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何氏骨科学 全1巨册 2009清晰 中医

何氏骨科学 全1巨册 2009清晰 中医

¥3.00價格

何氏骨科学 全1巨册 2009清晰 中医

數量
  • 何氏骨科学 全1巨册 2009清晰 中医

    《何氏骨科学》PDF电子书全1巨册,由何天佐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出版。
     
    何氏骨科系蒙古特呼尔氏创立,祖上随清军入中,1769年肇始成都,迄今已有240年。历经嫡系数代努力,独树一帜,第六代始传外姓子弟。作者为第五代传人,中将,现为成都军区八一骨科医院(我军唯一的骨科医院)院长。全书共七篇二十六章,第一篇介绍何氏正骨治伤特色、习用本草、实用方药。第二至七篇分别介绍骨折、脱位与关节紊乱、软组织损伤、损伤内证、骨病的手法、固定、药物(主要是外用药)治疗和典型案例。
     
    何天佐,男,1941年2月生,蒙古族,大学学历,主任医师,四川何氏骨科第五代嫡系传人。现任成都军区八一骨科医院和海南骨科医院院长,系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批文职将军(中将)、高级技术干部,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解放军医师进修学院中医师承制硕士研究生导师。何氏骨科起源于蒙古族骨伤科,由何氏先辈蒙古族特呼尔氏创立,历代相传,迄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何天佐自幼跟随父亲(即何氏骨科第四代传人何仁甫)学医习武,不仅全面继承了何氏骨科医理医技,而且致力于实践、总结、弘扬和发展何氏骨科。撰写了何氏骨科发展史上第一本公开出版的专著《何氏骨科学》,研发出何氏骨科发展史上首次获得国家新药批准文号的何氏“消肿镇痛膏”和“强腰壮骨膏”,获得了何氏骨科发展史上的首批知识产权专利。
     
     
     
     
     
     
     
     
     
     
     
    《何氏骨科学》出版说明:
     
    我生长在蒙古族医武世家,家父何仁甫是蒙古族特呼尔氏祖传医术的第四代传人,并于20世纪上叶,在成都地区创立了四川何氏骨科,成为当时的著名中医骨科流派之一。由于从小对父亲行医耳濡目染,特别是父亲对我的熏陶,因而我在少年时期即对中医骨伤科学充满好奇和兴趣,从小就随父习武学医,大学因病辍学后,便在家跟从父亲行医。屈指算来,迄今从事中医骨科临床工作已近五十载。数十年来,谨记父亲“继承祖业,弘扬家学,活人济世,造福人类”的教海,唯临床实践、学术探讨而玫孜以求,不曾懈怠。
     
    1989年秋,解放军总后卫生部为培养具有特色技术的部队中医骨科技术骨干人员,指示成都军区后勤部卫生部举办“全军何氏骨科学习班”,由我主讲。为了认真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我编写了20余万字的《全军何氏骨科学习班讲义》。来自全军各军、兵种的学员,通过学习培训,一致反映何氏骨科确具特色。由此,总部连续13年在成都军区举办“全军何氏骨科学习班”。
     
    经过数年教学,我认为要便于更多的人学习、掌握何氏骨科技术,就要把何氏骨科医理医技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为此,我从1990~1995年,根据父亲传授的医理医技、祖传方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体会,在《全军何氏骨科学习班讲义》的基础上,撰写了《何氏骨科学》一书(上下卷),中医古籍出版社于1993年6月出版上卷,1995年12月出版下卷。
     
    《何氏骨科学》出版十多年来,我陆续收到国内外、军内外许多同行、读者给予肯定的信息。因此,借人民卫生出版社首次出版本书之机,我首先要感谢广大同行、读者。在当代科学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探索如何利用当代科学及其技术发展中医药学,具有积极意义。而在中医药学的现代研究中,我认为较之其他中医科别,中医骨科具有明显的现代研究和发展优势:
     
