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民国中国文化史要籍汇刊(影印本) 全23册/近代稀见旧版文献再造丛书 2019

¥28.00Price

民国中国文化史要籍汇刊(影印本) 全23册/近代稀见旧版文献再造丛书 2019

Quantity
  • 民国中国文化史要籍汇刊(影印本) 全23册/近代稀见旧版文献再造丛书 2019

    《民国中国文化史要籍汇刊 影印本》全20卷23册,由南开大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原书为影印版,扫描后文件清晰度不高。
     
     
    《民国中国文化史要籍汇刊》这套丛书多收集为1949年之前关于中国文化史的著作,以通史为主,兼收断代史和专门史(在选本上多选取图书初版,以还原作品之原貌),这些书籍大部分在1949年后未再刊行,还有部分虽有刊行但与原版内容相差甚远,另外除刊行印本外,本丛书还收录有部分稿本笔记也是弥足珍贵的。第五卷收录了陈登原《中国文化史》。共2册,初版于1935年8月印刷,发行者是世界书局有限公司。该书尤以理论见长。《卷首?叙意》的4节阐释了文化史的核心概念、对资料处理的方法、文化史研究的预设理论以及撰写文化史的目的等一系列问题。分上下两卷,计有上古(先秦)、中古(秦至隋)、近古(唐至明)、近世(清至“五四运动”)四部分。全书以“创造—变通—进步”为主线,侧重揭示传统文化的变迁,把中国文化史理解为曲线形的进展。在写作手法上,陈东原还将历史实证与私人生活、个体经验相结合,是对历史特别是文化史叙事的重要补充。
     
    《民国中国文化史要籍汇刊》收录民国时期出版的中国文化史著述,包括通史性文化著述、断代史性文化著述和专题性文化史苫述: 大类;民国时期出版的非史书体裁的文化类著述,如文化学范畤类著述等,不予收录:同・若述如厶儿个版本,原则上选用初始版本。个别民国时期编就但未正式出版过的打稿如吕思勉的《中国文化史六讲》和民国时期曾以文章形式公开发表但未刊印过单行本的著述如梁启超的《中国文化史・社会组织篇》,考虑到它们在文化史上的重要学术影响和文化史研究中的重要文献参考价值,特突破标准了以收录,
     
    《民国中国文化史要籍汇刊》按体裁及内容类别分卷,全书共分20卷全24册;每卷卷首附有所收录著述的内容提要。由于历史局限性等因,有些著述中难免会有一些具有时代烙印、现在看来明显不合时宜的內容,如『回回』『满清」『喇嘛』等称谓及其他一些提法,但因本书是影印出版,所以对此类内容基本未做处理,特此说明。
     
     
     
     
     
    《民国中国文化史要籍汇刊 影印》书目:
     
    民国中国文化史要籍汇刊    第1卷   梁启超 《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国文化史稿 第1编》、钱穆《 中国文化史导论》 
     
    民国中国文化史要籍汇刊    第2卷   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 
     
    民国中国文化史要籍汇刊    第3卷   柳诒征 《中国文化史》  (上中下三册)
     
    民国中国文化史要籍汇刊    第4卷   杨东莼 《本国文化史大纲》 
     
    民国中国文化史要籍汇刊    第5卷   陈登原《中国文化史》 (上下册)  
     
    民国中国文化史要籍汇刊    第6卷   顾康伯 《中国文化史 上下》
     
    民国中国文化史要籍汇刊    第7卷   顾康伯 《本国文化史》、王其迈 《中国文化史》 
     
    民国中国文化史要籍汇刊    第8卷   王德华 《中国文化史略》、陈竺同 《中国文化史略》 
     
    民国中国文化史要籍汇刊    第9卷   李继煌译 《中国文化史》 
     
    民国中国文化史要籍汇刊    第10卷   姚名达 朱鸿禧 《中国文化小史》、范子田 《中国文化小史》、 常乃德 《中国文化小史》 
     
    民国中国文化史要籍汇刊    第11卷   李建文 《中国文化史讲话》、靳仲鱼 《中国文化史要》、孙德孚译 《中国文化辑要》 
     
    民国中国文化史要籍汇刊    第12卷   王云五 《编纂中国文化史之研究》、陈安仁 《中国文化建设问题》、陈安仁 《中国文化演进史观》、陈国强 《物观中国文化史 上下》 
     
