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氏中医临床实用丛书 全4册 2014高清
《陆氏中医临床实用丛书》全4册,由中医古籍出版社2014年出版。
陆鹏飞,出生于1937年。出身陆氏九代中医世家,自幼酷爱中医。曾发表《不通则痛,不通则病》《针灸治百病妙在手法》《草方治大病关键是对症》《针灸治中风越早越好》《中药炮制,妙在火候》《三分治病,七分调养》等论文八十余篇。陆氏主张除病痛要着眼于人身整体和生活各个方面,擅调脏腑气血与阴阳表里之机,则疗效更佳。根据体质不同,病因有异,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治病当求其本,标本皆治,因而疗效突出。陆氏主张除病痛应根据病情采取多种疗法,如针灸、中药、食疗、足疗、脐疗、浴疗、肛疗、按摩推拿、刮痧、拔罐等多元疗法,临床疗效显著,治愈率高。陆氏主张除病痛应以预防为主。节生冷、辛辣、酒,忌暴饮暴食,以保胃气;戒郁怒以保肝气;节情欲,谨房事以保肾气;戒烟毒,防风寒以保肺气;宁心神和七情以保心气;心情坦荡,无忧无虑,不伤神气。陆氏主张,人人都得学点医,学医能够健身体。中医医学文化是人类的生活文化、健康文化、生命文化,博大精深,为了养生、优生、延年益寿,人人都得学。《陆氏中医临床实用丛书》书目:陆氏中医临床实用丛书:陆氏中医针灸全书陆氏中医临床实用丛书:陆氏中医诊断医案陆氏中医临床实用丛书:陆氏中药临床用解陆氏中医临床实用丛书:陆氏中医诊治验方《陆氏中医临床实用丛书》目录:陆氏中医临床实用丛书:陆氏中医针灸全书 目录:第一章 腧穴形成及治病原理概论一、古人针灸治病原理序二、今人对针灸治病原理序三、腧穴穴位的概念四、腧穴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五、腧穴的分类六、特定穴概论七、配穴方法八、经络循行图九、十四经穴穴图十、二十经脉病候和主治范围及作用部位十一、针术的运用的手法和注意事项十二、灸术的运用手法和注意事项十三、针灸、取穴、折尺度量法简表第二章 十四经脉及经外奇穴定位取穴、主治病症、配穴治疗一、手太阴肺经经穴1.云门穴2.中府穴3.天府穴4.侠白穴5.尺泽穴6.孔最穴7.列缺穴8.经渠穴9.太渊穴10.鱼际穴11.少商穴二、手少阴心经经穴1.极泉穴2.青灵穴3.少海穴4.灵道穴5.通里穴6.阴郄穴7.神门穴8.少府穴9.少冲穴三、手厥阴心包络经穴1.天池穴2.天泉穴3.曲泽穴4.郄门穴5.间使穴6.内关穴7.大陵穴……第三章 针灸临床诊断治疗附:陆氏针刺手法100例结束语陆氏食疗歌陆氏中医临床实用丛书:陆氏中医诊治验方 目录:第一章 内科(一)呼吸系统疾病1.感冒2.咳嗽3.哮喘4.肺脓肿(肺痈)5.肺气肿6.肺炎7.呼吸器官出血(咯血)8.肺结核9.硅肺10.上呼吸道感染11.胸膜炎(二)消化系统疾病1.消化不良2.呕吐、呃逆3.胃痛(胃脘痛)4.消化性溃疡5.急、慢性肠胃炎6.胃下垂7.消化道出血(吐血、便血)8.腹胀9.肝炎、肝硬化、肝腹水、脂肪肝10.痢疾、细菌性痢疾,肠炎、肠梗阻11.便秘12.肠道寄生虫病13.急性胰腺炎(三)循环系统疾病1.高血压2.低血压症3.冠心病4.心悸5.肺心病6.期前收缩7.传导阻滞8.风湿热、风心病9.病毒性心肌炎10.心动过速11.无脉症(动脉炎):二手寸关尺,双侧桡动脉、肱动脉消失,血压不能测出(四)泌尿系统疾病1.泌尿道感染2.排尿异常3.肾炎4.乳糜尿5.肾功能衰退(尿毒症)(五)内分泌系统疾病1.甲状腺疾病2.糖尿病3.肥胖症(六)血液系统疾病1.血友病2.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贫血4.白细胞减少症5.白血病6.蚕豆病7.出血热病(七)神经系统疾病1.中风2.头痛3.癫痫4.内耳眩晕症5.三叉神经痛6.神经官能症7.精神分裂症8.自主神经功能紊乱9.肋间神经炎10.多发性神经炎11.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12.坐骨神经痛13.痿症(八)运动系统疾病1.落枕2.颈椎病3.肩周炎4.腰腿病5.滑囊炎6.