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台秘要方校注 全2册/ 唐以前中医经典丛书 2011高清
《外台秘要方校注》PDF电子书全2册, 由学苑出版社2011年出版。
《外台秘要方》是继《千金方》之后的又一部大型综合性医学方书,引用文献90多种,全面总结了唐以前临床各科的成就。该书将疾病科别分类,然后每类疾病按其具体病证或分证分论,每一门病证之下冠以诸家论辩,先论病因病机,次言养生导引,再论方药治疗或艾灸。引书皆标记卷第,一方同见于数书者也均标明。全书凡1094门,载方、论、法等凡6923首,叙饮食宜禁及解饮食相害成病凡146件,有关乳石法论107条,论叙明堂灸法并五脏六腑十二经脉665穴;在方论之后还附方、附法数十。本书以日本东洋医学研究会影印南宋绍兴年间刊本为底本校注。《外台秘要方校注》序言:《外台秘要方》四十卷,唐代王焘撰。此书是继药王孙思邈《千金方》之后 又一部大型医学方书,是唐以前经验方书之总汇,也是医家临证遺方用药的重 要参考文献,在祖国医学学术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分量和地位。关于王焘其人。史书没有专门为其立传,只是《新唐书•王珪传》后附记其 小传,云:“焘,性至孝,为徐州司马。母有病,弥年不废带,视絮汤剂。数从高医 游,遂穷其术,因以所学作书,号《外台秘要》,讨绎精明,世宝焉。历给事中、邺 郡太守,治闻于时。”考诸史籍,王焘出身于名门望族,儿乎代代为官,累数十世而屡显。尤其唐 朝,自唐太宗以后,王氏族中有十四人为相,终唐之世而不绝。其始祖出自姬 姓,为周灵王太子晋之后,晋之子宗敬,官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曾祖 王珪,官至侍中,时与唐初名臣房玄龄、李靖、温彦博、戴冑、魏征同秉军国政要, 为太宗所器重。王焘著籍,医史界的通行说法是陕西郿县人,其盖本于《新唐书♦王珪传》。 近有学者提出,其里籍当是万年,即今日之西安市,经笔者进一步考证,支持这 种观点。考王氏家族著籍,历史上曾经过几次变迁,故有“琅邪王氏、太原王氏、 京兆王氏”之说,王焘郡望当为太原祁县。唐代游宦,随官而居,一生居住之地, 可有数处,王焘究竟长居何处,实不可确考。王焘为正义大夫王崇基之孙,洛州武临县令王茂时之子,约生于武则天天 授元年(690),卒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终年66岁。其生平事迹无详考,有 史料可征者,曾历任华原和长安县尉、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户部员外郎、徐州 司马、吏部郎中、给事中、房陵和彭城及邺郡太守。其《外台秘要方》成书于邺郡 太守之任上。王焘一生为官,不以医学名家,但其具有较高的医学知识和文化素养。清 代名医徐灵胎批评其“非专家之学,故无所审择,以为指归”,有失公允。固然, 王焘医道不如郵权、张文仲之辈医学大家,文章不如韩愈、柳宗元等文学巨擘, 但从其小传和《外台》自序中可知,他医有师承实践,文有章法文采,是一个有相 当造诣的儒而医者。关于《外台秘要方》名义。为什么称作“外台”,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出守于外,号曰外台”宋臣在《校正〈外台秘要方〉序》中说:“夫外 台者,刺史之任也。秘要者,秘密枢要之谓也。唐王焘台阁二十余载,久知弘文 馆,得古今方,上自神农,下及唐世,无不采摭,集成经方四十卷,皆诸方秘密枢 要也。以出守于外,故号曰《外台秘要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支持这种说 法:“其作是编,则成于邺郡时。其结衔称持节邺郡诸军事,兼守刺史,故曰 外台。”二是取《魏志》“兰台”为“外台”之义杨守敬《日本访书志》曰:“《魏志• 王肃传》注,薛夏曰:兰台为外台,秘阁为内阁云云。焘自序云:‘两拜东掖,便繁 台阁二十余岁,久知弘文馆图籍方书等,由是睹奥升堂,皆探其秘要。’据此则取 《魏志》兰台为外台甚明,非出守于外之谓也。”