    一、外治为主,内治为辅
     
    因为骨科患者的伤、病是发生在人体某一个或几个部位,骨折、脱位需要复位,软组织损伤要消肿止痛,骨病需要消除病灶,多以外治为主,内治为辅,清代吴尚先专重外治之法,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二、经皮给药
     
    中医骨科临床使用的外敷散剂.外用丹药贴膏等,都是局部通过皮肤给药,这是中医骨科的一大用药特色,其疗效机制可结合现代微循环理论、药物透皮吸收原理等进行探讨解释。临床实践证实,由于中药直接作用于患处,因而显效快,尤其是没有内服药的毒副作用和禁忌,所以国内国外患者易于接受。
     
    三、手法整复治疗
     
    骨折、脱位及软组织损伤的手法整复治疗是中医骨科的特点,特别是“瞬间复位法”,正如胡廷光所说:“法使骤然人不觉,患如知也骨已拢。”骨折移位、关节错缝、脱位的方向和程度,除与外力方向、大小及作用于人体的部位有关外,更主要是因外力破坏了人体某部的结构,致使人体内部结构平衡失调。人体内除少数小块状骨外,没有不附着肌肉的骨骼。人体在未受伤时,具有拮抗肌群的起止点的骨骼和肌肉处于协调平衡状态,肢体的运动受神经支配,通过肌肉的协调放松、收缩来带动骨骼运动,使各肌肉处于拮抗平衡。骨折后在骨折段上仅有一部分肌肉的起止,且多是单方面作用的肌肉,因此骨折后,远近折端的肌肉牵拉力是骨折移位和整复后再移位的重要因素;另外,骨折远折端的重力也是造成移位和整复后再移位的原因之一。
     
    我们施用手法整复,目的是给骨折部或脱位关节一个外力,使之恢复人体的内在平衡。而由于人是一个有生命的高度精密的组合体,通过神经中枢,既有应急反应,又有对平衡变异的自身修复能力,因此所施这一外力并非是机械地给一个与造成骨折移位、关节错缝、脱位的方向相反、大小相等以及作用于同一部位的外力。所以,手法整复的实质在于如何调动人体自身恢复平衡的动力,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为患者恢复自身平衡创造条件。
     
    “瞬间复位法”是根据移位肌力的实际情况,在整复时首先考虑解决阻碍骨折复位的肌肉抗力,以子骨找母骨,也就是以骨折的远端找近端,根据力学的杠杆原理并结合骨折部的解剖关系,用手法瞬间复位;手法整复用力时,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不在与整复力对抗之肌力的轴向用力,而是整复力线与对抗力线成角用力,使对抗肌力得以化解,利用有利的肌肉收缩恰当地使相应的拮抗肌肉的收缩变得有利于整复和固定。因此,如果不掌握骨与关节、肌肉的生物力学特征,不仔细分析骨折后患处力系的改变状况,整复手法不恰当,那么即使在麻醉、X线下复位,也有可能发生数次复位不成功,甚至造成人为的肌肉撕裂、血管神经损伤,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同时延误愈合时间。如股骨髁上骨折,远折端因腓肠肌牵拉向下后方移位,若不先考虑屈膝放松腓肠肌的张力,则将无法靠手牵引复位;特别是关节内和近关节的骨折还容易遗留肢体功能障碍和强直。
     
    骨折、脱位的手法整复治疗(包括骨病局部病灶的消除,如骨髓炎、骨结核)均是直观的,可借助影像学等现代检查方法动态地观察治疗过程,并客观地证实治疗结果。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手法整复治疗是中医骨科现代化的一大优势。
     
    四、骨折治疗中麻醉和牵引以及手术的选择
     
    对一般有移位的四肢骨折无需采用麻醉和持续牵引。麻醉虽然可以使肌肉放松,便于整复,但由此而造成的肌肉松弛不利于骨折断端交锁固定在既得的整复位置上,不利于折端相对稳定。
     
