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国学书系 共19册 2011-2017高清
《清华国学书系》共19册,由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至2017年出版。《清华国学书系》书目:清华国学书系 高亨文存清华国学书系 赵元任文存清华国学书系 梁漱溟文存清华国学书系 梁启超文存清华国学书系 罗根泽文存清华国学书系 王国维文存清华国学书系 赵万里文存清华国学书系 周传儒文存清华国学书系 朱右白文存清华国学书系 王庸文存清华国学书系 吴其昌文存清华国学书系 徐景贤文存清华国学书系 徐中舒文存清华国学书系 杨鸿烈文存清华国学书系 杨筠如文存清华国学书系 姚名达文存清华国学书系 刘节文存清华国学书系 冯永轩文存清华国学书系 蓝文征文存《清华国学书系》出版说明:晚近以来,怀旧的心理在悄悄积聚,而有关民国史的各种著作,也渐次成为热门的读物。一一此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当然是在蓦然回望时发现:那尽管是个国步艰难的年代,却由于新旧、中西的激荡,也由于爱国、救世的热望,更由于文化传承的尚未中断,所以在文化上并不是空白,其创造的成果反而相当丰富,既涌现了制订规则的大师,也为后来的发展开辟了路径。此外还应当看到,这种油然而生的怀旧情愫,又并非只意味着“向后看”。正如斯维特兰娜·博伊姆在《怀旧的未来》中所说:“怀旧不永远是关于过去的;怀旧可能是回顾性的,但是也可能是前瞻性的。”一一由此也就启发了我们:在中华文明正走向伟大复兴、正祈望再造辉煌的当下,这种对过往史料的重新整理和对过往历程的从头叙述,都典型地展现了坚定向前的民族意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院早期既昙花一现、又光华四射的历程就越发引起了世人的瞩目。简直令人惊异的是,一个仅存在过四年的学府,竟能拥有像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李济、吴宓这样的导师,拥有像梁漱溟、林志钧、马衡、钢和泰及赵万里、浦江清、蒋善国这样的教师,乃至拥有像王力、姜亮夫、陆侃如、姚名达、谢国桢、吴其昌、高亨、刘盼遂、徐中舒这样的学生“,“,而且,无论是遭逢外乱还是内耗,这个如流星般闪过的学府,以及它的一位导师为另一位导师所写的、如今已是斑驳残损的碑文内容一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都在激励后学们去保持操守、护持文化和求索真理,就算不必把这一切全都看成神话,但它们至少也是不可多得的佳话吧?可惜在相形之下,虽说是久负如此盛名,但外间对本院历史的了解,总体说来还是远远不够的,尤其对其各位导师、其他教师和众多弟子的总体成就,更是缺少全面深人的把握。缘此,本院自恢复的那一天起,便大规模地启动了“院史工程”,冀能在深人研究的基础上,最终以每人一卷的形式,和盘托出院友们的著作精选,以作为永久性的追思缅怀,同时也对本院早期的学术成就,进行一次总体性的壮观检阅。就此的具体设想是,这样的一项“院史工程”,将会对如下四组接续的梯队,进行总览性的整理研究:其一,本院久负盛名的导师,他们无论道德还是文章,都将长久地垂范于学界;其二,曾以各种形式协助过上述导师、后来也卓然成家的早期教师,此一群体以往较少为外间所知;其一,数量更为庞大、很多都成为学界中坚的国学院弟子,他们更属于本院的骄傲;其四,等上述工作完成以后,如果我们行有余力,还将涉及某些曾经追随在梁、王、陈周围的广义上的学生,以及后来在清华完成教育、并为国学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其他学者。这就是本套“清华国学书系”的由来!尽管旷日持久、工程浩大、卷帙浩繁,但本院的老师和博士后们,却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而如今分批编出的这些“文存”,以及印在其前的各篇专门导论,也都凝聚了他们的辛劳和心血。此外,本套丛书的编辑,也得到了多方的鼎力支持;而各位院友的亲朋、故旧和弟子,也都无私地提供了珍贵的素材,这让我们长久地铭感在心。为了最终完成这项任务,我们还在不停地努力着。因为我们深知,只有把每位院友的学术成就,全都搜集整理出来献给公众,本院的早期风貌才会更加逼真地再现,而其间的很多已被遗忘的经验,也才有可能有助于我们乃至后人,去一步一步地重塑昔日之辉煌。