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绍医学全集 全7册 2012
《李克绍医学全集》PDF电子书共7册,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年出版。
《李克绍医学全集 伤寒解惑论》是李克绍教授多年学习和讲授《伤寒论》的体会。《伤寒解惑论》分为四章,作者抓住《伤寒论》原文的主导思想和关键性的疑难问题。对《伤寒论》进行讲解,言语朴实流畅,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全面反映了李克绍的学术思想。全书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对中医理论研究者及临床工作者均大有裨益。《李克绍医学全集 伤寒串讲释疑》本书内容分为《伤寒串讲》及《伤寒百向》两部分。《串讲》部分将《伤寒论》条文内容分类贯穿,对重点、难点、相似点,做了深入的比较与分析。《百问》部分以问答的形式对学习《伤寒论》的常见问题作了清晰并具有启发意义的解答。《伤寒串讲释疑》语言流畅、行文严谨,分析全面而深刻,充分体现了李克绍的中医大家水平。本书适合广大中医院校师生及中医爱好者阅读。《李克绍医学全集 伤寒论讲义》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典著作,它的理法方药不仅适用于外感伤寒,也适用于内科杂病,所以俞根初认为,《伤寒论》“以六经钤百病”,王有树也有“仲景《伤寒论》,医学之准绳”的评价。正因如此,所以《伤寒论》是学习中医的必读之书,要衡量一个中医学者根柢的深浅,也要以学习《伤寒论》有没有心得体会和能不能融会贯通为尺度。《李克绍医学全集 医论医话》为他多年从事中医工作的总结。本书共分三部分,分别是《伤寒论》部分,基础理论部分和医话部分。李克绍教授不仅长于伤寒,而且对于其他经典著作,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书中引用历代中医文献有关资料并结合个人临床经验体会,文字通俗流畅,内容丰富实用。既适合中医爱好者及初学者.又适合临床医生参考阅读。《李克绍医学全集 医案讲习录》由伤寒大家李克绍亲自编著,包括上、下两篇。上篇李克绍点评医案为李克绍先生对历代名医医案予以分析、解读,下篇为李克绍先生临证医案实录。《医案讲习录》共收录医案141则,对医案的点评一针见血,见解独到,有助于读者拓宽临床诊疗思路,适合各级中医院校师生及临床工作者阅读参考。套装目录 (以实物为准)序号 ISBN 书名 单价(元) 作者1 9787506753982 伤寒解惑论 18.00 李克绍2 9787506753975 伤寒串讲释疑 26.003 9787506753999 伤寒论讲义 26.004 9787506754002 医论医话 35.005 9787506753968 医案讲习录 18.006 9787506753951 中药讲习手记 35.007 9787506753944 胃肠病漫话 16.00基本信息(以实物为准)书名:李克绍医学全集套装7册 作者:李克绍 定价:174.00ISBN:9787506753999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6版次:1 印次:1 开本:16重量:2.8KG 字数:1 平装:7册《李克绍医学全集》书目:李克绍医学全集 《伤寒论》讲义 修订版李克绍医学全集 医案讲习录 修订版李克绍医学全集 胃肠病漫话李克绍医学全集 伤寒解惑论 修订版李克绍医学全集 伤寒串讲释疑李克绍医学全集 中药讲习手记李克绍医学全集 医论医话 修订版《李克绍医学全集》目录:《伤寒解惑论》第一章《伤寒论》提要第一节太阳病第二节阳明病第三节少阳病第四节太阴病第五节少阴病第六节厥阴病第二章《伤寒论》中几个基本概念的认识第一节伤寒和温病的关系第二节三阴三阳和六经”第三节伤寒传经的实质和伤寒日数的临床意义第三章学习《伤寒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节要正确理解当时医学上的名词术语第二节读于无字处和语法上的一些问题第三节内容不同的条文要有不同的阅读法第四节要有机地把有关条文联系在一起—第五节解剖方剂,注意方后注第六节要和《内经》、《本草经》、《金匮要略》结合起来第七节要与临床相结合第八节对传统的错误看法要敢破敢立第九节对原文要一分为二第四章《伤寒论》六经串解第一节太阳病串解第二节阳明病串解第三节少阳病串解第四节太阴病串解第五节少阴病串解第六节厥阴病串解附伤寒方古为今用一、五苓散治验二、小柴胡汤治验三、四逆散治验四、当归四逆汤治验五、吴茱萸汤治验六、真武汤治验七、芍药甘草汤治验八、四逆加人参汤治验九、半夏泻心汤治验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验十一、桂枝加附子汤治验十