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伯雄医著大成 全1册近代名医医著大成 2019清晰
《费伯雄医著大成》PDF电子书全1册,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年出版,为《近代名医医著大成》丛书之一。《费伯雄医著大成》收录了费伯雄存世的4部医学著作,即《医醇賸义》四卷、《医方论》4卷、《食鉴本草》1卷、《费伯雄医案》1卷。为今人研究费伯雄的学术思想,学习其临证经验,提供了一份较为完整的文献资料。《医醇賸义》系费伯雄晚年所著,为其代表著作,初刻于公元1863年。全书共四卷。卷一列脉法、察舌要言、四家异同、重药轻投辨、同病各发、中风、中寒、暑热湿;卷二列秋燥、火、劳伤、脑漏、鼻衄、齿牙出血;卷三列咳嗽、痰饮、结胸、痎疟、黄瘅、三消;卷四列痿、痹、胀、下利、诸痛、三冲。本书内容言简意赅,立论精粹醇正,以切脉、察舌为诊法之重点,以症状为辨证的主要依据,以治法、方药为施治的主要内容,其中尤以对慢性疾病的阐述为多,辨证施治精详。在每病的编次安排上,采取先论病症,次载自拟方,后附诸家验方的格局。全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书中所述的一些治法成方,都是作者从多年临床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切实可用,疗效较高,向为近世医家所推崇,在辨证施治与处方用药上,对指导临床实践颇有裨益,实为一本较好的中医理论学习与临证实践参考书。《医方论》初刊于公元1865年,本书按汪昂《医方集解》中的方剂次序,精炼内容,删去各方的主治与注文,逐方予以评述,编为4卷,载方355首。费氏主张师古人之意,不泥古人之方,在评述时,对临床常用有效的方剂,均给予合理的肯定;对原书选用不当的方剂,则直接点明,并阐述个人看法。全书评语简捷明快,要言不繁,颇多真知灼见。如在“槐花散”条批驳了陈修园“胃中无血”的错误观点,在“侯氏黑散”条对喻昌“牡蛎、矾石堵御之妙”提出不同看法;对金元四大家等前贤名家医方也是客观公允地进行评价等,均反映了费氏和缓醇正、戒偏戒杂、由博返约的学术宗旨。《食鉴本草》约成书于公元1883年,是论述食品类药物的专著。作者认为饮食各有宜忌,食之得当则可强身祛病,食之不当则可损身致病。故将日常食物分门别类汇辑成册,以示世人合理利用。全书将常用食物分为谷、菜、瓜、果、米、鸟、兽、鳞、甲、虫十类,计一百余种,每种均详细说明品种、名称、性味、功用、宜忌等。根据风、寒、暑、湿、燥、气、血、痰、虚、实等不同病因病机,分别选用适宜之粥、茶、膏、酒等74种食疗方法予以调理,颇切病情,可供家庭备用及食疗调理参考。又附生产保全母子神方、产后必要芎归方、稀痘奇方、秘传肥儿丸、秘传延寿丹方等经验方。《费伯雄医案》原无单行本,本次整理以近人徐相任所藏费氏祖孙医案校注本为据,从中摘取费伯雄本人医案汇集而成。全书列时病、疟、中风、痿、诸痛、肝气肝风、不寐、虚损、调养、风湿痰、咳、肿胀、呕吐呃、大小腑、妇科、儿科、外科、瘀伤、眼耳、喉科等疾病,共计20门。费氏医案要素完备,案语简洁,议论精辟,医理分析透彻,理法方药精当,十分有益于临床医师阅读参考。《费伯雄医著大成》目录:医醇賸义医方论食鉴本草费伯雄医案费伯雄医学学术思想研究费伯雄医学研究论文题录《费伯雄医著大成》出版说明:费伯雄(1800-1879),字晋卿,号砚云子。清代江苏武进孟河镇人。五世业医,家学渊源。少习举业,弱冠有文名,后承家学。博览《素问》《灵枢》《伤寒论》及后世诸名医著述,取其精要,去其偏执,于脉学及杂证尤有心得。因其博学通儒,医术精湛,悬壶执业不久,即以擅长治疗虚劳而驰誉江南。