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全集 共24册 2004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竺可桢全集》PDF电子书共24册,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竺可桢全集》分两大部分,一是各类文稿和信函等,二是日记。《全集》收有作者文章始于1916年,收笔之作在他去世前一年,其间每年均有文字留存;内容涉及领域广,除气象、地理外,数理天文、地质生物、国际政治、中外历史、哲学名著、流行小说、诗词歌赋、博物杂俎,无不涉猎;笔下人物多,从毛泽东的特别召见,到桥头上撞见蒋经国、泳池中幸会陈毅,还有陈寅恪、顾准、钱钟书、黄万里等,也都出现在他笔下。
《竺可桢全集》是国内迄今为止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全集。全集共24卷,2000多万字,规模极为宏大。《竺可桢全集》第1~4卷为作者已刊和未刊的中文著述,包括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 1974年的日记;第22~24卷为补编,是编者在2004年之后陆续搜集得来的新增文献,作为前五卷文集的“补遗”。清华大学教授刘兵认为,《竺可桢全集》的学术价值并不限于自然科学领域,也不仅限于竺可桢研究,而是对20世纪中国科学史、教育史、文化史和社会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竺可桢全集》尤其令人瞩目的是其日记部分。24卷之中,日记占了16卷之多,为1936~ 1974年38年间竺可桢的日记,达1300多万字。
《竺可桢全集》序言:竺可桢,字藕舫,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1890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属上虞〉,1974年2月7日病逝于北京。进人20世纪之前的中国,科举制是国家教育制度的主体。丨898年维新派主张改革教育制度,新风所被之处,绍兴东关镇也办起了新式学堂。竺可桢由此得以在家乡读完小学,到上海读中学,之后又进了唐山路矿学堂,打下了较为扎实的新学基础。1910年,竺可桢考取第二批留美“庚款生”,先入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后人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攻读新兴的气象学,1918年以论文《远东台风的新分类》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自传教士利玛窦人华箅起,历经三百余年,断断续续,波波折折,直到20世纪初,才通过新学制把现代科学知识体系全面引进中国的课堂。随后的留学大潮又把现代知识分子群推上了新世纪的舞台。幸逢如此历史机缘,加上自身勤奋有恒,竺可桢终能跻身于中国第一代科学家的行列。
1915年中国留美学生创办“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帜志”的《科学》杂志,发起成立了“以联络同志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的中国科学社。竺可桢汇入到这股科学救国的洪流中,成为该社的第一批社员和《科学》杂志的早期编辑。以此为起点,他一生中始终坚持向民众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利用各种机会呼唤全社会注重科学事业的发展,倡言“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勇于担起天下兴亡的社会责任。回国后的竺可桢,先后在武昌和南京任教,在东南大学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
一个地学系,为日后中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早期专门人才。
在推动科学教育升级转型的同时,他长期参与中国科学社的领导工作,被推选为继
任鸿隽、丁文江、翁文颧之后的第四任社长。在1915年至1927年期间,中国的科
学体制处于团体化组织自流发展的状态,而吸纳科学家最多、学科覆盖面最广、社
会影响最大的中国科学社,成为居于中国科学界首位的代表性组织。
中国科学社按英美模式勾画了未来中国科学事业的蓝图,但囿于国情条件此
梦难圆。1928年以后,蔡元培等力主引进法国模式,中国科学体制由此进人了中央研究院时代。鉴于竺可桢的学术地位,从蔡元培着手筹备中央研究院之曰起,
他就被邀请来负责筹建气象学方面的研究机构。1928年至1946年间,他一直担
任气象研究所所长,自1935年起担任中央研究院评议会的评议员,1948年被选为
中央研究院院士。
竺可桢是中国现代气象学和气象事业的莫基人。他亲自主持在南京北极阁营
建气象学研究基地’培养出一支精干的队伍。与此同时,他为国家争权益,经过苦
心经营,中国终于从1930年元旦起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对我国领土领海的气象预
报,结束了由外国人垄断中国气象预报的历史。继地质学与生物学之后,在竺可桢
的领导下,气象科学实现了在中国的本土化和体制化。他本人在台风分类、季风、
中国气候区划、气候变迁以及物候学等方面的研究,都处在科学的前沿。《竺可桢
文集》(科学出版社,1979年)的编者在卷前撰有“竺可桢的生平与贡献”,对此已
有较系统的评述。
1936年4月,竺可桢受命出任浙江大学校长。浙大前任校长推行法西斯主义
教育,招致广大师生的激烈反抗,使学校处于瘫痪状态。竺可桢长校之后,尽力按
哈佛办学模式塑造新浙大,着力革除弊政,聘选优秀教授,确立“求是”校训,注重