二、麻黄汤治验《伤寒串讲释疑》伤寒串讲伤寒百问《伤寒论讲义》第一章太阳病第一节太阳病纲要第二节太阳病的传变第三节太阳经证第四节太阳腑证第五节太阳变证第六节温病、风湿、停痰第二章阳明病第一节阳明病纲要第二节阳明病治法第三节阳明辨证第四节阳明兼证第三章少阳病第一节少阳病纲要第二节少阳病治法第三节柴胡汤辨证第四节合病并病第四章太阴病第一节太阴病纲要第二节太阴病治法第三节误下转属太阴第五章少阴病第一节少阴病纲要第二节少阴兼表第三节少阴寒化证治第四节少阴热化证第五节类少阴病第六节少阴咽痛第七节少阴病治禁第八节少阴病预后第六章厥阴病第一节厥阴病纲要第二节寒热错杂第三节寒热胜负第四节厥阴寒证及诸寒厥第五节厥阴热证及诸热厥第六节厥阴病辨证第七节厥阴病预后第七章霍乱第一节霍乱病纲要第二节霍乱后又患伤寒第三节霍乱证治第八章阴阳易及瘥后劳复第一节阴阳易第二节劳复食复的证治第三节瘥后诸病《医论医话》上篇 《伤寒论》部分谈谈《伤寒论》的教学经验也谈少阳腑证《伤寒论》六经提纲琐谈读(伤寒论》随笔结合临床探讨《伤寒论》的厥阴病“六经病欲解时的机制及其临床价值谈谈《伤寒论》的辨证方法《伤寒论》太阴篇几个问题的探讨论三阴中风论“传经”论热入血室《伤寒论》学习法讲话我对胃家实的看法关于伤寒辨证的一些补充看法“微似有汗”似字辨中篇 基础理论部分五行的产生、应用及其前途谈清阳下陷与阴火上冲冲脉粗谈易与医与李今庸同志商榷——读“《金匮要略》析疑三则”读《金匮要略》札记读《内经》札记一评《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的年忌读医选注三则《灵枢·师传》篇句读正误祖国医籍名称选释对“八卦与六经”一文中有关商榷的答复下篇 医话部分学医、行医话当年我行医的经验体会与日本学者讨论中医学术纪要谈谈辨证与辨病的体会五对活血药剖析从半夏汤谈失眠的证治”上窍通,下窍泄”析“运枢”小议不服药,得中医——兼谈误药后的救治谈方剂的配伍低血压症辨汗法的临床运用胃痛证治经验谈胃痛证治杂谈肝硬化腹水证治通法笔谈“肺为水之上源”的临床体会控涎丹的临床应用遗精治法漫谈关于桔梗开提气血的体会肺气肿的治法大黄附子汤治验术附汤治肩周炎的体会痰厥《医案讲习录》上篇李克绍点评医案一、头痛即吐清水案二、遍身如虫循行案三、身热不为汗衰案四、外感兼命门火衰案五、郁热痰嗽案六、阳虚下陷泄泻案七、肠风冷泻案八、食蟹致痢案九、吐酸自愈案十、胃虚气逆致呕案十一、黑热病案十二、气虚寒热案十三、气脉两脱案十四、湿热内扰案十五、湿热精滑案十六、衄止清荣和卫案十七、劳心遗精案十八、气虚夹湿麻木案十九、服养血药反泻案。二十、鼻窍吸药治头痛案二十一、火郁胃痛案二十二、食伤太阴胃脘剧痛案二十三、肝火血燥吞酸嗳腐案二十四、寒湿腰痛案二十五、游魂为变,惊悸不寐案二十六、凉药伤目案二十七、经闭目痛集二十八、背疮不敛案...《中药讲习手记》《胃肠病漫话》...读《李克绍医学文集》有感:云飞兄读了我的《第二次开方》的帖子,因为感触类似而觉得亲切,就给我发来邮件希望和我交流。后来通了电话,聊起彼此的感受,我说我之启蒙,得力于《郝万山讲伤寒论》和冯世纶的几本书,而云飞兄则盛赞李克绍,说他买了《李克绍医学文集》,从中受益良多,并且表示愿意借给我看。我不喜欢借别人的书,更愿意买来从容的看。于是从蔚蓝网上买来一读,竟然一发不可收拾,差点陷了进去。同是学院派,郝万山所讲,自有其平实允当处, 大抵跟着其老师刘渡舟的路子,依止统编教材,而多有发明。而李克绍教授纯是自学苦思得来,虽博参诸家而不肯轻信。其所论辩,不只旁征博引,而且反复推敲,左右辩驳,逻辑清楚,思辨性强。绝不敷衍!绝不盲从!展卷读来,大呼过瘾,斯是劲敌!可是我并不想就此陷进去,我对这一切的精妙产生了怀疑。李克绍的学问全是自学的,完全没有师承。他能够成为伤寒大家,这当然令我佩服。他的《伤寒解惑论》当然了不起,他解传经有其独到的地方,确实好学精思。他的弟子们如今执掌山东中医学院,山东中医学院《伤寒论》这门课一直没有采用统编教材而是坚持用李克绍自编讲义,这不能不说明他确实有其自足以傲世处。一如他的弟子说“克绍老师的学问充满思辨性”。“能挑出一个字的毛病来,我和他辨”这是克绍老师自己的话。呵呵,一个自信的较真的倔老头!但是我感觉如果我选择考中医学院的硕士、博士然后留校任教,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这样子做下来,专门来研究《伤寒论》,要是这么认真,我也可以成为克绍老师这个级别的伤寒学家和伤寒学教育家。但是“穷诸玄辩,如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入巨壑”。我常常感觉,有时候书本上说上百十页纸,一件事情还说不清楚,甚至说走样了,但是手把手教一遍,马上就明白了。文字书本可以载道,但是实在是一个很笨的载体,师徒传承自有自学深思替代不了的地方。老在书本文字里面兜来转去,不一定都转得出来。读克绍老师的书,确实充满思辨性,逻辑性。但是感觉始终隔一层什么,我也说不清。