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陈士铎医学丛书 全6册 2011

陈士铎医学丛书 全6册 2011

¥19.00Price

陈士铎医学丛书 全6册 2011

Quantity
  • 陈士铎医学丛书 全6册 2011

    《陈士铎医学丛书》PDF电子书共6册,由山西科技出版社2011年出版。《陈士铎医学丛书》6册书分别为:《辨证奇闻》、《辨证录》、《本草新编》、《石室秘录》、《洞天奥旨》、《外经微言、脉诀阐微、辨证玉函》。

     
    据专家考证,陈士铎的著作与山西清代名医傅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学习研究陈士铎的医学思想对于傅山医学的研究也有着一定的价值。《陈士铎医学丛书》共收录了现存的陈士铎的8部著作。其中《外经微言》是讲医学理论的, 《本草新编》 (又称《本草秘录》)是讲组方用药理论的, 《洞天奧旨》是外科专书, 《脉诀阐微净是讲脉法的,《石室秘录》 《辨证奇闻》《辨证录》 《辨证玉函>>都是治疗杂病的专书。值得注意的是, 《辨证奇闻为与式辨证录分 (又称《辨汇冰鉴》)为同书异名,虽然在文字上有较大差别,但内容结构完全相同, 《辨证奇闻》是最早的版本, 《辨证录夯是后来的增删版本,比《辨证奇闻》多出近20万字。但<辨证录》流传最广。 《外经微言》 《脉诀阐微》 《辨证玉函》三书部头较小,今合并一册。有专家指出,读陈士铎的著作,应首先读名外经微言》,把书中的理论理解好后再渎《本单新编》;接下来可以先读《石室秘录》,再读《辨证录》等其他著作。 《辨证录》一定要从头开始读,因为大部分前面批注过的后面就省略掉了。
     
    《陈士铎医学丛书》作者简介:
     
    陈士铎,字敬之,号远公,别号朱华子,又号莲公,自号大呀堂主人。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约生于1627年,卒子1707年。是清初著名的中医学家,一生著述很多。他上承家学,拜师学医,并吸取民间治病经验,通过长期的临证实践,创新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风格的学术思想。他的著作详人所略,略人所详,重点突出,易读易懂,是十分值得后世学习借鉴的。
     
     
    《陈士铎医学丛书》书目:
     
     
    陈士铎医学丛书 外经微言、脉诀阐微、辨证玉函
     
    陈士铎医学丛书 辨证奇闻
     
    陈士铎医学丛书 辨证录
     
    陈士铎医学丛书 本草新编
     
    陈士铎医学丛书 石室秘录
     
    陈士铎医学丛书 洞天奥旨
     
     
     
    中医的好书推荐:
     