道光年间(1821-1850)曾两度应召入宫廷诊疾,先后治愈皇太后肺疾和道光皇帝失音证,获赐匾额和联幅,题日“是活国手”“著手成春万家生佛,婆心济世一路福星”。至威丰(1851~1861)时,医名大振,远近求医问学者踵至。费氏几十年行医生涯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平素治学颇多心得,论医戒偏戒杂,谓古医以和、缓命名,可通其意,主张“和治”“缓治”,师古而不泥古,不趋奇立异,以平淡之法获效;推崇李东垣温补脾胃、朱丹溪壮水养阴之法,然不喜用升麻、柴胡、黄柏、知母四药,自制多首性缓平和方剂,重视饮食疗法。费氏认为医学发展至今芜杂已极,必须执简驭繁,救弊纠偏,以使后学者一归醇正。为此,他投入一生精力勤奋探索,切从临证实际出发,博采古今学术之精华,不掺杂门户偏见,努力探求立论平允不偏的醇正医学,将其数十年业医心得撰成《医醇臢义》,编为四卷,为其学术代表之作。同治四年(1865),将《医方集解》各方逐加评论,编为《医方论》4卷。另著《食鉴本草》,又辑《怪疾奇方》,批注《医学心悟》等。综观费氏医学思想,以“醇正”“和缓”为特色,用药以轻灵为主。其思想源于历代各家,由博返约,取各家之长,补偏救弊。《清史稿》有传评曰:“清末江南诸医,以伯雄最著。”其子孙继承家学,以医名世。孟河费氏作为著名医学世家和学术流派蜚声近代医坛。本次编集选录费氏著作4种:《医醇賸义》《医方论》《食鉴本草》《费伯雄医案》。各书的底本、校本选用情况如下。《医醇賸义》4卷,初刻于清同治二年(1863)。此前,费氏曾著《医醇》24卷,后毁于兵火。晚年作者追忆该书中的内容,但“不及十之二三”,故改书名为《医醇賸义》。该书现存多种版本。主要有清同治二年耕心堂刻本、清光绪三年(1877)重刻本。另有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年排印本(简称“上卫本”)、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校注本(简称“上科本”)等。本次整理以清同治二年耕心堂刻本为底本,以光绪本为校本,并参考上卫本、上科本等。《医方论》4卷,初刊于同治四年(1865),其后在光绪及民国年间有多种版本。比较而言,光绪三年(1877)刻本订正了初版时不少谬误之处,较为可从。本次整理以光绪三年刻本为底本,以同治四年刻本为主校本,他校书主要选用了书中引用资料较多的医著,如《伤寒论》《大平惠民和剂局方》《医学发明》《东垣试效方》等。《食鉴本草》1卷,约初刊于光绪九年(1883)。后陆续有珍本医书集成本、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影印本(简称“上科本”)等。本次整理以珍本医书集成本为底本,上科本为校本。《费伯雄医案》原无单行本,本次整理以1964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刊行的近人徐相任所藏费氏祖孙医案校注本为据,从中摘取费伯雄本人医案整理而成。主要校注原则如下:1.凡底本中因写刻致误的明显错别字,予以径改;繁体字、俗写字、异体字径改,不出校。2.对于古今字,凡能明确其含义者,均以今字代之;对于某些通假字,则尽量恢复本字,不出校。3.对于冷僻难读字,采用拼音加直音方法注音;疑难词句,加以注释。4.对原文中的衍、脱、误、倒,且有依据者,分别予以删、补、改、乙,并出校记。存疑之处,不儆改动。5.书中中药名,系古今用字不同者,均据现代通用名径改;表示剂型的“元”一律改为“丸”,不出校。6.因版式改为横排,原书中的方位词,“右”一律改为“上”,左”一律改为“下”。
top of pag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