在这个意义上,这套书不仅会有很高的学术史价值,也会是一块永久性的群英纪念碑。一一形象一点地说,我们现在每完成了一本书,都是在为这块丰碑增添石材,而等全部的石块都叠立在一起,它们就会以一格格的浮雕形式,在美丽的清华园里,竖立起一堵厚重的“国学墙”,供同学们来此兴高采烈地指认:你看这是哪一位大师,那又是哪一位前贤“。我们还憧憬着:待到全部文稿杀青的时候,在这堵作为学术圣地的“国学墙”之前,历史的时间就会浓缩为文化的空间,而眼下正熙熙攘攘的学人们,心灵上也就多了一个安顿休憩之处。一一当然也正因为那样,如此一个令人人定与出神的所在,也就必会是恢复不久的清华国学院的重新出发之处,是我们通过紧张而激越的思考,去再造“中国文化之现代形态”的地方。《清华国学书系 梁漱溟文存》目录:导读 为儒学与中华文化凝神聚魂——梁漱溟学述上编 论文选编谈佛(1914)儒术(1915)究元决疑论(1916)答陈嘉蔼论因明书(1919)唯识家与柏格森(1921)评谢著《阳明学派》(1922)清华学校孔教会庆祝孔诞讲稿(1922)孔子真面目将于何求(1923)答胡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923)批评胡适之先生的人生态度并述我自己的人生态度(1923)孔子学说之重光(1934)什么是政教合一(1935)对《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之我见(1935)中国文化的特征在哪里(1935)谈戏(1935)杜威教育哲学之根本观念(1936)中国文化问题(1941)中国文化的两大特征(1941)理性与宗教之相违(1942)理性与理智之分别(1943)纪念梁启超先生(1943)中国文化问题略谈(1943)勉仁文学院创办缘起及旨趣(1948)读熊著各书书后(1961)《礼记·大学篇》伍严两家解说合印叙(1963)我对人类心理认识前后转变不同(1965)儒佛异同论(1966)重印孙著《拳意述真》序言(1968)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节选)(1974)试论宋儒朱熹氏在儒家学术上的贡献及其理论思维上的疏失(1981)在“中国宗教伦理和现代化”研讨会上的发言(1988)下编 论著(节选)选编《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节选)(1921)第八版自序第三章 如何是东方化,如何是西方化(节选)第五章 世界未来之文化与我们今日应持的态度《乡村建设理论》(节选)(1937)甲部 认识问题乙部 解决问题《朝话》(节选)(1937)《中国文化要义》(节选)(1949)第五章 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第六章 以道德代宗教第七章 理性——人类的特征第八章 阶级对立与职业分途第九章 中国是否一国家第十章 治道与治世第十一章 循环于一治一乱而无革命第十二章 人类文化之早熟第十三章 文化早熟后之中国《人心与人生》(节选)(1975)第三章 略说人心第十章 身心之间的关系(上)第十四章 人的性情、气质、习惯、社会的礼俗、制度(上)第十六章 宗教与人生第十七章 道德——人生的实践(上)第二十章 未来社会人生的艺术化《东方学术概观》(节选)第二章 儒者孔门之学第三章 道家之学第四章 佛家之学(旧稿)第四章 东方学术的共同特征梁漱溟生平大事记《清华国学书系 赵元任文存》目录:赵元任学术研究述评中国语言的问题讨论国音字母的两封信中国言语字调底实验研究法国语罗马字的研究语音的物理成素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的谐声说(译)北平语调的研究南京音系一套标调的字母上古中国音当中的几个问题音位标音法的多能性“连书”什么“词类”方言性变态语音三例中国方言当中爆发音的种类国语罗马字国语罗马字的特点方音改国音应注意之点文字统一与方言分歧的问题台山语料序论方言记录中汉字的功用汉语结构各层次间形态与意义的脱节现象中国音韵里的规范问题外国语教学的方式语言的描写和规范问题国语的语法和词汇问题语言成分里意义有无的程度问题绩溪岭北音系罗素的抽象原则跟语言教学吴语对比的若干方面论翻译中信、达、雅的信的幅度国语统一中方言对比的各方面理论和方法之间关系的若干方面中国通字草案我的语言自传赵元任大事年表
top of page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