按“外台”与“禁省”相对而言禁省”又称作“台省”,指宫禁台阁之中。唐 高宗时,以尚书省为中台、门下省为东台、中书省为西台,三省总称为台省,时亦 有合御史台为台省者。由此可知,台省为朝廷中央机关,而刺史为天子派出地 方官吏,故称作“外台”。据《新唐书》记载,唐肃宗后,“诸道使府参佐,皆以御 史为之,谓之外台”,亦是与中央御史台相对而言。王焘编撰《外台秘要方》一书 时,任邺郡太守,故以“外台”命书,似更合乎情理。关于王焘编撰《外台秘要方》的动机和目的。王焘为什么编撰《外台秘要 方》呢?他自己在其撰写的《序言》之中有所交待:一是有感存世方书,“方逾万卷,讨检力烦”六朝医学发展的特点就是编 撰了大量经验方书。这些方书流传到唐代,或兵焚虫蚀已是断简残篇,或几经 传抄而致脱落遗误。且由于卷帙浩繁,无人整理;沉固馆图,无法使用。王焘在 “久知弘文馆”期间,便萌发了类编一部方书的念头。但因“讨检功倍力烦,取舍 论甘忌若,永言笔削,未暇尸之。”二是历经染瘅婴疴,“赖有经方,神功妙用”古人编撰方书,大多是临证得 效,有感而发。如方书以“经验”、“集验”、“试验”、“效验”、“录验”、“经效”、 “近效”;“传效”、“土、效”等命名,本身就含有这一层意思。王焘因婚姻之故,从 京师被贬守房陵,量移大宁郡,乘船冒暑,染瘴婴疴;穷乡僻壤,无有医药。“死 生契阔,不可问天,赖有经方,仅得存者,神功妙用,固难称述,遂发愤刊削,庶几 一隅,三是鉴于诸家编录各擅风流,递相矛盾”王焘利用“久知弘文馆”管理 图书的优越条件,研究了大董前人所撰的方书,认为虽然“神功妙用”,但未尽善尽美。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临证医家“各擅风流,递相矛盾”,且篇目重复,内容 繁杂。所以“并味精英,钤其要妙,俾夜作书,经之营之。捐众贤之砂烁,掇群才 之翠羽,皆出人再三,伏念岁旬,上自炎昊,迄于圣唐,括燊遗阙,稽考隐秘,不愧 尽心焉。”四是身怀济世之心,“所好者寿,岂进于学”他这一编撰目的,体现在《自 序》中的一段设答之语:“客有见余此方曰:‘嘻,博哉!学乃至于此耶。’余答之 曰:‘吾所好者寿,岂进于学哉!’”追究他这种思想根源,概基于以下三点:一则 唐时尊儒重道,提倡仁者爱人,惜身延命。编撰方书,可以体现仁爱为怀。二则 古之医家,非常重视医德修养,王焘曾受到孙思邈高尚医德之感染,故效仿著 述,志在活人。三则标榜自己清廉高尚,爱民如子,尤其在地方为官的儒医,编 撰方书,意在便民。五是欲留身后之名,“传之都邑,施于后贤” “立德、立言、立功”,在古代 仁人志士中有着光荣的传统和强烈的愿望。王焘在其自序中说:“非敢传之都 邑,且欲施之后贤。如或徇谋,亦所不隐。”从中可以看出他欲留身后之名的 思想。《外台秘要方校注》目录:《唐以前中医经典丛书》序前言《外台秘要方》解题校注《外台秘要方》叙例校正《外台秘要方》序《外台秘要方》序《外台秘要方》目录《外台秘要方》卷第一《外台秘要方》卷第二《外台秘要方》卷第三《外台秘要方》卷第四《外台秘要方》卷第五《外台秘要方》卷第六《外台秘要方》卷第七《外台秘要方》卷第八《外台秘要方》卷第九《外台秘要方》卷第十《外台秘要方》卷第十一《外台秘要方》卷第十二《外台秘要方》卷第十三《外台秘要方》卷第十四《外台秘要方》卷第十五《外台秘要方》卷第十六《外台秘要方》卷第十七《外台秘要方》卷第十八《外台秘要方》卷第十九《外台秘要方》卷第二十《外台秘要方》卷第二十一《外台秘要方》卷第二十二《外台秘要方》卷第二十三《外台秘要方》卷第二十四《外台秘要方》卷第二十五《外台秘要方》卷第二十六《外台秘要方》卷第二十七《外台秘要方》卷第二十八《外台秘要方》卷第二十九《外台秘要方》卷第三十《外台秘要方》卷第三十一《外台秘要方》卷第三十二《外台秘要方》卷第三十三《外台秘要方》卷第三十四《外台秘要方》卷第三十五《外台秘要方》卷第三十六《外台秘要方》卷第三十七《外台秘要方》卷第三十八《外台秘要方》卷第三十九《外台秘要方》卷第四十皇佑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内降札子附录一 《崔知悌灸骨蒸法点穴图》辑存附录二 明版移植增补方剂辑存
top of page
bottom of page