    民国中国文化史要籍汇刊    第13卷   丁留余 《中国文化史问答》、 姚江滨 《民族文化史》、缪凤林 《中国民族之文化》 
     
    民国中国文化史要籍汇刊    第14卷   王治心《中国文化史类编》(上中下)
     
    民国中国文化史要籍汇刊    第15卷   雷海东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蒋星煜 《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 
     
    民国中国文化史要籍汇刊    第16卷   孟世杰 《先秦文化史》、罗香林 《唐代文化史研究》 
     
    民国中国文化史要籍汇刊    第17卷   陈安仁 《中国上古中古文化史》 
     
    民国中国文化史要籍汇刊    第18卷   陈安仁 《中国近世文化史》 
     
    民国中国文化史要籍汇刊    第19卷   朱之谦 《中国思想对于欧洲文化之影响》 
     
    民国中国文化史要籍汇刊    第20卷    张星烺《欧化东渐史》、郑寿麟《中西文化之关系》、梁启超《中国文化史・社会组织篇》、吕思勉《中国文化史六讲》
     
     
     
     
     
     
     
     
     
     
     
     
     
     
     
     
     
     
     
    《民国中国文化史要籍汇刊 影印》出版说明:
     
    中国文化,是世代中国人的集体创造,凝聚了难以计数的华夏子孙的心血和汗水,不论是和平时期的锲而不舍、孜孜以求,还是危难之际的攻室克难、砥砺前行,都留下了历史的印痕,闪耀石时代的光芒。其中,既有精英们的思索叮创造,也行普通人的聪明智窓叮发奋努力;既1 中华各民族儿女的发明创造,也有对异域他邦物质、精神文明的吸收、改造。中国文化,是人类文明的 座巨大宝库,发源了东方,却屮丫光被四表,传播到世界的很多国家和地区。
     
    如何认识中国文化,正横在人们面前的一道永恒的难跑。虽然,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的底陶,但是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却迥然仃别。大多离不幵对现实挑战所做出的应对,或恪守传统,维护和捍卫自身的文化权利、社会地位,或从中国文化中汲取养料,取其精华,并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冲击吋碰撞,进行综合创造,或将中国文化笼而统之地视为糟粕,当作阻碍中国
     
     
    迈向现代社会的羁绊,欲除之而后快。这样的思索和抉择,必然反映在人们对中国文化的观念和行为上。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崛起和发展是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的重要一脉,是传统史学革命的一部分。传统史学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偏离了故道,即从以帝王为中心的旧史学转向以民族文化为中心的新史学,又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天然的联系。二十世纪初,屮国在经受了 一系列内乱外患后,千疮“孔,国力衰微;。此同时,. 四方的思想仁化如潮水般涌入国内,卜是冇些人开始对中国佐统文化产生怀疑. 甚至持否定态度,全盘西化论思潮的出笼,更是把这种思想推向极致。民族自信〃的出失既是严峻的社会现实,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第次世界大战的惨剧充分暴露出西方社会的弊端,其文化取向亦遭到人们的怀疑。人们认识到要解决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就必须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很多学者也正是抱着这一目的去从事文化史研究的。
     
    在中国文化史书写与研究的初始阶段,梁启超是- 位开拓性的人物。早在一九年,他就深刻地指出二屮国数千年,唯有政治史,而其他・无所闻。」为改变这种状况,他进而提出:「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而所谓「人群进化之现象「其实质是文化演进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迸发出来的缤纷事象。以黄宗羲『创为学史之格」为楷模,梁启超呼吁:『屮国文学史可作也,中国种族史可作也,中国财富史可作也,中国宗教史可作也。诸如此类,其数何限7」从而把人们的目光引向屮国文化史的写作。研究。- 九:年他受聘广南开大学,讲授『中国文化史「印有讲义《中国文化史稿》:后经过修改:「九二二年在商务印书馆以《中国文化史稿第一编中国历史研究法》之名岀版。截至目前,中国学术界将该书视为最早的具有史学概论性质的著作,却忽略了这是梁启超对中国文化历史书写与研究的整体思考和潜心探索之举,充满对新史学的拥抱与呼唤。与此同时,梁启超还仃一个更为详细的关于中国文化史研究与写作的计划,并拟定了具体的撰写目录。梁启屈的这- 构想,部分体现—一九:八年讲演的《屮国文化史・社公组织篇》屮:在这个一人中国支化史的构想中,梁启超探索了中国原始文化以及传统社会的婚姻、姓氏、乡俗、都巾、家族和宗法、阶级和阶层等诸多议题。虽然梁启超终未撰成多卷本的《中国文化史》( 其生前,只有《屮国文化史・社会组织篇》等少数篇目问世) ,但火气魄、眼光及其所设汁的中国文化史的日写叮研究的构架令人钦佩。因此,鉴于其对文化史的写作影响深远,亦将此篇章编入本丛书。此后一段时期,伴随中西文化论战的展开,大量的西方和中国文化史著作相继被翻译、介绍给中国读杼,桑戴克的《世界文化史》和高桑驹占的《中国文化史》广被译介,影响颇大。国内一些学者亦仿效其体例,参酌其史观,开始自行编撰中国文化史著作。一九二一年梁漱溟出版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这是近代国人第一部研究文化史的专著。尔后,中国文化史研究进入了一个短暂而兴旺的时期,。大批中国文化史研究论著相继出版。
     