关节炎第二章 外科第三章 妇产科第四章 男性病科第五章 小儿科第六章 皮肤科第七章 耳鼻喉科第八章 眼科第九章 口腔科第十章 肿瘤第十一章 发热第十二章 疑难杂症验方陆氏食疗歌陆氏中医临床实用丛书:陆氏中药临床用解目录:一、解表药(一)辛温解表药1.麻黄(附:麻黄根)2.桂枝3.紫苏(附:苏叶)4.荆芥5.羌活6.防风7.白芷8.藁本9.细辛10.辛夷11.生姜(附:生姜皮)12.葱白13.胡荽14.柽柳15.香薷16.鹅不食草(二)辛凉解表药1.薄荷2.牛蒡子3.蝉蜕4.桑叶(附:桑枝、桑椹、桑白皮)5.菊花(附:野菊花)6.蔓荆子7.淡豆豉8.大豆卷9.浮萍10.葛根(附:葛花)11.柴胡12.升麻13.木贼14.马兰15.两头尖二、清热药(一)清热泻火药1.石膏2.寒水石3.知母4.栀子5.竹叶6.芦根7.夏枯草8.决明子9.谷精草10.密蒙花11.青葙子12.夜明砂13.熊胆-14.天花粉15.蕤仁16.茶叶(二)清热凉血药1.犀角(附:水牛角)2.牛黄(附:牛角丝)3.生地黄(附:熟地黄、野地黄、鲜地黄)4.玄参5.牡丹皮6.赤芍7.紫草8.地骨皮9.白薇三、芳香化湿理气药四、利水渗湿药五、祛风湿药六、祛寒温里药七、芳香开窍药八、安神药九、平肝息风药十、理气药十一、止血药十二、活血祛瘀药十三、补气药十四、壮阳药十五、补血药十六、补阴药十七、消导药十八、化痰止咳药十九、止咳平喘药二十、收敛固涩药二十一、驱虫药二十二、涌吐药二十三、泻下药二十四、润肠药二十五、逐水药二十六、外用药附录陆氏中医临床实用丛书:陆氏中医诊断医案 目录:一、六诊(一)望诊辨证1.望神2.望面部颜色3.常色与病色4.望形态5.望诊舌头6.望诊辨证小结(二)闻诊辨证1.正常人的声音2.病变发出时的声音3.嗅气味辨证疾病4.闻诊辨证小结(三)问诊辨证1.问一般情况作出医案记录2.问生活史3.问家族病史4.问起病之因5.问目前症状6.问头身7.问胸胁脘腹8.问耳目9.问饮食与口味10.问睡眠11.问大小便12.问妇女病理13.问诊小儿14.问诊小结(四)脉诊的辨证1.脉象形成的原理2.诊脉的临床意义3.脉诊的部位4.诊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5.诊平脉6.诊病脉7.相似脉的鉴别8.诊妇女脉9.诊小儿脉10.相兼脉与主病辨证11.脉症顺逆(五)按诊1.按诊的方法2.按诊的内容3.按诊小结(六)症诊(临床症状的诊断)1.头痛2.腰疼3.胸痛4.腹痛5.腹泻6.呕吐7.便秘8.腹水9.便血10.咯血11.呕血和黑便12.血尿13.皮肤出血14.皮疹15.发热16.肝脾肿大17.黄疸18.水肿19.咳嗽20.呼吸困难21.发绀(青紫)22.心悸23.昏厥24.惊厥25.昏迷二、八纲临床辨证运用(一)表里辨证(二)寒热辨证(三)虚实辨证(四)阴阳辨证(五)八纲医案举例(六)八纲辨证小结三、辨证(一)病因辨证(二)七情证候辨证(三)饮食劳伤辨证(四)气血津液辨证(五)脏腑辨证(六)经络辨证(七)卫气营血辨证(八)三焦辨证四、诊断与医案六诊与辨证的运用临床医案例五、八纲与其他辨证方法的运用与临床医案(一)外感病与杂病的辨证方法(二)临床医案举例辨证分析治疗六、症状鉴别与辨证(一)发热(二)出汗的病态分析辨证(三)昏迷的病态分析与辨证(四)抽搐的病态分析与辨证(五)失血的病态分析与辨证(六)咳嗽的病态分析与辨证(七)喘促的病态分析与辨证(八)呕吐的病态分析与辨证(九)泄泻的病态分析与辨证(十)便秘的病态分析与辨证(十一)小便不利病态分析与辨证(十二)黄疸病态分析与辨证(十三)眩晕病态分析与辨证(十四)心悸(怔忡)病态分析与辨证(十五)不寐病态分析与辨证(十六)疼痛症病态分析与辨证七、临床辨证治疗医案(一)头疼(二)胸胁疼痛(三)胃脘痛(四)腹痛(五)腰痛(六)肌肉关节痛(七)发热(八)咳嗽(九)便秘(十)小便不利(十一)黄疸(十二)眩晕(十三)心悸(十四)不寐(十五)水肿八、辨证脏腑本病、标病、症状九、诊断辨证歌(一)观舌辨证歌(二)诊色辨证歌(三)二十七脉辨证诗歌(四)二十八脉脉象与主病歌(五)六诊心法要诀(六)败脉歌十、学医歌
top of page
bottom of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