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清至民国婺源县村落契约文书辑录 全18册 2014清晰

¥32.00Price

清至民国婺源县村落契约文书辑录 全18册 2014清晰

Quantity
  • 清至民国婺源县村落契约文书辑录 全18册 2014清晰

    《清至民国婺源县村落契约文书辑录》全18册,由商务印书馆2014年出版,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丛书之一。

     
     《清至民国婺源县村落契约文书辑录》收集清至民国民间文书3722份(套)10101张,以契约为主;另外,纳税凭证、状词和账本也有一定数量,其余文献则五花八门,充分体现了乡村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就笔者所见,本成果出现的文献种类有供词、招告、托书、合墨、包书、包封、戏文、托字、杂单、手绘地图、分单、证明、售货清单、保证书、符、当会契、修屋清单、聘礼、礼单、药引、婚约、婚前财产公正、拼批等。从这些不同类型的文书中,不难看出传统乡村社会生活的丰富性。未来学界利用本成果,可通过文献的属地性,结合其他已经公开的徽州文献,从而为复原徽州文书的系统性提供了可能。
      作者在前辈学者整理、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力争恢复地方文献的地点属性。本成果辑录文献的标准是地点,即文献是否全部源自某一村落,而不管文献是何种类型;就单张文献而言,本成果收集的文献可能不如以往公开的文献那么珍稀,但整体上看文献种类亦非常丰富,精彩纷呈,同时也通过这种“无选择”地辑录文献的方式保留了文献的完整性。
     
     
    《清至民国婺源县村落契约文书辑录》书目:
     
    清至民国婺源县村落契约文书辑录  1  总目录
     
    清至民国婺源县村落契约文书辑录  2  秋口镇  1  东坑村·鹤溪村·江村余姓·水末(沫)村汪家·长径村  1 
     
    清至民国婺源县村落契约文书辑录  3  秋口镇  2  长径村  2·里源·毕家坑·港头村方家
     
    清至民国婺源县村落契约文书辑录  4  秋口镇  3  鸿源吴家·金盘村·坑头村胡家·里蕉村·岭溪村
     
    清至民国婺源县村落契约文书辑录  5  秋口镇  4  岭溪村戴家·沙城洪·沙城江氏·沙城俞氏
     
    清至民国婺源县村落契约文书辑录  6  秋口镇  5  油岭村·仔槎村陈家·吴家
     
    清至民国婺源县村落契约文书辑录  7  江湾镇  1  玝口村
     
    清至民国婺源县村落契约文书辑录  8  江湾镇  2  金田村·洪坦村·篁岭村·岭背村汪家·下坦村
     
    清至民国婺源县村落契约文书辑录  9  江湾镇  3  荷田村·晓容村·大潋村·胡溪村·下金田·下晓起村汪姓
     
    清至民国婺源县村落契约文书辑录  10  江湾镇  4  晓村·晓起岭下村·中(钟)吕村  1
     
    清至民国婺源县村落契约文书辑录  11  江湾镇  5  中(钟)吕村  2
     
    清至民国婺源县村落契约文书辑录  12  段莘乡  1  万担源·宦坑·六坑·大汜村  1
     
    清至民国婺源县村落契约文书辑录  13  段莘乡  2  大汜村  2 
     
    清至民国婺源县村落契约文书辑录  14  段莘乡  3  裔村·大秋岭村·阆山村
     
    清至民国婺源县村落契约文书辑录  15  段莘乡  4  东山村·官坑村·沅头村胡家
     
    清至民国婺源县村落契约文书辑录  16  大鄣山乡  1  鄣山·鄣山村·鄣山通元村
     
    清至民国婺源县村落契约文书辑录  17  大鄣山乡  2  江村  1
     
    清至民国婺源县村落契约文书辑录  18  大鄣山乡  3  江村  2·车田村
     
     
     
    《清至民国婺源县村落契约文书辑录》序言:
     
    《清至民国婺源县村落契约文书辑录》以保持历史文献的原始状态和更丰富的信息为原则处理清至民国婺源县村落文献资料,希望能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一套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文书辑录。本书取名为“契约文书辑录“,是基于中国乡村社会一直有重大事项“空口无凭,立约为证"的传统以及我们所收集的婺源县民间文书也大多是以“契约”的形式出现这一事实的考虑;与此同时,为了尽全文献的系统性及丰富性,
     