    有关中国文化史的宏观研究的著作不可谓少,如杨东部的《本国文化史大纲》、陈国强的《物观中国文化史》、柳冶徵的《中国文化史》、陈登康的《中国文化史》、—徳华的《屮国文化史略》等,在这些著作中,柳诒徵所著《中国文化史》被称为「中国文化史的开山之作「而杨东部所撰写的《本国文化史大纲》则是第一本试图用唯物主义研究中国文化史的著作。与此同时,対某一历史时期的文化研究也取得很大过展。如流的《先秦文化史》、陈安仁的《中国—古中占文化史》和《中国近世文化史》等。在宏观研究的同时,微观研究也逐渐引起学人们的注意。其中,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成绩斐然,如郑寿麟的《中西文化之关系》、张星娘的《欧化东渐史》等。- 九三六至一九三七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云丘等上编的《屮国文化史从书》,共余种,体例相当庞大,内容几手囊括了中国文化史的大部分内容。
     
    此外,国民政府在三十年代初期出厂政治需要,成立了『中国文化建设会」,大搞『文化建设运动」,致力于『中国的本位文化建设」。一 九一 八年—月,陶桁盛看一位教授发友广《屮国本位文化建设宣言》,提出「国家政治经济建设既已开始,文化建设亦当着手,而且更重要」。因而主张从中
     

    国的固有文化即传统伦理道徳出发建设中国文化。这也勾起了。些学者研究中国文化史的兴趣。同时,这一时期又恰逢中国新代教育发生' 发展并取得亜要成果之时,也促进了『中国文化史」课程的开设和教材的编写。淸末新政时期,废除科举,大兴学校。许多文明史、文化史的制作因“常适合作为. 西洋史和屮国史的教科书,遂对历史丼作的编篡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教科抄撰写方面,多部中国史的教材,无论是否以「中国文化史』命名,实际上都采用了文化史的体例。而这部分著作也占了民国时期中国文化史著作的- 大部分。如吕思勉的《中国文化史二十讲》( 现仅存六讲) 、王徳华的《中国文化史略》:一留余的《中国文化史问答》、李建文的《中国文化史讲话》、范子田的《中国文化小史》等。 

Copyright © 2019-2020 魅影书斋 PDF电子书下载平台

客服微信:mypdf001  QQ:253995907  邮箱:253995907@qq.com

免责声明:
(1)本站不生产任何资料,不拥有此类资源的版权!
(2)本站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对非法转载,盗版再版等行为的发生不具备充分监控能力.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但若某资影响到您的版权,请版权拥有者出示充分版权证明材料时,本站负有移除该资源的义务!
(3)本站在满足前款条件下采取移除等相应措施后不承担任何相关责任!如果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 我们将尽快处理!

(4)本站服务资源不定时更新,展示极为有限,如果需要更多资源的代找服务,请联系客服!本站暂未提供交易接口,如需更多资源代找及交易服务,请咨询客服!

(5)关于所收取的费用与其对应资源价值不发生任何关系,仅为站点运行消耗及各项服务的综合费用!

(6)本站展示资源及代找资源的内容与本人无关,尤其其中堪舆地理易学中医等相关资源,所有资源内容仅供参考,本站不负有任何责任!

(7)仅供学习和交流优质文化服务,便利大众,以上,请知晓!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