通才教育,尊崇思想自由,推动科学研究。抗日战争的爆发,致使中国的大学进人
颠沛流离的状态,而浙大是搬迁各校中组织得最好的一所。每到一地,即能迅速开
课,图书馆、实验室也都随即开放,保证了教学与科研的进行。在竺可桢的领导下,
浙大每到一地,都为当地的文化、教育、科学事业作出贡献,其影响在六七十年后的
今天也清晰可见,因而浙大的西迁被称为“文军长征”。经历了遵义湄潭时期的相
对稳定之后,浙江大学竟在艰难困厄中崛起,这所原为普通的地方性大学一跃而居
于全国少数著名大学之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竺可桢即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从中国科学社
到中央研究院,再到中国科学院,他在20世纪中国科学体制演化的历程中,始终发
挥着重要作用。建院之初的首要任务,是在前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等原有基
础上重新组建新的科研机构。由于竺可桢在科学界和教育界中具有很高的声望,
在实现平稳过渡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他历来认为发展科学事业的关键是人
才问题。在尊重人才、使用人才、吸引人才和保护人才方面,都给后世留下了许多
令人感动的故事。
1955年,竺可桢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兼任生物学地学部主任。随着
后来领导体制的变化,他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执行“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的
有关任务上,主要是全国范围内的自然区划和自然资源考察工作。他亲自筹划建
立了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与各方面协调,组织了一系列的重要考
察队。他在“70岁的前后,以年迈之躯奔波在大河流域、西部髙原和北漠南疆,足迹
遍及除西藏和台湾以外的全国各个省区。这些考察成果为国家宏观规划和区域发
《竺可桢全集》拟出版20卷。第1一4卷,收录作者已刊和未刊的中文著述,
既含讲演稿、工作报告、自存手稿以及新闻报道中引述、摘录的讲话,亦含书信、题
词、诗作、自传、学习体会、思想汇报、履历表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19卷
收录竺可桢1936—1974年的日记。最后一卷拟含补编、年表和人名索引等。
《竺可桢全集》的前4卷和第5卷,无论何种学科、体裁的文稿,一律按时间先
后排序。这不仅是因为存在着无法严格区分学科领域和体裁类别的困难,更多的
考虑还是想给读者提供一种历史考察的方便,无论是什么学科或体裁的哪一篇,都
是竺可桢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中留下连续足迹的一个印记。
全书编辑加工以“存真”为基本要求,如实展现竺可桢的人生道路和社会文化
变迁的历史进程,为后世提供具有独特价值的珍贵史料。
《竺可桢全集》所收文献纵亘1916—丨974年,计59年,历经中国现代史之各个
重要发展阶段,不仅所记述史实弥足珍贵,其文章写作样式、编辑出版规范、社会流
行语言、术语译名演变,等等,也都真实地反映着不同时代的文化样态和流变趋势,
具有特殊的史料价值。为此,我们坚持力求如实保存文本原貌,未完全按现有通行
的编辑出版规范作加工处理。出于同样的原因,对作者文章中表述的学术观点和
论据,有后世学者提出较大争议和较系统考订者,本书亦未予逐一注释和论列。编
者的主要工作是广泛收集遗存文稿,考订其发表的时间和背景,选择适合入选文
本,辨读文本内容,酌情予以必要的点校、考证和注释,对不同文本作参校订正。
《竺可桢全集》编纂工作启动之初,当务之急是搜集竺可桢的遗存著述,途径
有四:〈1〉以《竺可祯文集》后附“竺可桢著作目录”所列篇0、竺可桢纪念文集和
传记所引文献以及现存竺可桢全部日记有关记述为基础,按图索骥;口)原“竺可
桢研究会”在80年代收集的各类文稿;⑴)对《科学》杂志、气象学和地理学领域的
学术刊物、浙江大学校刊、中国科学院档案等作了系统查阅,并对近年相关出版物,
如《蔡元培全集》、《南大百年实录》作了查索选录;(⑴通过竺老亲属、浙大校友会
北京分会等渠道,向与竺老有过各种联系的人员发函征集。
在检索文献的过程中,国家图书馆、中央档案馆、中国气象局图书馆、农业部办
公厅档案处、中国科协秘书处、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
28竺可桢全集“第24卷
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复旦大学档案馆、浙江省档案馆、浙江大学档案馆、湖北省
档案馆、重庆市档案馆、中国科学院办公庁档案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
究所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图书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图
书馆、科学时报社档案室等单位,为本书提供了查阅和复制文献资料的方便。
王玉春、王昭雯、王涌泉、王鹏飞、尤芳湖、申图、冯雪骥、任葆薏、刘文漪、李玉
海、宋琦、沈文雄、张九辰、张直中、陆家桔、陈立、陈邡、陈学溶、金宗达、竺宁、竺安、
竺松、竺碚、赵新那、赵德煌、胡宗刚、胡思梅、姚鸿瑞、洪星、陶为霖、陶渴平、钱燕、
钱永红、席泽宗、戚叔纬、舒昌荣、解莉华等同志,向编委会提供了信函、照片和重要
的背景资料。……
……
top of page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