    《清至民国婺源县村落契约文书辑录》实际也对“契约”以外的婺源相关民间文书予以了充分的关照和整理。“文公阙里”一婺源县,位于江西省东北边陲,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五县〈市〗接壤的山区,总面积2947.5平方公里东邻浙江开化县,南接德兴县,西连景德镇市,北界安徽休宁县,两南与乐平县毗邻婺源县地处黄山余脉环抱之中,受无数溪流的冲刷切割,峰峦叠秀,峡谷秀丽;境域略成椭圆形,
    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徐徐倾斜,东北群峰屹立,巍峨挺拔,以鄣公山主峰擂鼓锋为最高,而西南则以'绵亘的丘陵为主’境内涧水旧流,溪河纵横,除江湾水由休宁县溪西入境,鳙水东流汇入浙江省钱塘江外,余均发源于境东北和西北山地,弯弯曲曲汇流于境西南人乐安河,属饶河水系,乐安河上游县境现辖II个镇、12个乡:包括有紫阳镇、清华镇、秋口镇、江湾镇、思口镇、中云镇、赋春镇、镇头镇、许村镇、太白镇、溪头乡、段莘乡、浙源乡、沱川乡、大鄣山乡、珍珠山乡,等等
     
     
    时婺源属扬州之域,存秋厲吴、越,秦属鄣郡汉属丹阳郡歉县地郎休阳县地.晋厲新安郡海阳县地隋属歙州休宁县地唐开元40〉析休宁之回玉乡和乐平之怀金乡置婺源县,治设清华,隶于毛年〖901〉县治由清华移至弦高镇〖今城关镇》。唐开元二十四类真谋反,以休宁县回玉乡鸡笼山为营寨,聚众活动于歙、衢、芘、开化、休宁等县朝廷发兵经二.年讨平。为便于统治,唐幵析休宁之回玉乡和乐平之怀金乡地,纵横二百余里置立
     
     
    婺源县,以“地当婺水之源”而名。唐置婺源县后,该县便基本属皖南徽州“一府六县”之一.隶于歙州,北宋宣和三年〈1120隶属徽州。元属徽州路,元贞元年〖丨295〗升为婺源州;明属徽州府,洪武二年〔1369^降州为县清沿明制直到1934年才从安徽划人江西,隶第五行政区。1947年划回安徽,隶第十行政区。1949年解放复又划归江西,隶乐平专区1950年属浮梁专区。1952年起隶属上饶地区至今。
     
    相当长一段时期以来,婺源县同徽州其他县份厂样,是一个富含“契约理性"且很“敬惜字纸”的传统乡村社会,至今留下了丰富的徽州契约文书及各类相关民间文献,为明清中国研究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史料基础。中国史学界关于契约的收集和整理,学术界的成果已经非常丰硕,且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从早期方豪先生对徽州民间文献的收集,到1980年代章有义、周绍泉等人对徽州契约文书的收集和整理,乃至后来叶显恩、张海鹏、周绍泉、栾成显、唐力行、王振忠、卞利等诸多著名学者对徽州文书的研究,徽州文献的史学价值早已为学界所认识。多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对婺源县村落文书的收集、整理。在整理过程中,笔者还利用这批丰富的民间文献撰成《晚清至民国徽州小农的生产与生活一对5本婺源县排日账的分析》、《清至民国徽州钱会性质、规制之演化一基于婺源村落文书“会书”、会契之考会”与小农资产运作》(待刊〗、《从祭祀酬神到资产运作:徽会产之处置一以清至民国婺源村落会契、分家书为例》〔待刊X撰《试论清代婺源土地的税租化一兼谈清代卖田契中的土地表数篇文章;完稿之余,笔者深深感到:民间文献的收集整理同然能提供路径,但长期以来,由于徽州文献不断地被发现和编纂成集,文献早已脱离了乡村,成为堆积在图书馆的文献典藏;尤其是随着资料价值极高的各类徽州文书被陆续发现,学者又习惯于将珍贵以髙价购置.然后成为独门资料加以研究。出于这样的考虑,本出版以婺源村落为单位收集婺源县的契约文书,主要是想在前辈文书的收集和整理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地点”对于文献的意义。实际上,只有清楚了文献的地点,文献才能回到具体的情景中得到更深刻的理解,与之相关的族谱、碑刻,乃至口碑等资料才可与契约文书构成一个乡村的地方文献系统。概而言之,《清至民国婺源县村落契约文书辑录》还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以村落为单位’强调了地方文献的地点感。
    徽州文书的丰富性无庸质疑,也正因为其文献的丰富,所以,徽州文书的收集和整理一直是史学界工作的重点。但随着大量学者和文物贩子进入徽州乡村购买文书,地方文献的系统性已遭破坏。这显然给未来进一步的深人研究带来不便,甚至是致命的缺陷。正是基于这种局面,徽学学者刘伯山提出对徽州文书进行“归户”整理的主张。目前学界普遍要求文献“归户",但能够归户的文献可遇不可求,而村落则是一个比较适中的单位,而且,在中国聚族而居的聚落格局下,按照村落归属文献有时侯即等于按照家族归属文献,也具备某种“归户”的性质。因此,本书严格地按照文献收集地所在村落为单位辑录文献,强调文献的属地,比较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本书还附有各村镇的介绍,以便读者较好地了解文书所在各村的基本情况。也正因此,本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村落契约”一词,以村落为单位来收集地方文献,从而可以村名来明确文献的地点性。学界可通过本书提供的文献属地,结合其他已经公开的徽州文献,最大限度地完善契约文书的信息。
     
