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品鉴 全2册 2014 高清
《金匮要略品鉴》PDF电子书全2册,由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出版。
中医古籍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对于拓宽临床思路,提高综合分析和诊治疑难病症的能力有着独特的作用,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本丛书采用鉴赏辞典的形式,一一品鉴《金匮要略》《伤寒论》及《温病条辨》。《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时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同时,它也是世界上现存较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金匮要略品鉴》主要从原文、校注、译文、精解及评析这五个方面进行系统、全面、科学的挖掘、整理。其中,精解部分集合了民国时期以前各医(注)家对《金匮要略》(赵开美本)的研究精髓,评析则综合现代医家的精辟论述及最新研究进展。藉以此把握古今的临证,沟通古今认识。相信对读者在中医医疗、科研、教学等方面理论思维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会有较大的裨益和帮助。另外,《金匮要略品鉴》具有医(注)家姓名、方药等多个索引,更便于读者检索。《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被奉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杂病范围广泛,包含了除伤寒、温病以外的多种疾病。《金匮要略》总结了汉代以前治疗杂病的经验,是现存最早记载治疗杂病的重要文献,对后世内科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所谓“金匮”,即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则有简明扼要之意。但也正是“要”且“略”,《金匮要略公所言不易被理解,历代各家解读杂呈。为全面展示仲景辨治杂病的思维,启发后学,本书在前人基础上作了较为全面的爬梳,具体体例如下:一、各篇内容逐条品鉴,正文主要由原文、校注、译文、精解、评析五部分构成。原文采用明赵开美本,该版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被编入《仲景全书》。二、校注即校勘及注释。校勘参考俞桥本、医统本、《千金冀方》、《外台秘要》等,将分歧之处列明并作一定辨析,供读者参考;注释主要就原文中晦涩生僻字词、中医学中不常见的专有名词以及容易造成歧义等处加以解释。三、译文以现代汉语完整翻译原文,意在方便现代读者阅读。翻译注重文理与医理相互结合,尽可能与现代医学研究接轨,以现代观点训释文理,阐发医理。四、精解主要甄选了最晚至民国的历代医(注)家对《金匮要略》的理解研究,如赵良仁、尤怡、徐彬、周扬俊、黄元御、陈念祖、莫文泉、陆彭年、唐宗海、曹家达以及日本的丹波元简、丹波元坚等,几乎囊括了所有金匮注家,以期助读者全面理解,或方便其引用查阅相关文献。五、评析基本涵盖三部分内容,即评析原文、坪折从古至今医(注)家观点之异同、阐发当代相关最新研究进展,以帮助读者在今时今日更好地理解、掌握中医临证的精髓。六、《金匮要略》共有二十五篇。其中第二十三篇〈杂疗方〕、第二十四篇(禽兽鱼虫禁忌并治〉以及第二十五篇(果实菜谷禁忌并治)主要记载了急救方法和预防饮食禁忌等,但这些与现代临床实际相距已远,并不常用,且此三篇编写体例与前二十二篇不同,后人疑非仲景原著,故不予以评析。考虑到保持原书的完整性,本书保留了此三篇原文,供读者参考。七、全书原文和精解均加标点,并一律采用简体字。精解部分为保持其原文风貌,部分医学术语不刻意统一,如营卫与荣卫等。八、全书正文中凡方剂出现处皆以虚线框之,方便读者阅览。最后三篇因体例特殊且所供方剂价值不大,则不以虚线框标明。《金匮要略品鉴》序言:《金匮要略品鉴》其中“品鉴”二字,让人感触良多。品鉴高于注释,而以往我们仅满足于注释。提出品鉴并且要做好这件事,我想必须具备两点:一是被品鉴的东西值得品鉴,二是进行品鉴的人有相应的品鉴能力。《金匮要略》是一本中医必读的临床经典,原与《伤寒论》合一,称《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成书在汉末,经过魏晋隋唐时期的流传,校订、刊行于北宋,最终形成了我们目前反复诵读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作为《伤寒杂病论》,伤寒在前,杂病在后,分成两书以后,《金匮要略》成了杂病的专书。在中医临床诊疗的发展过程中,《金匮要略》与《伤寒论》并立,为中医临床的病证与治法方药的体系奠定了牢固的基础。经过宋代校订以后,《金匮要略》流传渐广。但由于文字简略,义理深奥,同时年代相隔久远,后人阅读往往容易产生疑惑。古代有志于中医临床经典普及的医家,对《金匮要略》研习既久,积累的心得亦多,然后诉诸文字,又形成了众多的注本。于是注文与原文相映成趣,也成了今人学习《金匮要略》的阅读对象。《金匮要略》的古代注家多集中在清代,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也不断有新的注本涌现。这样,品鉴《金匮要略》也无可避免地把相关的注文一并带进了。品鉴《金匮要略》,必须清楚相关的历史脉络。从《金匮要略》的成书背景、流传过程到大量注本的出现,到目前形成一定的学习和研究的局面,了解和熟悉这方面的情况是我们品鉴的前提。《金匮要略》究竟与《伤寒论》是怎样的关系?它的内容为什么详略不一,差距很大?应该明确,《金匮要略》不是一本阐发理论的专书,而是侧重于临床诊疗的论述,它的形成与当时的临床有关,也与后来的校订有关。原文是现实的反映,有的反映古代的临床,有的体现古人的认识;有的容易理解,有的已经令人费解。把握历史,能够帮助我们开阔眼界,变换视角,这样也有利于养成定识和眼力。品鉴《金匮要略》,必须熟悉中医临床的诊疗。这就要求我们对整个中医,对中医临床的诊疗有所理解和把握,必须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积累一定的临床经验,熟悉中医的病证与治法方药。通过文字的阅读来把握古今的临证,来沟通古今的认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否可以本着如下原则,即原文第一,注文第二;临床实际第一,文字表述第二;具体事实第一,抽象演绎第二。也可以说,对于原文必须先追求本意,然后再考虑引申发挥。由于每个人的阅历不一,对同一件事情的理解和体会当然也会不同,所以我们在对后人注文的理解上有时不必过分纠结于对和错的问题,而应该注意不同见解中的相互启发,只要有助于对原文的领悟即可。品鉴《金匮要略》,还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品鉴与一般注释的不同之处,在于品鉴有着“沉潜往复,从容含玩”的意思。品鉴是一个逐步提髙的过程,必须摆脱功利的羁绊,克服浮躁的影响。中医的经典应该和我们相伴终生,常读常新,品鉴经典即在于能让人不断到达一种新的境界。如此,品鉴还真是一件高雅之事。品鉴高于注释,但又离不开注释这个基础。对原文的大体意思明白以后,要能够展开联想,立足于《金匮要略》的原文及注文,眼光能够注意到古今病证的变化、认识的进步以及治法方药上的演变或扩展。原文的本义、注文的发挥以及它们与临床诊疗的具体联系,特别是有方有证的内容,是本书品鉴的重点。品评《金匮要略》原文中蕴含的真味,鉴别注家观点的优劣短长,也许有时心里会五味杂陈,体会到医理或方药的隽永是甘甜,察觉到古人的局限是苦涩。好在品鉴也带有一定的赏析之意,这确实有利于促进思考,开阔思路,从而提升我们每个人的品位。
top of page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