以看到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黑暗的一頁。自甲午戟争以來大約半個世紀間,日本在對中國進行軍事侵略的同時,對中國的古籍大肆掠奪。日藏漢籍中,有許多是日本軍國主義者從中國劫奪而去的,也有許多是他們用各種手段巧取而去的。據嚴紹教授統計,僅僅從1930年到1945年這十五年間,中國文獻典籍被劫往日本的共計23675種,2742108册,另有209箱,内裝不知其数。這樣説來,日藏漢籍善本又是日本軍國主義者對中國進行文化掠奪的證據。嚴紹璽教授從中國古籍善本這一特定的角度,所揭示出來的中日兩國複雜的關係吏,已經超出文獻學的範圍,而具有更廣泛的意義。讀者由此書所得到的啓示,也將是多方面的。嚴紹垦教授與我交往多年,其治學之勤奮,思維之敏捷,學識之淵博,言談之暢快,每令我折服。近二十年來他不止一次談起赴日訪書的經過,往往使我想起自己1982年在日本静嘉堂文庫、天理圖書館等多家圖書館看書的情形。如今讀着他的大著,我當時曾經有過的種種感慨重新涌上心頭。中日兩國學者有責任以史爲鑒,共同推進兩國關係在和平友好的道路上向前發展。嚴紹教授的大著即將問世,囑我撰序。遂不揣謭陋,聊書數語,以表達尊敬與祝賀之意。(任继愈 序)《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书目:日藏汉籍善本书录 上册 经部 史部日藏汉籍善本书录 中册 子部日藏汉籍善本书录 下册 集部 索引《日藏汉籍善本书录》出版说明:鴉片戰争前,有時代危機感的龔自珍,關心世界大事,記載中日學者訪求佚書的交往。此後,黄遵憲、楊守敬在日本訪求海外漢籍,曾引起國内學者的關注。前輩學人訪求海外漢籍,他們的目光着眼於“訪書”,尋訪中土失傳而東土現存的珍本古籍,而没有從文化交流的大局作進一步系統的探討。看到北京大學嚴紹教授的新著書稿《日藏漢籍善本書録》,心開目明,十分欣喜。作者用力之勤,功力之深,超過前人。他歷時十四年,往返中日兩國十餘回,利用一切的機會,遍訪日本公私藏書機構,廣泛接觸日方的漢學家。以他在學術上的成就,博得日本漢學家們的欽重,因而能够接觸到一般讀者難以接觸的善本珍本。有利的外緣再加上他爲探索文化交流現象的宏願,鍥而不捨的毅力,達到了文獻整理的新天地。中國的文化繼承,有述而不作、以述爲作的傳統。後世學者爲增加當時社發展的新内容,有時故意進行篡改,使“六經注我”。越是沛行和通行的古籍,其原貌改易越多。僞經僞史也往往因此而孳生。傳人日本的古籍,得以當時傳人的原貌保存下來,這對於我們中土學者校勘原著,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同時,也應看到,中土典籍歷經改易,也屬事出有因,其失真之處,有時乃有意爲之,亦自有其時代的特色與時代的價值,不能以其有失原貌而輕視其時代的價值。舊的文獻學者,如乾嘉大師們,對古代文獻的整理做過倮出的貢獻但他們畢竟是古代的學者,缺乏歷史發展觀,也缺乏現代科學方法的訓練,其缺點是就書論書,没有站在更高的角度觀察日本的漢文書籍對兩國文化交流的滑程中藴藏着深層的涵義。嚴紹燙教授編著的《日藏漢籍善本書録》體現了現代學者治學的方法,透過中日漢籍交流的現象,揭示出文化交流的脲絡。讀此書,不僅廣其見,也能助人開思路。1982年,國務院召開全國古籍整理工作規劃會議,决定編輯具有中國特色的《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以山西趙城金藏爲底本,參照另外八種版本校勘,標出各本同。八種版本中的《資福藏》,國内已佚,是楊會文由日本購得,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在歷代傳世的《大》中,又增加一個新版本。這是中日文化交流取得良好成績的最新見證。中華古籍流散到海外,有的出於正常渠道的公平交易,這是值得稱道的:有的並不是由正常渠道,而是由於中國藏書家的不肖子孫貪圖近利而被貶抑價格售出的;也有一些是被掠奪出境的。就文化遺産本身来説,一切有價值的文化成果。書籍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應富爲人類所共享。但是,身爲文化的創造者和所有者,眼望着祖先的遺産流散到天涯海外,自己檢尋反倒要請求别人的允許!嚴紹教授在本書中叙述了訪問日本静嘉堂藏書的心情,每個愛國知識分子都會引起同感,心情複雜而沉重。這種沉重的心情只有經歷過多灾多難的二十世紀的中國人,才能體會出來的。纂輯於十五世紀的《永樂大典》,是當時最大的一部類書,年八國聯軍估據北京時遭到毁滅性的破壞。我們光有愛中華民族的熱情還不够,還要有一個足以保護祖國文化遺産的强大的國力,才能保住它。文化交流的雙方.其水平的高下關係到交流的主要流向。揆諸中外史實,總是文化水平高的一方流向文化水平相對低的一方,文化低的一方往往成爲“接受者本書中所記,中日文化交流以隋唐爲最盛,唐代的文化水平明顯地高於同時代的日本。後來歷經宋元明清(初).其勢頭不减。主要原因是當時中國的文化典籍、典章制度、哲學思想等對日本有可資借鑒處。鴉片戰争後,中國國勢不振,文化水平特别是科學技術方面,在世界文化大國中處於落後地位。中國典籍不再呈現隋唐宋元明清(前期)滚滚東流的勢頭,诘時的知識分子反倒赴日本尋求新知識,翻譯新典籍到中國來國際交流有經濟的、文化的、政治的三個方面。經濟效益是内在的推動力。本書中指出,日本江户時期,即我國的明末和清代的前中期,中國出版的新書,有的在兩三年内便在日本流通,主要的動力是經濟利益推動,書商有利可圖。像《太平御覽》在中國是禁止出口的,却也能成套地運到日本。當時的日本政府,曾明令禁止海外貿易,但長崎的書市並未停止。只要有利,商人會主動谁行。文化交流可以增進雙方的瞭解和友誼,也能促進經濟交流,而政治交流則是其它交流的保障。有時,雙方都有交流的願望和要求,但政治上出現障礙,也會妨礙經濟和文化的正常交流。古代的絲綢之路,歐亞文化由這裏溝通,對雙方都有利。由於政治原因,戰争的影響,這條路有時便不通,經濟和文化的交流也從谁行。中日兩國文化交流有千年以上的光輝歷史,有許多引起兩國人民美好回憶的故事。由於近代軍國主義好戰分子發動侵華戢争,光輝友誼的畫卷一度遭到污損。當嚴紹教授的《日藏漢籍善本書録》出版之際,作爲一個親身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又是從中日文化交流的曲折道路上走過來的中点的老一輩的學人,深知戰争之可恨,和平之可貴。我祝願中日兩國人民、兩國的學術界,一定要以史爲鑒,把中日文化交流推向健康發展的道路,共同迎接二十一世紀。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中日兩國的學人共同努力,造福於全人類,責無旁貸!
top of page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