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六十年成果展) 全1册 2012彩图高清
《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六十年成果展》PDF电子书全1册,由科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六十年成果展》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60周年成果展的大型画册,共分18部分,时代跨度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内容涉及考古学理论、研究方法,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科技考古等方面,体现了中国考古学目前的学术研究水平和*学术研究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已经走过了六十年考古研究所成立伊始,在以郑振铎、尹达、梁思永、夏鼐为代表的第代领导人的带领下,在物质条件相当匮乏、工作条件相当艰苦的情况下,开始了创建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的伟大事业。经过六十年的发展,考古研究所已经由成立之初的仅仅十几个人,一两个考古队,发展成为具有近160位在职职工,四个研究室、二十多个考古队及科技考古中心、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和资料信息中心及古代文明、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外国考古、公共考古多个非实体中心,学科门类齐全,研究手段多样,人才队伍齐整,学术成果丰硕的一流的国家级考古研究机构。六十年来,考古研究所在全国除台湾和上海之外的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的260多个市、县开展过考古工作(包括香港和澳门)。我所几代考古人的足迹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许多考古学文化命名地和中外考古界甚至是社会上耳熟能详的古代文化遗址与墓葬,是通过考古研究所学者之手,揭开了叠压数千年的土层,打开了尘封数千年的墓门,使中华民族的子孙得以通过这些出土的遗迹和遗物,感受祖先创造的辉煌灿烂的古老文明。经过考古研究所几代人六十年的奋斗,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将通过这次“考古中华”展得到集中展现。“考古中华”展览展出四十多处重要聚落址、都城址、佛寺遗址与大型墓葬等考古发掘出土的约240件珍贵文物。展览围绕考古学研究的一些重大课题而展开。如农业与家畜起源的状况、中国文明曙光的展现与王朝的崛起、历代都城制度的演变等至今学术界硏究的重大课题。同时也展示一些社会公众渴望了解的有关问题的研究进展。如史前地震灾难遗迹、世界上最早的面条的形状、夏王朝之前的都城的探索、秦阿房宫是否建成、古代战马从何时开始穿铁甲等各种热点议题。展出的许多珍贵的文物,都是考古研究所考古发掘出土的精品,有很多是迄今发现的考古资料中属我国乃至世界之最。如世界上已经发表的最早的黍(距今约7600年),我国最早的成规模的、有规划的聚落,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我国最早的家猪(距今约9000年前),陕西临潼白家村出土的最早的彩陶(距今约7000年),山西陶寺遗址发现的最早的都邑、最早的朱书文字、最早的合范浇铸的铜器、最早的陶板瓦、最早的玉圭等仪仗用具、最早的可能与观测时令节气有关的特殊遗迹——“观象台”、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距今4300~4100年前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宫城、最早的青铜容器群,最早的商代都城——偃师商城和最早的左右两两相对称的宫殿群及最早的建于工程中的后花园,迄今所见规模最大的面积达l6000平方米的商代单体宫殿建筑——洹北商城一号宫殿建筑基址,殷墟迄今所见唯一的一座未被盗掘的商代王室墓葬妇好墓,代表商代青铜器制作与玉雕工艺最高水平的一批青铜礼器与圆雕玉器精品,以及我国最早的一批封建帝王活动的场所,如汉长安城和洛阳城南郊发现的迄今最早的皇家礼制建筑群,唐长安城圜丘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皇家祭天的天坛,等等。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展览,向公众系统地介绍我们考古研究所六十年来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可以说是我们考古研究所向社会各界的一次工作汇报。考古中华”展在沈阳的展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辽宁省博物馆友好合作的结晶。希望观众们通过这个展览,感受我们祖先在不同地区所创造的辉煌的文化成就,从而更加热爱我们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及其创造的璀璨的中华文明,更加自觉地保护好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无比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六十年来,不断开拓发展新中国的考古事业,足迹踏遍全国3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在260多个市、县开展田野考古工作。除了台湾和上海没有进行过考古发掘之外,其他地方都进行了、开展了相关的工作,踏勘古代遗址上万处,重点发掘了数百处历代都城址、大型墓地及王陵等各类遗址,获得千余项发掘硏究成果。随着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考古学研究成果的大众化对于弘扬灿烂的中华文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促进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日益明显,也是考古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些成果如何显示,展览是最简明扼要的方式。考古研究所在做好田野考古工作与学术研究工作的同时,积极致力于将最优秀、最前沿的考古学成果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让一般公众了解真实的考古。特别是在公众考古这一领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全国的工作都是具有领头羊的作用的,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考古研究所及时推出了“考古中华”文物展。“考古中华”展览从田野考古、科技考古、文化遗产保护等多个角度反映中国考古学学科在21世纪的进展状况。不同于其他的文物展览,这个展览展出的文物是围绕十多个大型课题的研究成果来展示的,集中体现了考古研究所六十年来考古发掘研究的精华。展览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媒介,本次展览为更多的人们打开了认识中华考古文化、了解中华悠久历史的窗口,能让大众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形成历程,通过一系列考古发现和出土文物的全方位展示,运用先进的陈列展示手段,引导人们以多元的视角和层面感知中华文明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展览也是博物馆的中心工作,近年来辽宁省博物馆一直注重在阵地展之外,引进展览的举办,已形成两大系列的品牌,一是中华古代文明系列是中国书画展览系列。前者历年来已先后举办了“国家宝藏—一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文物精品展”、“古蜀探密星堆·金沙遗址出土文物精品展”、“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等,为辽沈地区的广大观众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盛宴,通过展览为观众揭开文物背后的谜团,成为博物馆服务社会的最直接的实现方式。2011年在纪念5·18国际博物馆日之际,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辽宁省博物馆在承办“辽河寻根文明溯源—中华文明起源展”时,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已有了良好的合作,展览的成功举办,成为当年辽宁文化建设的一大盛举。在举办展览过程中,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达成致,2012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引进“考古中华”展览。本次展览在辽宁省博物馆的举办正是双方进一步的交流与协作,相信在未来,在考古学研究与展示、公众考古与博物馆之间,通过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会开创出一片更新的天地。
top of page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