首先克绍老师是一个学院派,哪怕是一个自学成才的有临床经验的学院派,但不是一个卓越的临床家,不说是一个王语嫣或者段誉,但肯定不是萧峰。在《李克绍医学文集》p329 《伤寒解惑论》之附编“伤寒方古为今用” 之七,芍药甘草汤治验:两臂痉挛症 (李克绍医案)孙某,女,中年,两臂乱动,昼夜不止,自己却不停地说:“累死我了!累死我了!”由其家人强按其手臂,才诊了一下脉。现已记不起是甚么脉象,也记不起处方是什么,只记得当时是以养血息风为治。服药后无效。后一老药工李树亭,给予一方:芍药30克,甘草30克。服后竟获痊愈。然后跟着克绍老师的编者按。这个编者按我也可以作出一份交差。我读了这一则医案感觉这个老药工李树亭虽然不是伤寒学家,但是却能辨出芍药甘草汤证。而克绍老师却辨不出!我感觉胡希恕先生就肯定能辨出。我自己的体会是我为学日深,理论起来头头是道,功夫和自信却没有见长。很多时候老师是一种依归,是一个航标。中医的思辨,每个人都可以不同,事实上两个不同的郎中得出的诊断常常也是各异,那么病势逼人,这个时候该选择谁的方案?你如果是自学的,没有家世传承,谁敢把病人交给你?所以古语有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刘力红《思考中医》第一章第二节学问传承第三小节师徒相授,有这么一段:(1)访雨路老师中医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学问的传承上有着丰富的经验,有些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这个经验就是师徒相授。我想这样一种模式比较有利于中医这样一门特殊学问的传承。这里我先讲个故事,1998 年上半年我到北京开会,到京以后,就向朋友打听,有没有中医方面的“高手”?当然,我打听“高手”并不是要跟他“过招”,而是想找个地方讨教。因为自己感觉自己中医的火候还太欠缺,而我的恩师又在1991年去世了,所以,每到一个地方都很迫切地想找一位高人指点。这个心情有些像金庸武侠小说中描述的那样。朋友给我介绍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雨路老师,雨老是搞温病的,他是某位著名老中医的开门大弟子。某老是我国老中医里非常了不起的一位,他的父亲、祖父、曾祖三代皆为朝廷御医,所以,家学渊源很深。雨路老师是个悟性很高的人,而且勤于表达,随师三年,深得某老家学三昧。但,由于其他各方面的因素,以后的师生关系处得并不融洽,甚至到了见面都不打招呼的地步。我在拜访雨路老师的时候,他给我谈到许多学问上的见解,我也请教了不少问题。在临送我出门的时候,雨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刘老师,中医这个东西要想真正学好来,只有两个字,就是要有‘师传’”。这次造访,给我最深的一个感受就是临别时雨老师送我的这两个字。什么是“师传”呢?师传是个传统的字眼,就是要有师父的传授。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现在这样一个教育规模里,在我们这样一个教育模式里,有没有“师传”呢?可以说没有师传!这个模式里只存在工具式的老师,却不存在师父。雨老师与某老的关系有这样不愉快的经历,可是他还是要送这句话给我,这就说明了师父对他的影响之深。我想雨老师的这句话对中医的学习、中医的传承,应该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这是我有同感的。《李克绍医学文集》书中有一篇《李克绍先生传》,有这么一段:湖南中医药研究院叶发正研究员撰写的《伤寒学术史》,在“现代伤寒名家对伤寒学的贡献”中将先生列于第二位(列冉雪峰后)。并指出:李氏研究《伤寒论》最主要的有两条原则,一是要与《内》、《难》、《本经》、《金匮要略》相结合,但不要牵强附会;一是要结合临床来体会,而不是文字表面走过场。根据这两条原则,加之他有多年的临床经验,雄厚的古文修养,独特的思辨能力,所以他的论著享誉海内外,称得起现代的著名伤寒学家。我读过《冉雪峰医案》,虽薄薄一册仅七十一案,但是却让我感觉到此是真正高手。而且当年我母亲肩周炎、腿上静脉曲张老是腿疼,在广州遍治不愈,中山医一院骨科的教授、南方医院骨科的博士都说要开刀,而一个中山医骨科退休的姓谢的副教授一看就毫不质疑地开了华佗再造丸。我母亲吃了几个疗程,就好了。我后来在网上查找,发现这个华佗再造丸是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冉小峰中医献出的祖传秘方,而冉小峰是冉雪峰的儿子。三十年代中医界有南冉北张之说,北张指的是大名鼎鼎的张锡纯,南冉就是冉雪峰。冉雪峰是六世医传,祖上做过湘军名将鲍超军中军医。叶氏把冉雪峰排在李克绍之前,列第一位。这倒愈发让我对冉雪峰产生了憧憬。
top of page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