    2、不限文献种类,尽量原生态地保持文献完整性。
    本书辑录文献的唯一标准是地点,即文献全部源自某一村落、某一家族,而不管文献是何种类型、性质。所以,尽管就单张文献而言,本成果收集的文献可能不如以往公开的文献那么惊艳,但整体上看文献种类亦非常丰富,精彩纷呈,同时也通过这种“无选择”地辑录文献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文献的完整性种系统性。本书收集的文献契约较多,6000多份(套)文献中,契约达到3000余份(套\另外,纳税凭证、状词和帐本也有一定数量,其余文献则五花八门,充分体现了乡村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就笔者所见,本成果中出现的文献种类有供词、招告、托书、合墨、包书、包封、戏文、托字、杂单、手绘地图、分单、证明、售货清单、保证书、符、当会契、修屋清单、聘礼、礼单、药引、婚约、拼批等。从这些不同类型的文书中,不难看出传统乡村社会生活的丰富性。
     
    3、文献目雜量细化,以便后来研究者査阅。
    本书对所有文献均进行了详细的编目。编辑目录的出发点不是为了整理的方便,而是充分考虑到后来研究者的需要,使研究者能够通过目录迅速获取文献信息。本书每份文献的目录均尽量按“地点一时间一文书性质一人物一行为或内容”顺序标明,例如"段莘乡万担源1‘光绪三年丨断骨出卖田租契丨詹接登断骨出卖与本家兆洵”。研究者一眼就能明白文书的内容,极大地方便了研究者。
     
    4、某些村落文献数量多且集中,是不可多得的研究资料。
    在本成果中,大部分村落的文献都在30张以上。大鄣山乡江村、沱川乡某村(村名不详〕、清华镇施村、清华镇清华村、段莘乡大汜村、浙源乡浙源山坑等6个村落文献均达到了200份(套)以上,其中,浙源山坑村的文献527^(^1秋口镇水末村汪家319份(套〉。古坦乡水岚村、大鄣山乡鄣山、溪头乡龙池汰、溪头乡朝阳抖村李家、秋口镇毕家坑、秋口镇长径村、秋口镇里源、秋口镇鸿源吴家、秋口镇金盘村、秋力镇岭溪村、秋口镇油岭村、江湾镇许口村、江湾镇晓容村、江湾镇晓村、江湾镇钟吕村等15个村落文献均在100份(套)以上。一个村落有如此多而集中的文献,无疑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坚实的资料基础。同时,从上述村落的名称中就可看出,许多村落文书也具备家族文书的性质。这本具备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资料集的问世,希望对推动徽州社会经济史,乃至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有所贡献。
     
    5、本资料集所涉文献时间跨度长,从时间跨度上提供了具有连续性的乡村社会生活画卷
     
     
    《清至民国婺源县村落契约文书辑录》所收集文献虽然主体时间为清至民国,但时间上最早文献为弘治十年《1503\最晚为1980年代,时间跨度很长。因而.等于保留了一套从明代至1980年代的乡村社会生活脚卷。本成果中有弘治十年《1503、留下来的简单族谱,得以让我们管窥明代家庭谱系状况;也有1950年抗美援朝时的“捐助证”,让我们看到当时人民对国家的坚定支持;颇有意思的是,我们还找到了一份1950年代的婚前夫妻合同,女方在结婚前对属于自己的财产进行了公证,从中可见婚前财产公证并不是现代的时髦产物,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史根源;我们还看到了1980年代的卖地文书和1985年的分家文书;另外,由于目所收集的契约基本都具有连贯性,我们甚至能发现一个家族连续上百年的土地契约;等等。这些时间跨度很长的文献使我们得以从比较长的时间段了解乡村社会生活的实际状况,其学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Copyright © 2019-2020 魅影书斋 PDF电子书下载平台

客服微信:mypdf001  QQ:253995907  邮箱:253995907@qq.com

免责声明:
(1)本站不生产任何资料,不拥有此类资源的版权!
(2)本站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对非法转载,盗版再版等行为的发生不具备充分监控能力.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但若某资影响到您的版权,请版权拥有者出示充分版权证明材料时,本站负有移除该资源的义务!
(3)本站在满足前款条件下采取移除等相应措施后不承担任何相关责任!如果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 我们将尽快处理!

(4)本站服务资源不定时更新,展示极为有限,如果需要更多资源的代找服务,请联系客服!本站暂未提供交易接口,如需更多资源代找及交易服务,请咨询客服!

(5)关于所收取的费用与其对应资源价值不发生任何关系,仅为站点运行消耗及各项服务的综合费用!

(6)本站展示资源及代找资源的内容与本人无关,尤其其中堪舆地理易学中医等相关资源,所有资源内容仅供参考,本站不负有任何责任!

(7)仅供学习和交流优质文化服务,便利大众,以上,请知晓!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