    我父母亲都是医务工作者,父亲是中医师,母亲是西医师。我学习医学时,他们正处于失去人身自由的年代,于是只好走自学道路。
    父母根据自身几十年的体会,给我作了指导性的谈话,至今仍铭刻在心。父亲说:“学习中医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由浅人深,第二种是深入浅出。由浅人深的做法是,先读陈修园《医学三字经》、江敦涵《笔花医镜》等显浅易懂的医籍。然后逆流而上,阅渎各朝代医家名著,最后穷及东汉张机的《伤寒论》、春秋战国扁鹊的《难经》、黄帝岐伯的《内经》。第二种方法是,先学习作为中医渊源的经典著作,如《内经》 《难经》《伤寒》《金匮》,接着沿流而下,涉猎各朝代名医著作。”母亲则说:“学习中医的人,最好能学点西医。但是边学中医、边学西医这种方法,可能出不了高级医学人材。如果你有志气,头十年要完全读中医,搞清中医理论以后,才学点西医。”
    我接受了母亲的意思,并按父亲所说的第二种方法去做。我是从《黄帝内经》开始我的医学生涯的。下面所列,是我个人收藏并研读过的古医籍。凡属借阅及属近人今人的作品则一概除外。
    先秦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
    汉朝: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晋朝:
    王叔和《脉经》,
    皇甫谧《甲乙经》。
    隋朝: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唐朝:
    孙思邈《千金要方》《干金翼方》,
    王焘《外台秘要》,
    咎殷《经效产宝》,
    王冰《黄帝内经次注》。
    宋朝: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朱肱《活人书》,
    许叔微《本事方》,
    林亿《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王怀隐《太平圣惠方》,
    宋徽宗《圣济总录》,
    严用和《济生方》,
    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张杲《医说》,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
    金、元时期:
    纪天锡《难经集注》,
    刘元素《运气要旨论》《伤寒直格》《伤寒标本心法类萃》《宣明论》
    《素问玄机原病式》,
    张从政《儒门事亲》,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
    张元素《医学启源》,
    李呆《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医学发明》, 
    朱震享《局方发挥》《丹溪心法》《金匮钩玄》《脉因证治》《格致余
    论》《怪病单》,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王好古《医垒元戎》《此事难知》《阴症略例》,
    罗天益《卫生宝鉴》,
    许国祯《御药院方》。
    明朝:
    倪维德《玄机启微》,
    滑寿《十四经发挥》《难经本义》《诊家枢要》,
    戴思恭《证治要诀》,
    楼英《医学纲目》,
    王纶《明医杂著》,
    方贤《奇效良方》,
    傅仁宇《审视瑶函》,
    龚信《古今医鉴》,
    龚廷贤《万病回春》,
    李中梓《医宗必读》《诊家正眼》《内经知要》,
    薛已《薛己医按》,
    汪机《运气易览》,
    李时珍《本草纲目》《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
    高武《灵素针刺节要》《针灸聚英》,
    徐春甫《古今医统》,
    王肯堂《证治准绳》,
    陶华《陶华六书》,
    彭用光《体仁汇编》,
    张介宾《景岳全书》《类经》《类经图翼》《质疑录》,
    马莳《灵枢注》《素问注》,
    杨继洲《针灸大成》,
    李梃《医学入门》,
    陈实功《外科正宗》,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吴又可《温疫论》,
    武之望《济阴纲目》,
    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
    朱橚《普济方》,
    杜文燮《药鉴》,
    龚居中《红炉点雪》,
    赵献可《医贯》,
    倚石《理虚元鉴》,
    江瓘《名医类案》,
    清朝:
    俞西昌《医门法律》《尚论篇》,
    陈士铎《石室秘录》《辨证奇闻》,
    叶天士《外感温热论》《种福堂公选良方》,
    薛生白《湿热病篇》,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
    王孟英《湿热经纬》《随息居饮食谱》 《王孟英医案》 《随息居霍乱
    论》,
    徐大椿《难经经释》《医论》《兰台轨范》《伤寒类方》《神农本草经
    百种录》《医贯砭》《洄溪医案》《慎疾刍言》,
    林佩琴《类证治裁》,
    雷丰《时病论》,
    王泰林《王旭高医书六种》,
    陈修园《陈修园医书十种》,
    章虚谷《医门棒喝》,
    余师愚《疫疹一得》,
    柳宝诒《温热逢源》《柳宝诒医案》,
    汪 昂《素灵类篡约注》《医方集解》《本草备要》,
    俞震《古今医案按》,
    程杏轩《医述》《杏轩医案正续集》,
    吴师机《理瀹骈文》,
    周学海《评点叶案真传》,
    陈复《幼幼集成》,
    王清任《医林改错》,
    张登《伤寒舌鉴》,
    夏禹铸《幼科铁镜》,
    沈金鳌《幼科释谜》,
    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侣山堂类辩》,
    汪宏《望诊遵经》,
    费伯雄《医醇賸义》
    周岩《本草思辨录》,
    吴谦《医宗金鉴》,
    黄宫绣《本草求真》,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串雅内编》《串雅外偏》,
    傅山《傅青主女科》,
    吴瑭《吴鞠通医案》《温病条辨》,
    俞根初《通俗伤寒沦》,
    程钟龄《医学心悟》,
    唐笠山《吴医汇讲》,
    何梦瑶《医碥》,
    魏玉横《续名医类案》,
    林之翰《四诊抉微》,
    日本:
    丹波元简《素问识》《伤寒论辑义》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脉学辑
    要》《救急选方》《医略抄》《医賸》,
    丹波元坚《素问绍识》《伤寒广要》 《伤寒述义》 《金匮玉函要略述
    义》《药治通义》,
    丹波元胤《难经疏证》,《中国医籍考》,
    今村亮《医事启源》,
    惟中时俊《医家千字文》,
    中川成章《证治摘要》,
    浅田惟常《皇国名医传》,
    汤本求真《中国内科医鉴》《中国儿科医鉴》,
    中西惟忠《伤寒之研究》,
    橘春晖《伤寒论纲要》,
    山田宗俊《伤寒论集成》,
    川越衡山《伤寒脉证式》,
    川越正淑大亮《伤寒用药研究》,
    田中信荣《长沙证汇》,
    后藤省《伤风约言》,
    源元凯《温病之研究》,
    秋吉质《瘟疫论私评》,
    高岛久贯《泻疫新论》,
    今村亮《脚气钩要》,
    栗园浅田《脚气概论》,
    大桥尚因《疝气证治论》,
    二宫彦献可《中国接骨图说》,
    片仓元周《产科发蒙》《霉疠新书》《青囊琐探》,
    贺川子玄《产论》,
    贺川玄迪子启《产论翼》,
    下津寿泉《幼科证治大全》,
    池田瑞仙《痘科辨要》,
    小阪元祐《经穴篡要》,
    佐藤利信《针学通论》,
    菅周桂《针灸学纲要》,
    水走嘉言《方剂辞典》,
    贺谷寿《奇正方》,
    冈西为人《丹方之研究》,
    东洞吉益《类聚方》《方机》《家塾方与方极》《建殊录》《古书医言》
    《药征》,
    元伦维言《名家方选》,
    平井源贞赖《古方分量考》,
    尾台逸士超《医馀》,
    长尾藻城《先哲医话集》,
    近藤明隆昌《藤氏医谈》,
    鹤冲元逸、烟柳安《医断与斥医断》,
    北山友松《北山医案》,
    中神琴溪《生生堂治验》,
    原昌克《丛桂偶记》,
    邨井杶《药征续偏》,
    久保田晴光《汉药研究纲要》,
    伊豫专安《中国药物学大纲》。

Copyright © 2019-2020 魅影书斋 PDF电子书下载平台

客服微信:mypdf001  QQ:253995907  邮箱:253995907@qq.com

免责声明:
(1)本站不生产任何资料,不拥有此类资源的版权!
(2)本站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对非法转载,盗版再版等行为的发生不具备充分监控能力.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但若某资影响到您的版权,请版权拥有者出示充分版权证明材料时,本站负有移除该资源的义务!
(3)本站在满足前款条件下采取移除等相应措施后不承担任何相关责任!如果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 我们将尽快处理!

(4)本站服务资源不定时更新,展示极为有限,如果需要更多资源的代找服务,请联系客服!本站暂未提供交易接口,如需更多资源代找及交易服务,请咨询客服!

(5)关于所收取的费用与其对应资源价值不发生任何关系,仅为站点运行消耗及各项服务的综合费用!

(6)本站展示资源及代找资源的内容与本人无关,尤其其中堪舆地理易学中医等相关资源,所有资源内容仅供参考,本站不负有任何责任!

(7)仅供学习和交流优质文化服务,便利大众,以上,请知晓!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