    牵引力量过轻则达不到复位效果,力量过重有造成折端分离进而发生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的危险,纵然牵引后复位,也会因持续牵引使部分肌肉较长时间承受张力,造成这部分肌肉的回缩力减弱,不利于骨折断端的紧密相嵌,减弱了人体自身恢复平衡的动力,影响骨痂生长的爬行替代过程,从而影响骨折治疗的进程。另外,盲目手术既增加患者痛苦,又可能出现医源性感染和人为损伤,且延长疗程和增加患者经济支出。同时近关节及关节骨折手术虽然实现解剖对位,但是因手术所致的功能障碍、关节粘连、创伤性关节炎等时有发生。我院也作手术,例如不稳定性脊柱骨折、椎体滑脱、小折块进入关节腔或椎管、髌骨骨折折块分离1厘米以上、关节囊破裂及韧带、肌腱断裂等。关键是我们必须掌握适应证,不能盲目行事。我院手术拆线后,即转中医治疗,采取中西医配合,使患者早日康复。
     
    五、关于骨质增生症和椎间盘突出症
    对老年退行性病变,以及一些长期伏案工作劳损所致职业病的认识,在影像学表现是骨质增生、椎间盘膨出或突出,我认为因劳损、老龄化、关节失稳出现的影像学改变,乃是人体为了增加病变关节承受应力面积、缓冲应力的不利作用、维持关节稳定的一个保护性代偿反应,不是引发症状的原因。劳损、受凉、外伤等诱因,使“代偿”变为“失偿”,进而出现相关症状,因此,它们才是引发症状的原因。所以,我们治疗的目的是使患者由“失偿”恢复“代偿”,概括其病因病机,即:代偿失偿再代偿。经调查和临床验证,多数长期伏案工作者、飞行员及驾驶员体检时,常有颈、腰椎退变及椎间盘膨出或突出,但多无任何不适症状。目前有的医院对颈肩腰腿痛就诊患者,经X线片、CT、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后,即诊断为骨质增生症、椎间盘膨出或突出症,处理多是牵引、输液,甚或动员手术。而我院却是采用点穴、推拿等手法和中药,重建脊柱的生物力学平衡。
     
    六、中药的普、简、廉、效也是一大优势外用中药成本低,毒副作用小甚至无毒副作用,至于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功效,在临床显而易见。
     
    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既要治愈患者,又要减少患者痛苦,使患者缩短疗程、节约经费。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中医、西医,无论传统医学、现代医学甚至未来医学,对医生来说,我认为疗效才是硬道理。
     

    本书出版十多年后,再由人民卫生出版社首次出版,旨在让同行进一步了解认识何氏骨科学。书中的何氏骨科学原理、骨伤治疗手法、遣方用药等经验,均来自我的祖传和我近五十年的临床实践,希望对同行提高临床疗效有所裨益:而我的学术观,点,实属一家之言,难免以偏概全,希望成为同行探讨中医骨科学的引玉之砖。 

Copyright © 2019-2020 魅影书斋 PDF电子书下载平台

客服微信:mypdf001  QQ:253995907  邮箱:253995907@qq.com

免责声明:
(1)本站不生产任何资料,不拥有此类资源的版权!
(2)本站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对非法转载,盗版再版等行为的发生不具备充分监控能力.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但若某资影响到您的版权,请版权拥有者出示充分版权证明材料时,本站负有移除该资源的义务!
(3)本站在满足前款条件下采取移除等相应措施后不承担任何相关责任!如果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 我们将尽快处理!

(4)本站服务资源不定时更新,展示极为有限,如果需要更多资源的代找服务,请联系客服!本站暂未提供交易接口,如需更多资源代找及交易服务,请咨询客服!

(5)关于所收取的费用与其对应资源价值不发生任何关系,仅为站点运行消耗及各项服务的综合费用!

(6)本站展示资源及代找资源的内容与本人无关,尤其其中堪舆地理易学中医等相关资源,所有资源内容仅供参考,本站不负有任何责任!

(7)仅供学习和交流优质文化服务,便利大众,以上,请知晓!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